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岸是鹽政名。雍正七年(1729) 經四川巡撫憲德奏準,在四川境內實行計引行鹽之制。所謂計引,即計口派鹽,按縣表分。
計岸是鹽政名。雍正七年(1729) 經四川巡撫憲德奏準,在四川境內實行計引行鹽之制。所謂計引,即計口派鹽,按縣表分。
計岸是鹽政名。雍正七年(1729) 經四川巡撫憲德奏準,在四川境內實行計引行鹽之制。所謂計引,即計口派鹽,按縣表分。...
鹽道計岸 即“腹地計岸”。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四川總督岑春煊因改練常備新軍,經費無著,見滇黔官運成效甚佳,遂奏請將川I內原行商運的三十八縣改為官運...
保邊計岸,岸名。清光緒初年,四川總督丁寶楨創辦滇黔邊岸官運,將毗連滇黔的三十五縣一律提歸官運,稱保邊計岸。其岸又分為滇邊保邊計岸、黔邊保邊計岸及...
岸芷汀蘭,岸邊的香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顏色青蔥。岸芷和汀蘭都是指水邊的美麗的花。岸和汀都是指岸邊的意思。形容人像芳蘭一樣品德高尚,謙讓有禮。和...
計岸官運總局,鹽務管理機構。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四川實行計岸官運,於省城設總局辦理。歸鹽茶道兼管。局內設文案、收支引目、票據三所,委員二人或三人。宣統...
黔邊計岸,銷岸名。四川1與貴卅11交界各縣的川鹽銷地。計有敘永、古宋、古藺、納溪、瀘縣、合江、江津、巴縣、江北、綦江、南川、涪陵、長壽、忠縣、石柱、...
計岸官運章程,章程名。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四川總督岑春煊奏準施行的鹽運法規。凡二十一條,即:引歸官運;裁減規費;籌備正本;酌定征款;余平歸公;力浚餉源;...
計岸官運,鹽務管理措施。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四川總督岑春煊改練常備新軍,因經費無著,見滇黔官運成效顯著,遂將實行商運的成華等三十八廳州縣改辦官運,於...
萬巫計岸 銷岸名。清光緒六年(1880)川鹽官運時調整銷區,將銷往萬岸之鹽引改為官運商銷;亦將銷往萬縣、巫山兩縣計岸鹽引劃歸官運,故稱。 ...
邊岸,.水流的邊沿、堤岸。出自《西遊記》。...... 《清史稿·食貨志四》:“ 四川 以行銷 黔滇 者為邊岸,本省及 湖北 為計岸, 潼川州 為 潼岸 。”《...
岸信介(Kishi Nobusuke,1896年11月13日—1987年8月7日),日本山口縣人,日本政治家,1920年從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畢業。1936年後赴華,歷任偽滿洲國政府實業部總務...
道岸(654~717)唐代僧。潁川(河南許昌)人,俗姓唐。年少好學,從文綱出家,堅修律義,深入禪慧,後常居會稽龍興寺,時號大和尚。中宗征至京,入內道場,為菩薩...
第五次月(Mooncell)之聖杯戰爭以御主岸波白野的勝利告終,月世界SE.RA.PH迎來了新的王者。作為月之戰爭的勝利者,岸波白野獲得了月之王權Regalia,並前往月靈...
《抵岸》是 陳志勇的作品,格林出版社在2007年1月30齣版。全書主要講述了彩圖像方式是必然的決定、相簿是另一種圖畫的形式、利用小圖跨頁大圖帶出閱讀節奏、大量...
萬岸銷岸名。洪秀全定都天京,阻斷長江航運,原行銷淮鹽的兩湖地區百姓有淡食之苦,朝廷急令川鹽濟銷湖北計岸之恩施、宣恩、來鳳、鹹豐、利川、建始、鶴峰、五峰...
1960年7月14日,岸信介在招待會後被一個六十五歲的老右翼分子荒牧退助行刺。此事件被稱為岸信介遇刺事件。...
岸艦飛彈從岸上發射攻擊水面艦船的飛彈。又稱岸防飛彈。海軍岸防兵的主要武器之一。岸艦飛彈由彈體、戰鬥部、動力裝置和制導裝置等組成。它與地面指揮控制、探測...
《雙岸》是欒楱葉的一部動漫同人類小說,連載於晉江文學城...... 雙岸編輯 鎖定 討論 《雙岸》是欒楱葉的一部動漫同人類小說,連載於晉江文學城 ...
四川於宣統二年八月裁撤滇黔計岸兩總局,統歸鹽道管理,即於署內設立鹽政公所,分科治事。雲南則於宣統二年四月奏設鹽政公所,次年歸併於鹽法道衙門,分科辦事。...
四川鹽引有水引和陸引之分,行鹽有計岸、邊岸之別。計岸為本省和湖北八州縣,行計口授鹽。邊岸為滇省昭通、鎮雄和黔省貴陽等府,持弓1行鹽至兩省交界,待...
由於其它各岸銷鹽量較為穩定,楚鹽銷量升降幅度甚大,而濟楚鹽銷量,是受鹽務引岸制度制約的,廣大湘鄂地區除湖北省施鶴八屬歷系川鹽楚計岸銷區外,其餘全系淮鹽...
歸丁,鹽課歸入地丁的一種徵稅方式。清道光後,川鹽運銷,岸困銷滯,計岸空懸,征課困難。各州縣逐漸將鹽課歸入地丁攤征。鹽課歸丁達六十八廳、州、縣,計有資...
護本,川鹽水運鹽斤,因灘多浪急,鹽船時有失事沉溺之災。清光緒初實行官運時,仿照商規,於官運成本之內,攤收護本,以作為鹽船失事補運之費。各運岸視其運程...
勇餉,清代鹽稅之一。光緒二十九年(1903),川鹽辦理計岸官運,奏定富廠每引征銀三十兩,樂至、射洪、簡陽廠各十兩,按上下游三十八廳州縣引鹽攤征。年征銀十...
鸚哥嘴,黔加釐清代鹽稅之一。光緒二十九年(1903)貴州因籌措賠款,由四川代征加厘,與雲南及近邊計岸每引通攤銀四兩,每年共認解銀十萬兩。後以賠款不敷,又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