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言盡意
西晉歐陽建的認識論命題.相對於言不盡意而言,認為言意是統一的"此猶聲發回響,形存影附,不得相與為二.苟其不二,則言無不盡矣,故吾以為盡矣." ...
- 言意之辯
言意之辯是魏晉學者對語言、概念能否表達思想的爭辯。“言”即語言、概念:“意”即思想。《周易》中已提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魏晉時,以苟粲、王弼為...
- 言不盡意
朱自清《詩文評的發展》:“原來我們的‘求好’的藝術論淵源於道家,而道家不信賴語言,以為‘言不盡意’,所以崇尚‘無端崖之辭’。”後多用為書信結尾套語,表...
- 荀俁
馮友蘭認為荀俁和荀粲兄弟在這個辯論中,荀俁主張「言盡意」,荀粲主張「言不盡意」,而且荀俁所說的「言盡意」,是就性與天道等形而上的實體和原理而言的。點擊...
- 歐陽建(西晉太守)
歐陽建(269-300),字堅石,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人,西晉官員、文人,大臣石崇之甥。魯公二十四友之一。著有《臨終詩》以及《言盡意論》,提出了古代唯物辯證...
- 世說新語·文學
服在外車上,與人說己注《傳》意;玄聽之良久,多與己同。玄就車與語曰:“吾久欲注。尚未了;聽君向言,多與吾同,今當盡以所注與君。”遂為服氏注。【...
- 知書達禮·詩經
《詩》之雅,或鏗鏘,或幽怨,或清雅,或柔潤,言盡意遠,感盪心靈,《詩》之頌,或雄健,或肅穆,或虔誠,或謙恭,迴旋跌宕,意蘊無窮書名 知書達禮•詩經 出版社...
- 歐陽姓
著有《言盡意論》。後因讒言被趙王司馬倫所殺。文章政事;獨步廬陵:全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歐陽修,廬陵人,中進士甲科,與韓琦同居相位,以文章冠天下,有《新五代史...
- 魏晉南北朝哲學
歐陽建針對言不盡意的不可知論提出了“言盡意論”。魏晉南北朝哲學神滅論與神不滅論的鬥爭 編輯 東晉南北朝時期,哲學上兩條路線鬥爭的重心轉移到唯物主義神滅...
- 玉樓春·洛陽正值芳菲節
《玉樓春·洛陽正值芳菲節》是宋代學者歐陽修的詞作品。詞作主要通過景物環境和自己旅途生活抒寫依依深情,深婉含蓄,言盡意長。...
- 中國古典文藝學
第四節 形神創造與藝術本真中國古典文藝學第五章 言與意:言盡意與言不盡意 第一節 言、象、意的理性闡釋第二節 言不盡意:語言的困惑與文學理論的拓展...
- 羽林郎
這裡也給讀者留下了“言盡意不盡”的想像餘地。這首詩在立意、結構和描寫手法上,與《陌上桑》有異曲同工之妙。寫女子之美,同樣採用了鋪陳誇張手法;寫反抗...
- 標點段
好的標點段,或言盡意遠,餘音在耳,繞樑之及,耐人尋味;或抒發情懷,寄託希望,暗含文意,啟發讀者,令其深思。或創造強烈的氣氛,暗示委婉動情的畫面,引發人的奇妙...
- 公元316年
這與裴頠的《崇有論》不同,後者肯定事物的有和有的先天性,並認為與萬物有關,與歐陽建的言盡意論一樣是對玄學的背叛,郭象是玄學的古典典範。郭象完成的玄學...
- 語義圈
(一)言盡意論言與意之間的交集部分,符號與解釋者之間可以形成表達關係。46.言者,以諭意也。(《呂氏春秋·離謂》)47.執其所言而意得見,心之辨也。(《墨子...
- 中國哲學史(中國傳統哲學的歷史)
名與物、言與理的關係如同響與聲、影與形的關係一樣,是彼此一致的,所以言能盡意。這是用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對忘言忘象說的反駁,但對於“言”、“象”在...
- 中國邏輯史
從而使這本《中國邏輯史》成為一本包括年代最長和最具有新意的中國邏輯史通史...在揭露“以言為盡悖”等包含邏輯矛盾的詭辯命題中,進一步反映了矛盾律原則。《...
- 樓宇烈
69.歐陽建《言盡意論》正讀(6千字)(《人民政協報》1998年2月16日第3版)70.儒學在現代韓國(12千字)(《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8年第一期中華書局)...
- 文學第四
服在外車上,與人說己注《傳》意;玄聽之良久,多與己同。玄就車與語曰:“吾久欲注。尚未了;聽君向言,多與吾同,今當盡以所注與君。”遂為服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