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姓(言(姓氏))

言姓(姓氏)

言(姓氏)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出自春秋時言偃之後,以祖名為氏。據《姓纂》載:“孔子弟子言偃之後。”春秋時期,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名言偃,字子游。言偃才華出眾,曾任武城(今山東省費縣西南)宰。提倡以禮樂教民,名聲很大,他的後代就以其名字中的言字為姓,稱為言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言姓
  • 得姓方式:以先祖名字為氏
  • 郡望:汝南郡
  • 堂號:汝南堂
歷史發展,傳統文化,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宗祠通用聯,字輩排行,歷史名人,

歷史發展

言(Yán)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吳國言偃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姓纂》記載:“孔子弟子言偃之後。”春秋晚期,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中有一人叫言偃,公元前506~前443年,姬姓,字子游,吳國人。言偃性情豁達,為人行事不拘小節,在孔子弟子中,以“文學”著稱,主張用教化治理社會。他才華出眾,曾出任武城宰(今山東費縣)。他提倡以禮樂教民,為了貫徹孔子的“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的主張,在做武城宰時,便以禮樂為教,使境內處處有弦歌之聲,因而在當時名氣很大,後人尊稱其為言子。又因言偃為孔子學生中僅有的南方人,所以又被稱為“北學中國,南方一人”和“南方夫子”。在工作和生活中,言偃都比較注意方法,講究效率,善於處理好、上下左右的關係。他說:對待君主過於煩瑣,就會招致侮辱:對待朋友過於煩瑣,就反而會被疏遠。言偃做事相當謹慎,他的同學子貢評論他說:做一件事之前先深思熟慮,所以行動就不出差錯。他的老師孔子則評論他:希望有才能就學習,希望有知識就多問,希望有滿意的結果就多思考,希望人家幫助就要有準備,這四點,言偃都做到了。這都說明,言偃不僅是在文學上出類拔萃,而且是個很有政治才能和領導水平的治國之才。後來言偃回到家鄉,他把北方發達的文化帶回來,為南方文化的繁榮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言偃逝世後,就葬在今江蘇省蘇州地區常熟市虞山腳下。
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其為“吳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趙恆加封其為“丹陽公”。南宋鹹淳三年(公元1267年),宋度宗趙禥進封其為“吳公”。元大德年間,他又被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封為吳國公。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改稱其為“先賢言子”。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康熙大帝愛新覺羅·玄燁批准在言偃後裔中設五經博士一員,世代承襲,用以奉祀先賢。清朝歷代皇帝南巡,均先後派大臣到常熟言偃基致祭,並贈送御筆題的匾額。
在言偃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言氏,世代相傳,史稱言氏正宗。言氏族人大多尊奉言偃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韓國先祖韓桓叔之後,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據史籍《潛夫論》、《姓氏尋源》等記載,韓國公族有著名的韓桓叔。這位韓桓叔並非戰國時期韓國人,而是更古遠的西周時期人,是後來韓氏家族的祖先之一。
按史籍《史記·韓世家》中索隱的注釋:“叔向謂宣子能修武子之德,起再拜謝曰:‘自桓叔已下,嘉吾子之賜。’亦言桓叔,是韓之祖也,今以韓侯之後,別有桓叔,非曲沃之桓叔。”在韓宣子和叔向的對話中,人們可以發現,當時晉國的叔向(羊舌肸)與韓宣子(韓起)這兩位賢臣談話時,韓國還遠沒有建立起來,韓宣子不過是晉國韓氏家族的第六代領袖,是公元前?~前514年之人,在他身後半個世紀的周貞定王姬介十六年(晉出公姬鑿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晉國被韓、魏、趙三家瓜分,韓國才真正建立起來,且一直到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韓景侯韓虔七年,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才正式承認韓虔為諸侯,始稱韓景侯,其時韓國已經實際運轉了五十年。這說明,韓國的遠祖除了在典籍《詩經》中所提到的“韓侯”之外,還有一位有道的先祖叫“桓叔”,且韓宣子還指明了其非為晉國的曲沃桓叔姬成師,因此韓國貴族的後裔子孫們皆對這位老祖先韓桓叔非常崇敬和懷念。在今陝西省韓城市梁帶村的考古發掘中,M26號古墓中“中姜作為恆公尊鼎”銘文的出現,說明了歷史文獻中所提到的“韓桓叔”其人是存在的。“中姜作為恆公尊鼎”銘文,說明M26號古墓中主人姓姜,是姬姜通婚的後代。銘文中的“桓公”就是歷史文獻中提到的韓國有道的明君韓桓叔,為了表示對“桓公”的崇敬,中姜特意製作了“桓公尊鼎”。韓國本為侯爵,桓叔被中姜稱作“公”似乎不合西周禮法,但周末年王室衰微,諸侯兼併激烈,強者勢力愈大,連周夷王姬燮(公元前933~前879年在位)都要下堂接見諸侯,其時晉武公姬稱、秦襄公嬴開等諸侯都紛紛去“侯”用“公”的爵稱,所以韓桓叔被後人中姜稱作“公”也就是順勢入理的了。
在韓桓叔的後裔子孫中有以“韓言”為姓氏者,稱韓言氏,後有將韓言氏複姓省文簡改為單姓言氏者,世代相傳。
源流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努圖克達氏,漢義“男性代言人”,這是一個古老的蒙古族姓氏,源出薩滿教祭司,代神說話,在元朝時期即已經逐漸消亡,皆改冠漢姓言氏,世代相傳。
得姓始祖
言偃、韓桓叔。春秋時期,孔子有三千名弟子,其中有一位很出色的學生叫言偃,字子游。後來的學者們考證,言偃就是言姓的始祖。據《萬姓統譜》這本古書中說,言偃是距今2500多年前的吳人,也就是江南人。言偃的後代就以其名字中的言字為姓,稱為言氏。故言氏後人奉言偃為言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言 子:諱偃,字子游,又稱叔氏,《史記》稱吳人,今之常熟縣,即故里也。下傳至第六十一世孫壽孫,一名壽二,字德永,諱志學,於明洪武年間遭難由江南常州府無錫縣遷徙湖廣,生允達,達生質、平、美三子,質居龍頭,平居龍口,龍口隸湘潭,龍頭為(湘)潭善(化)接壤,美居茶陵,無所考。至第五代紹先,生六子,長及三四皆中絕,龍頭二房支祖武鑒,五房支祖武鞏,六房支祖武卓。紹斌長子武吁為龍口長房支祖,次子武詮為龍口二房支祖,三子武照為龍口三房支祖。
言壽孫:又名壽二,字德永,以先賢言子游第六十一世孫,明洪武年間自江蘇常熟虞山遷湖廣茶陵,再遷湘潭第三都宛在塘。是為湖南湘潭言氏始祖。
遷徙分布
言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人口總數在中國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六百二十四位,望族出汝南郡、吳郡。言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春秋時期,孔子聚眾講學,他有三千名弟子,其中有一位很出色的學生叫言偃,字子游。後來的學者們考證,言偃就是言姓的始祖。據《萬姓統譜》這本古書中說,言偃是“吳人”,也就是江南人,那么言姓大約是江南貴族的姓氏。言偃從江南到中原去求學,也真是精神可嘉。隨後到戰國時期,又產生一支言姓,是由韓國公族那兒產生的。言氏家族,發祥於江南地區,歷史悠久,望居汝南郡(漢高帝置,在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吳郡(東漢末年分會稽郡置。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一帶。治所吳縣,即今江蘇省蘇州市)。
今江蘇省的南京市、崑山市常熟市常州市無錫市,浙江省的紹興市新昌縣、杭州市,北京市,重慶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柳州市、天等縣,湖南省的株洲市茶陵縣湘潭市、長沙市,山西省的大同市,山東省的鄒平縣,台灣省的台北市,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均有言氏族人分布。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郡望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為汝寧府,成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於此,稱崇莊王,在此傳十一世。清朝時期仍為汝寧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廢府,改為汝南縣。民國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曾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併於汝南縣。現為汝南縣即汝南縣城,隸屬駐馬店地區。
吳 郡: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東漢王朝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吳郡之內。南朝陳國時期,改吳郡為吳州。隋朝滅南朝陳國之後,再改吳州為蘇州,吳地始有蘇州之稱,並一直沿襲。另外,在三國時期,孫吳政權在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個吳郡,治所在烏程(吳青鎮,今浙江湖州吳興區)。
堂號
汝南堂:以望立堂。
吳郡堂:以望立堂。

家譜文獻

湖南湘潭言氏家乘,著者待考,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始修,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與常熟言氏合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三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四修,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五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六修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言氏四修長生錄,著者待考,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首修,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二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三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源自周代;
望出汝南。
——佚名撰言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言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漢代循吏;
孔門文科。
——佚名撰言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言宮,清廉恭順,時為循吏。下聯典指春秋時吳國名人言偃,字子游,孔子弟子,引《論語》曰:“文學子遊子夏。”
六言通用聯
遍被弦歌雅化;
首居文學名科。
——佚名撰言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春秋時吳國名人言偃,字子游,孔子弟子。習於文學,仕魯為武城宰。以禮樂為教,知澹臺滅明賢而取之。
列漢代循良選;
冠孔門文學科。
——佚名撰言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言宮事典。下聯典指春秋吳·言偃事典。
七言通用聯
戶平知府饒政績;
武城宰官識賢人。
——佚名撰言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名宦言茅,鄒平人,成化進士,博學多才,謹慎修身。任戶平知府,頗存政績。下聯典指春秋時吳國名人言偃事典。
列漢代循良之選;
冠孔門文學之科。
——佚名撰言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人言宮,官縣令,為政清廉而謹慎,有治績,當時被稱為循吏。下聯典指春秋時吳國人言偃,字子游,孔子弟子,擅長文學。曾任武城宰,提倡以禮樂為教,境內有“弦歌之聲”。

字輩排行

湖南湘潭言氏字輩:“壽允……紹武承必以啟(希)之世泮衍玉錫澤長榮茂修秉禮祖蔭宗蕃系嗣興起”。
江蘇常州言氏字輩:“錫澤長榮茂修秉禮祖蔭宗蕃系嗣興起”。

歷史名人

言 偃
字子游,生於周敬王十四年手貞定至二十六年(公元前443年)。後人所以稱他為“言子”,是出於對他的尊敬。言偃出生於吳地,成年後到魯國就學於孔子,從言偃比孔子年輕四十五歲來看,他當是孔子晚年的學生。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言偃即為七十二賢人之一。孔子授徒,設有德行、政事、言語、文學等“專業”。這些“專業”中有優秀學生十名,後人稱為“十哲”他們分別為:德 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 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因言偃名列第九,故後人又稱為“十哲人中第九人”。又因言偃為孔子學生中僅有的南方人,所以又被稱為“北學中國,南方一人”和 “南方夫子”。言偃到孔子處就學,主要學習“禮”。在工作中,言偃比較注意方法,講究效率。善於處理好、上下左右的關係。他說:對待君主過於煩瑣,就會招致侮辱:對待朋友過於煩瑣,就反而會被疏遠。言偃做事相當謹慎,他的同學子貢評論他說:做一件事之前先深思熟慮,所以行動就不出差錯。他的老師孔子則評論他:希望有才能就學習,希望有知識就多問,希望有滿意的結果就多思考,希望人家幫助就要有準備,這四點,言偃都做到了。這都說明,言偃不僅是在文學上出類拔萃,而且是個很有政治才能和領導水平的治國之才。
言 茅
明朝人,成化年間舉為進士,而當了地方官,官職為戶平知府。他學問廣博,又多才多藝,留心身旁的大小事物,又關心百姓疾苦,自己也重名節,清廉無私,所以政績好,受人讚揚。
言友恂
清朝末年人,任的官職稱“教諭”。是位有學問,認真辦事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