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唯識明義論與佛教思想明論兩編,通過梵文、藏文、漢文對照的語文學與文獻學方式、思想的歷史展開方式,以及義理的內在邏輯方式對唯識學的義理結構、基本概念以及核心思想進行了精細辨析與深刻闡明;還對佛教的基本觀念與思想進行了義理闡明。
基本介紹
- 書名:言詮與意趣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
- 中圖分類號:B948
信息簡介,圖書目錄,上篇唯識明義論,下篇佛教思想明論,
信息簡介
其它題名:佛教義學研究
ISBN:978-7-516:1-0781-2
責任者:周貴華著
出版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地:北京
出版時間:2012
中圖分類號:B948
圖書目錄
上篇唯識明義論
第一章有為依唯識學與無為依唯識學
第一節唯識學二分的安立:歷史性與邏輯性
一從佛教思想史的角度看
二從理論的內在邏輯看
第二節唯識學二分的特質:一致性與差別性
第三節唯識學二分在佛教意識形態上的關係:疏離與緊張
第二章法相分學與唯識分學
第一節法相分學與唯識分學——從漢譯《集論》與《攝論》之“識”談起
一法相與唯識之區分
二法相分學:識作為了別/識別
三唯識分學:識作為了別/顯現
四有相唯識與無相唯識之別:識別與顯現
第二節關於法相與唯識的“分合之辯”
一歐陽竟無:法相與唯識“二事也”
二釋太虛:“法相必宗唯識”
三釋印順:“唯識必是法相的,法相不必宗唯識”
四小結
第三章“唯識”與“唯了別”
第一節“唯識”與“唯了別”:用語差別與意義相通問題
一“唯識”與“唯了別”用語之差別問題
二“唯識”與“唯了別”意義之相通問題
第二節“唯識”與“唯了別”:意趣問題
第四章唯識學之有無思想
第一節言說與有無——以早期唯識關於言說與有無的論說為中心
一言說與有無
二離言自性
第二節對《解深密經》有無說之詮釋——以圓測的《解深密經疏》為中心
一對《解深密經》有無說疏釋之特點
二關於勝義諦離言自性
三關於三自性
四關於三無自性性
第五章唯識學無分別智之親證思想
第一節無分別智
第二節無分別智之所緣以及生起
第三節無分別智與真如之冥契
第六章唯識學之轉依思想
第一節轉依及其結構
一轉依之名、義
二關於轉依之名、義的爭論
三轉依的四分結構
四轉依的五分結構
五轉依說類型
第二節凡佛、迷悟與妄真之轉依說
一凡佛之轉依說
二迷悟之轉依說
三妄真之轉依說
第三節染淨之轉依說
一法性如來藏轉依說
二心性如來藏轉依說
三心性轉依說
四界轉依說
五“阿識”轉依說
六依他起性轉依說
七第八識轉依說
第四節從轉依思想看唯識思想與如來藏思想的關係
一有為轉依說
二無為轉依說
三有為無為轉依說
下篇佛教思想明論
第七章佛陀
第一節解脫道中作為大解脫者的佛陀
一解脫道中作為大解脫者的佛陀
二解脫道中佛陀的大解脫與煩惱的示現
三解脫道中佛的大解脫與苦的示現
第二節解脫道中作為大覺悟者的釋迦牟尼佛
一解脫智
二佛智與阿羅漢智之別
三解脫道中作為大覺悟者之佛智
四小結
第三節解脫道中佛陀對三界的超越
一佛陀覺悟的超三界性
二佛陀解脫的超三界性
三佛陀體性的超越性
四佛陀神通力對三界眾生能力的超越
五佛陀大悲對眾生悲的超越性
六佛陀對三界的超越與不離
第四節解脫道末流的“人間佛陀觀”及其對佛陀的“矮化”
一解脫道末流的人本意義上之“人間佛陀觀”
二解脫道末流的“人間佛陀觀”對佛陀的“矮化”
結論菩提道中的佛陀
一菩提道與佛陀
二佛果及其境界
三示現與本師
第八章佛教之信仰
第一節佛教信仰的界定
一信仰相
二歸依:歸敬與依止
三信:忍可與樂欲
四小結
第二節佛教信仰的意義
第三節佛教信仰的內容
一作為佛教信仰建立基點的佛信仰
二作為佛教信仰之根本的法信仰
三作為佛教信仰現實表征的僧信仰
四小結
第四節佛教信仰的原理
一佛教信仰的層次
二佛教信仰的發生
三小結
第九章佛教之願行——以華嚴系經顯示的普賢願行為中心
第一節從文殊願行到普賢願行
一文殊與普賢
二從文殊願行到普賢願行
第二節普賢願行
一願行
二普賢行
三普賢行願
第三節普賢境界
第四節普賢願行與普賢清淨剎土
第五節普賢願行與西方淨土
一往生入、神通別入與神通遍入
二往生入與西方淨土
第十章佛教之現代變型——以釋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為中心
第一節“人”與“人間”概念:人正性
第二節“佛”概念:人佛性
第三節“佛教”與“人間佛教”概念:人本佛教
略評
附錄
《究竟一乘寶性論》“佛寶品”簡說
一序說
二“佛寶”名義
三“佛寶品”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