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輸入縮微片

計算機輸入縮微片

利用一種專門讀取縮微片的光學字元識別裝置,將縮微片上的可讀影像資料轉換成機讀數據的技術。它是計算機輸出縮微片的逆過程,簡稱CI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計算機輸入縮微片
  • 外文名:Computer input microfilm
  • 原理:高速高解析度飛點掃描
  • 適用:計算機
工作原理,工作特點,研製歷史,

工作原理

縮微片首先經高速高解析度飛點掃描,其上的影像資料被分解成許多像素,並把表示像素明暗的光信息轉換成相應的電信號。電信號送入專用的計算機影像處理器。它判別出此影像資料所用的字型、行間距、文章布局等版面特徵,並識別出人讀文字,將它們轉換成二進制編碼數據。

工作特點

通常的光學字元識別裝置是用來將紙質資料上的文字自動轉換成二進制編碼數據。紙張的厚度和尺寸不一,機器對紙的操作速度也受到限制,而縮微片的尺寸已標準化,操作的速度和轉換質量也容易提高,因此目前CIM 的性能優於紙質資料的光學字元識別裝置。由於縮微片上的影像資料通過CIM 可以被計算機接受,縮微片就成為人和機器都能讀的情報記錄媒體,而且在信息存儲密度、保存期限和成本等方面,縮微片都比磁帶優越。如將計算機處理後的數據記錄在計算機輸出縮微片上,在需要檢索、更新、處理這些數據時,又可將記錄在縮微片上的數據通過CIM輸入計算機。

研製歷史

第一台CIM裝置是1956年美國國情調查局委託美國國家標準局研製成功的,稱為計算機輸入膠片光學感測裝置(FODIC),1960年投入運行。1972年美國海軍委託情報國際公司研製第二代CIM,稱為GRAFIX1,並於1975年投入運行。它用於總共有 100萬頁的美國海軍技術手冊的讀取、修補和再版工作。 GRAFIX1的讀取、 轉換準確率達99.5~99.98%。CIM的成本低、體積小、便於郵寄,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尚處於技術開發階段,沒有商品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