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郁和中湯

解郁和中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萬病回春》卷三。具有行氣解郁,化痰泄熱之功效。主治胸膈痞滿,內熱夜不安臥,臥則愈悶。症見胸膈痞滿,噯氣吞酸,噁心欲嘔,胃中鬱熱,口乾不欲飲,夜不安臥,臥則愈悶,舌紅苔黃而膩,脈滑數。臨床常用於治療食管炎。

基本介紹

  • 名稱:解郁和中湯
  • 出處:《萬病回春》卷三
  • 組成:陳皮、赤茯苓、半夏、青皮、香附米、枳殼、梔子、黃連、神曲、厚朴、前胡、蘇子、生甘草
  • 功用:行氣解郁,化痰泄熱
  • 主治:胸膈痞滿,內熱夜不安臥,臥則愈悶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附註,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陳皮(去白)一錢二分(3.6g),赤茯苓一錢(3g),半夏八分(2.4g),青皮(去瓤,醋炒)五分(1.5g),香附米(童便炒)一錢(3g),枳殼(麩炒)一錢(3g),梔子一錢(3g),黃連(薑汁炒)七分(2.1g),神曲(炒)七分(2.1g),厚朴(姜炒)七分(2.1g),前胡八分(2.4g),蘇子(研碎)七分(2.1g),生甘草四分(1.2g)。

用法用量

上銼一劑。加生薑五片,水煎,熱服。

功用

 行氣解郁,化痰泄熱。

主治

胸膈痞滿,內熱夜不安臥,臥則愈悶。

方義

本方所治,是濕郁生痰,痰郁化熱所致之證。方中陳皮、茯苓、半夏、甘草,即二陳湯方,功能燥濕化痰,行氣消滯;青皮、香附、枳殼、厚朴、神曲,行氣解郁,寬中和胃;前胡、蘇子,下氣祛痰,以助二陳之力;山梔、黃連,清熱燥濕。諸藥同用,共奏行氣解郁、化痰泄熱之功。

運用

1、本方以胸膈痞滿,噯氣吞酸,噁心欲嘔,胃中鬱熱,口乾不欲飲,夜不安臥,臥則愈悶,舌紅苔黃而膩,脈滑數為辯證要點。
2、臨床常用於治療食管炎。

加減化裁

胸骨後疼痛者,加玄胡、赤芍、丹皮;嘔吐酸水者,加煅瓦楞、烏賊骨、豬苓;噯氣者,加砂仁、沉香。

附註

痞滿內熱,為慢性炎症的表現,所以在芳香健胃和順氣導滯的基礎上添加了梔子、黃連等著名的消炎藥,一方面健胃,一方面消炎,病,症二者同治。(《歷代名醫良方注釋》)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1.《東醫寶鑑》:“解郁和中湯治痞滿內熱,夜不安臥,臥則愈悶。陳皮(去白)一錢二分,便香附、赤茯苓、枳殼、梔子(炒)各一錢,半夏、前胡各七分,黃連(薑汁炒)、神曲(炒)、厚朴、青皮、蘇子(炒)各五分,甘草四分。上銼,作一貼,姜五片,水煎服《萬病回春》。”
2、《中醫歷代良方全書》:“解郁和中湯《萬病回春》方。陳皮、青皮各3g,黃連、蘇子、制半夏、前胡、厚朴各6g,茯苓、香附、枳殼、山梔、神曲各9g,生甘草2g,生薑3片。水煎服。功能清熱和胃,理氣暢中。治脘部痞滿疼痛,嘈雜食少,內熱口乾,欲噯不得。如慢性胃炎可用之。”
3、《雜病廣要》:“解郁和中湯,治胸膈痞滿,內熱不安臥,臥則愈悶。陳皮一錢二分,赤茯苓一錢,半夏八分,青皮五分,香附米一錢,枳殼一錢,梔子一錢,黃連七分,神曲七分,厚朴七分,前胡八分,蘇子七分,生甘草四分。上銼一劑,姜五片,水煎熱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