訖

訖是一個漢字,讀作qì,本意是指絕止、完畢,也指畢竟、終究。該文字在《穀梁傳·僖公九年》和《書·西伯戡黎》等文獻均有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訖
  • 拼音:qì 
  • 注音:ㄑㄧˋ
  • 簡體部首:訁
基本信息,基本解釋,字源字形,反義詞,詳細解釋,漢語字典,音韻參考,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相關成語,

基本信息

拼音: qì
注音: ㄑㄧˋ
繁體字:訖
漢字結構:左右結構
造字法:形聲
簡體部首:訁
部首筆畫:2
總筆畫:5
筆順:捺折撇橫折
五筆86:YTNN
五筆98:YTNN
五行:水
UniCode:U+8BAB
四角號碼:38717
倉頡:IVON
GBK編碼:C6FD
規範漢字編號:3557
田字格中的“訖”字田字格中的“訖”字

基本解釋

(訖)
qì ㄑㄧˋ
◎ 完結,終了:收訖付訖
截止起訖
◎ 起
◎通“迄”,(到,至)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訖

反義詞

起,始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訖 qì
〈動〉
(1) (形聲。從言,乞聲。從“言”,表示本與言語有關。本義:絕止;完畢)
(2) 同本義 [complete;settled;be over]
訖,止也。——《說文
毋訖糴。——《穀梁傳·僖公九年》
天既訖我殷命。——《書·西伯戡黎》。傳:“天既畢訖殷之王命。”
典獄非訖於威,惟訖於富。——《書·呂刑》。傳:“非絕於威,惟絕於富。”
訖不肯拜使者。——《漢書·西域傳上》
言訖。——唐· 李朝威《柳毅傳
用訖。——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神君訖威訖富之譽,(袁可立)為江南冠矣!——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言訖不見。——清· 魏禧《大鐵椎傳
修入見之,竟取匙與眾分食訖。——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
訖糴(終止糴糧);訖畢(完畢;訖竟(終止;了結);訖成(完成);訖工(訖功。竣工);訖情盡意(儘量滿足自己的情感和心意);訖盡(一點不剩,窮盡)
(3) 通“”。到,至 [till;up to;up until]
聲教訖於四海。——《書·禹貢》
訖今(至今);訖至(到,至)
(4)用作“幾”,意思是將要。
亨。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周易
詞性變化
訖 qì
〈副〉
(1) 盡;都 [all]
民訖自若。——《書·秦誓》
潔者,言陽氣布暢,萬物訖出,始潔之矣。——《後漢書·禮儀志上》
(2) 畢竟;終究 [eventually;continuously;always]
而康居驕黠,訖不肯拜使者。——《漢書·西域傳》
訖 qì
〈助〉
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已經完成。相當於“
李大於鄭縣令面上打訖一拳,有傷。—— 沈仲緯《刑統賦疏》

漢語字典

[①][qì]
[《廣韻》居乙切,入迄,見。]
“訖1”的繁體字。
(1)絕止;完畢。
(2)窮盡。
(3)副詞。盡;都。
(4)副詞。終究;竟然。
(5)通“”。到;至。
(6)助詞。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已經完成。相當於“”。
(7)通“”。參見“訖訖”。

音韻參考

[平水韻]:入聲五物
[粵 語]:gat1ngat6
[客家話]:kiet1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居迄切《集韻》《韻會》居乙切,𠀤音䰴。《說文》止也。《徐曰》言所止也。《玉篇》畢也。《增韻》終也,了也。《字彙》盡也。《書·呂𠛬》典獄非訖於威,惟訖於富。《疏》訖是盡也,故傳以訖為絕。《穀梁傳·僖九年》毋訖糴。《注》訖,止也。謂貯粟。
竟也。《前漢·王莽傳》劉歆訖不吿。《師古注》訖,竟也。
《史記·司馬貞·三皇紀》《春秋緯》稱,自開闢至獲麟,分為十紀,十曰流訖紀。
《集韻》許訖切,音肸。與迄同。《爾雅·釋詁》至也。《尚書·孔序》自唐虞以下訖於周。《前漢·成帝詔》訖今不攺。 《說文》本作𧥷。

說文解字

【卷三】【言部】訖
止也。從言氣聲。居迄切

說文解字注

(訖)止也。見釋詁。榖梁傳母訖糴。范曰。訖、止也。按孟子謂之遏糴。從言。氣聲。居迄切。十五部。

相關成語

與“訖”相關的成語只有一個:
訖情盡意 指儘量滿足自己的情感和心意,不加控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