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鷹,是在鷹進食的時辰將鷹帶到空闊的地帶,解開腳扣,讓鷹自由飛翔,然後舉起平時架鷹餵食的一隻手臂,喊著口令,讓鷹飛回手臂吃食。訓練開始是在人少的地方,然後是在人多的地方,直到在任何地方只要鷹聽見口令,就飛回主人手臂上才算大功告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馴鷹
- 對象:鷹
- 時期:進食的時辰
- 行為:讓鷹飛回手臂吃食
鷹獵活動,狩獵方式,鷹獵文化,民間鷹獵,鷹獵節,鷹獵傳人,歷史記載,
鷹獵活動
鷹屬於遷徙鳥類,每年秋季,產於北方的鷹向南方遷徙,途經麗江的玉龍雪山、老君山等幾座大山,山民們便上山捕鷹。凌晨三四點鐘捕鷹人就要出發,摸黑爬山來到早先布網的地方,把鴿子拴在竹竿一端,竹竿中間固定一個支點做成槓桿,另一端系一根繩子放於預先搭好的草窩棚中,人藏在其中靜靜等候。天亮後,捕鷹人透過窩棚靜觀天空,若有鷹飛臨上空就拉動繩子讓鴿子撲騰起來吸引它們的注意,鷹飛下捕食時就可收網了。捕到鷹之後,捕鷹人會將鷹的眼皮縫上,拿到市場上賣。鷹是一種性情剛猛的動物,對人類的世界很陌生,受到驚嚇的鷹可能會性情大變,難以馴服。馴鷹人將鷹買來後,戴上牛皮手套,將鷹架在手上開始“熬鷹”。“熬鷹”是馴鷹的第一步,將鷹的眼線解開後,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把鷹架在手臂上,哪裡人多就帶它到哪裡去。
不知道的人還以為納西男人在炫耀以鷹為寵,其實這是為了讓鷹習慣與人相處、熟悉人類的世界。晚上休息時還要把狗拴在旁邊,讓鷹不怕狗。鷹獵需要鷹、狗、人三者的配合,缺一不可。整個“熬鷹”過程需要8-15天的時間,直到鷹架在馴鷹人的臂上能夠安心進食、睡覺,“熬鷹”就算基本完成了。調膘水是馴鷹的關鍵,“膘水”是指鷹肚子裡的油水。在“熬鷹”的頭一兩天內,鷹每天要吃約三兩上好的新鮮牛肉,讓它吃飽,吃好。然後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就要控制鷹的進食量,每天僅讓它吃八九成飽,讓鷹保持在最佳的“膘水”。
狩獵方式
“膘水肥”的鷹不願捕獵,“膘水瘦”的鷹雖有強烈的捕食慾望,但會因體力不支難以捕到獵物,只有恰到好處,才能訓出一隻好鷹。具有豐富經驗的訓鷹“老把式”可以通過觀察鷹的眼神、動作、體形判斷出一隻鷹的“膘水”是否達標。馴鷹的最後一步是在鷹進食的時辰將鷹帶到空闊的地帶,解開腳扣,讓鷹自由飛翔,然後舉起平時架鷹餵食的一隻手臂,喊著口令,讓鷹飛回手臂吃食。訓練開始是在人少的地方,然後是在人多的地方,直到在任何地方只要鷹聽見口令,就飛回主人手臂上才算大功告成。
馴鷹完成後,納西鷹獵人便可上山“鷹獵”了,當地俗稱“放鷹”。在納西話中,鷹獵音譯為“吾克可克”,就是“放鷹放狗”的意思。納西族所特有的狩獵方式就是帶鷹帶狗,用“攆山”(驅趕)的方式,捕獵野物。整個秋冬季節,李實和鷹友們每周都會出去鷹獵,有時甚至一周幾次。不過,每次都要換山頭,這是老祖宗傳下的規矩,不能涸澤而漁。
鷹獵文化
民間鷹獵
每年鷹獵時間,是從9、10月份開始持續到次年的2、3月份。春節前就到了放鷹的季節,這是古時候傳下來的規矩,目的是讓鷹去繁衍後代。自然法則下鷹以野雞、野兔為食,鷹獵活動正是利用這一生物鏈進行的,過了獵季以後都會將鷹放生,這樣既減少了飼養成本也維護了野生物種的平衡。然而由於近些年部分人的無序鷹獵,及不遵循古訓常年養鷹不放,近幾年附近的野雞等野物有減少的趨勢,一些鷹獵人開始由原來在麗江周圍的大山上放鷹,轉而向賓川、鶴慶、香格里拉等地進行鷹獵活動。李實的另一個擔憂是,麗江旅遊業發展起來之後,一些農村的年輕人通過租房、賣地獲得收入,常年痴迷於鷹獵。萬事都應有度,鷹獵應該是一種閒暇時的休閒娛樂方式。
鷹獵節
英國舉辦的首屆鷹獵節,與國外的鷹獵愛好者交流,展示了納西鷹獵文化,之後每年英國鷹獵節都會邀請麗江的鷹獵愛好者,2009年7月,在李實等人的推薦下,兩名納西馴鷹人前往英國再次參會。在國外這是一項貴族運動,國外的鷹獵愛好者對中國西南邊陲的小城,至今傳承下來的鷹獵民俗、文化感到驚嘆。到英國參展,給他最大的感受就是英國鷹獵者的環保意識很強,英國用人工孵化的技術育鷹,並且成立了專門的協會頒發鷹獵執照。中國的鷹獵者們在開始實施人工繁殖程式之前,他們必須要先聯合起來,成立一個組織,共同分享信息和觀點。如果規範的進行鷹獵活動,能夠將對環境生態的影響降低為零,鷹獵文化遺產是否能傳承下去,取決於我們鷹獵人自己。呼籲麗江、乃至全國的鷹獵人能夠增強環保意識。
中國早在幾千年前就開始了鷹獵活動,被國外鷹獵愛好者公認為是世界鷹獵的發祥地。目前在中國的東北、內蒙古等地都保留有傳統的捕鷹、訓鷹等鷹獵文化。在國外西方、中亞地區也有大批的鷹獵愛好者,採用人工繁殖鷹隼的技術,英國每年繁殖出來的鷹隼已經超過了10萬隻之多。
鷹獵傳人
李實和他的鷹
李實是納西族鷹獵文化的傳人之一,他的爺爺、外公、父親都是鷹獵的愛好者,外公桑叔季是麗江最早的一批馴鷹人之一,更是納西鷹獵圈中的傳奇人物。李實介紹,外公桑叔季(1876~1958)就是納西鷹獵好手中的奇人。桑公曾6年隱居山林,歷時11年繪製了5本圖譜,在圖譜中,他詳細描繪了鷹在各種不同環境下所表現的體態,共繪各種鷹類280隻,描述鷹之不同形態174種,並加附29條文字說明。光緒二十九年三月,桑叔季隻身帶一條狗、一隻鷹、一張弩弓,從麗江“依古堆”古本(古城大研鎮)徒步出發,沿石鼓、老君山、黎明,經維西縣翻越高黎貢山,順瀾滄江南下,穿過緬甸、寮國、泰國、高棉、越南直抵湄公河入海口,記下不少鷹的習性、種類和形態動作。一年後,當他返回麗江時,親人以為他已不在人世,專門在家中安放了他的靈牌。
李實從小耳聞目睹長輩們養鷹、馴鷹,對鷹獵活動充滿了興趣,從10多歲時就開始訓鷹,到現在已有近40年。李實自己養鷹、馴鷹和放鷹,並作了大量的心得筆記,他想把納西族保存下來的“鷹獵文化”用文字的方式傳承下來,配上外公畫的《鷹譜》和《百鷹圖》出一本書。現在他已寫完初稿,再經修改即可完成。
歷史記載
海東青 鷹屯,藏在連綿起伏的長白山脈里,松花江水從旁蜿蜒流過。數百年來,這個小小的村落吸納著長自山的粗獷深沉和松花江的通透輕靈,孕育出一支神秘的養鷹部落.每逢秋來,屯裡的人都要圍鷹、訓鷹.冬季架鷹捕獵,春來則將鷹送回大自然。這是祖上流傳F來的古老習俗,也是他們生活中最大的嗜好。正因為如此這裡吸引著全國各地的考察者、研究者、民俗專家和電影工作者—蜚聲海內外的《海東青》就是在這電拍攝的。 其實,要談鷹屯,還真得從海東青說起。“海冬青”是滿語,指一種珍貴的白尾海雕,它身高不過2尺,體重不過8斤,但雙翼展開竟可達2米,翱翔長空,矯健、飄逸、灑脫,李白有詩云:“翩翩舞廠‘袖,似鳥海東來”,其姿態之優美可以想見.海東青性情剛烈,極難馴服,但女真人(滿族祖先)經過長期摸索,終於掌握了馴鷹技巧,達到了如臂指使的程度女真人以漁獵為生,海東青就成為他們捕獵的好幫手。鷹屯500多戶人家,80%是純正的滿族人,他們的養鷹習慣正是本民族的歷史承傳。 海東青是滿族人的驕傲,它賦予族人剛烈不羈的性格,也給族人帶來了壯大、興旺的機會.據史料記載,遼國的契丹人非常喜愛女真的海東青,用它來捕捉天鵝是遼代皇帝和貴族的一種時尚,特別是到了遼代晚期天柞皇帝耶律延禧,每年都要派出“銀牌”使者率領軍隊,千里迢迢,沿著索鷹而踏出的“鷹路”,由遼上京(今內蒙古赤峰)出發,經黃龍府(今吉林農安)涉拉林河入松花江水道,乘船東進,向臣屬的女真人勒索海東青。“銀牌”使者所到之處,不論少女還是婦人,不論其地位高低貴賤,只要稍有姿色,必得前來相陪,激起了女真各部的民族義憤。毫不誇張地說,索鷹是爆發以阿骨打為首的女真人起兵伐遼的重要導火線在決定女真人命運的“護步答崗之戰”,面對遼國70萬大軍,阿骨打率領2500精兵,虎嘯l飛,一舉翁除遼王朝,建立了金王朝。
此後,雖然世事流轉,鷹卻由乾金王朝的影響,始終為歷代帝王所忠愛。而三面依山,一面傍水的鷹屯也漸漸成為皇室貴族養鷹的首選之地。現在,海東青已瀕臨絕跡,鷹屯人也改為種地謀生。但直到今天,這裡的人們仍然以鷹為榮,為鷹歡喜為鷹愁。不過,現時的“鷹”已經是泛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