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秦俑-考古親歷者的視角》是2011年10月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學理。
基本介紹
- 書名:解讀秦俑-考古親歷者的視角
- 作者:王學理
- ISBN:9787507738568
- 頁數:545
- 定價:180.00元
-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1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解讀秦俑:考古親歷者的視角》是由資深的考古一線研究員王學理經過長達17年的沉澱、過濾後推出的研究巨製。作者從軍事、兵器、藝術三個篇章,70多萬字的篇幅為讀者系統的展示和剖析秦俑坑及其文物的深層文化意義。《解讀秦俑:考古親歷者的視角》所含圖片和圖表,大多來源於作者的手繪、拍攝以及學術報告以為更為全面的參考研究之用。
圖書目錄
軍事篇
壹一幅秦代的陳兵圖——論秦俑坑的性質及其編成
一兵馬俑坑的設定意圖
(一)作用和屬性
(二)“陳兵”形式
二秦俑一號坑——一個完成了布陣程式的形式
(一)矩陣的格局
(二)構成特點
(三)陣法意義
三秦俑二號坑——一個兵營性質的形式
(一)“營”的概念
(二)是“營”非“陣”
四秦俑四號坑——一個未完成的戰陣形式
五簡單的結論
(一)陳兵同陵的關係
(二)秦俑四坑的格局
(三)指揮坑內無指揮
貳秦俑矩陣的歷史意義——再論始皇陵一號坑中武士俑群的編成——個軍事學術史上的新課題
(一)矩陣由來尚矣
(二)新型的矩陣實例
(三)便於戰術機動的臨戰隊形
二秦矩陣的歷史性戰例選析
(一)秦、晉的“韓原之戰”
(二)秦伐棼的“拔郢之戰”
(三)秦伐趙的“長平之戰”
三秦矩陣的歷史地位
叄播校相連營壁必堅——兼論秦俑二號坑的象徵意義
一有關幾個軍事術語的概念問題
(一)壁壘和營壘
(二)頓舍和營軍
二冷兵器時代“營式”的雛形及其完備化
(一)秦漢時期營壁結構與攻防設施的概況
(二)秦俑二號坑的短期性軍營實例
(三)從李靖到戚繼光的完備營式
三駐營和作戰關係索解_
(一)母營和子營
(二)京師的屯衛和區廬
(三)障塞
(四)營陣相侔
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秦俑三號坑漫議
一第三號俑坑性質的判定
(一)結構述要
(二)軍幕的模擬物
二關於先秦時期“幕”的探索
(一)關於“幕府”的認識問題
(二)指揮部職能的諸問題
三秦幕散論
(一)秦俑軍幕的特色
(二)秦俑“幕”的性質
(三)學術意義
伍先秦陣戰中的指揮系統——附論秦俑矩陣提供的實例
一指揮物的內容及其識別—
(一)金鼓
(二)旌旗
二指揮系統的構成及其實施
(一)金鼓鈴旗的用途及其配合
(二)實施
三士卒和各級軍吏的標識及其“位”
(一)章、徽
(二)位、列、行
四秦俑矩陣的指揮網路
陸銳士、武卒與技擊——秦步兵俑引起的題目
一秦俑坑的步兵形象
(一)“步兵”釋義及秦步兵俑的種類
(二)步兵俑的分布及其戰鬥編隊
(三)兵器配備
(四)輕裝和重裝步兵的戰鬥作用
二秦步兵的戰鬥力蠡測
(一)步兵誕生的歷史回顧
(二)秦步兵在編隊上的特點
(三)戰鬥力的集中表現
三“強中之強”的秦步兵
(一)六國步兵的狀況與評價
(二)秦軍取勝的因素
柒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秦俑戰車所見車戰方式的轉變
一秦俑戰車屬性的考訂
(一)軍吏的指揮車
(二)一種攻擊型的戰車——輕車
(三)同步、騎步混編的重型機動戰車——“闕車”
(四)同騎兵配合的一種新型高速戰車——“騎車”
二新車兵種種
(一)車兵的概念
(二)輕車兵的突起
(三)編制
(四)輕車的作戰方式
三遠非結論的幾點看法
捌雲騎凌厲中原躡影追風胡域——由秦騎兵俑群論年輕氣盛的秦漢騎兵:
一秦俑騎兵的形象問題
(一)騎士與乘馬
(二)騎兵
二秦騎兵溯源
(一)草原騎兵和中原騎兵的產生
(二)秦騎兵的出現和發展
三統一戰爭中秦騎兵的作用及其地位
(一)騎兵隊形與戰術的回顧
(二)秦騎兵的配置與戰術地位
四秦漢騎兵史上輝煌的一頁
(一)成長中的秦騎兵
(二)強盛的漢代騎兵及其業績
玖戰士風霜老將軍雨露新——秦軍官俑與士兵俑概論
一秦俑坑中武官俑軍職考辨一
(一)秦國武官系統編制索解
(二)秦俑坑的軍吏俑辨識
二士兵俑在軍中的地位
(一)秦兵制概述
(二)士兵在軍中的編制、供給及秦俑的例證
三秦俑爵秩的探討
拾練兵透視——從兵馬俑的佇列動作看秦的教戰內容
一訓練有素的表面性觀察
(一)秦俑佇列動作的印象
(二)秦重視軍事訓練的史實
二規範化戰術動作解析
(一)先秦時期戰術訓練追記
(二)秦俑戰術動作分解
三教射演習實例的推測
(一)訓練場地與射兵演習的部署法
(二)引出的思考
兵器篇
壹秦俑兵器芻論——秦俑坑兵器涵蓋的內容及其歷史地位
一類別及其配備
(一)典型兵器的類別及形制}
(二)幾種兵器的保護設施與攜帶方式述要
(三)秦俑陣營中各兵種配備武器的原則
二在中國兵器發展史上的地位
(一)弩弓的改進
(二)秦戟之型,分合兩便
(三)長劍型秦劍
(四)陶甲所反映的防護設施
(五)兵器製造技術
三幾個相關問題的探討
(一)秦兵器主要用銅非鐵的原因
(二)駟馬戰車反映著車戰歷史的影子
(三)兵器“刻久”與“寺工”
(四)秦製造兵器的下限年代問題
貳秦代長兵矛、戈、戟——白刃格鬥中的利器
一矛史追蹤
(一)一種長壽兵器
(二)中國矛的家族成員
二戈、戟的產生與嬗變
(一)戈、戟分途與戈、矛聯裝的進程
(二)戟的種類
(三)矛、戈、戟歷史性演化引出的結論
三秦矛、秦戈和秦戟
(一)矛、戈形制演進的軌跡
(二)秦俑坑的呂不韋戟引起戈、戟屬性的考辨
叄長鈹春秋——從劍到鈹的歷程
一戰國時期鈹的形制
二起源問題上的考辨
三用鈹的盛期
四悄然“謝幕”
肆配套的遠射程兵器弩弓矢——對秦俑坑弩弓矢研究的思考
一由鏃到矢
(一)鏃型
(二)秦箭定位
二對秦俑坑弩弓屬性的探討
(一)弩——“橫弓著臂,施機設樞”
(二)對弩弓同箭配合的提示
(三)秦弩弓屬性的探索
伍古劍談略——由秦王劍說起
一秦劍的發現及其直觀
二寶劍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一)“寶劍”所以為“寶”
(二)佩劍
(三)戰劍
(四)舞劍
(五)上流社會的寵兒
三劍的起源與發展
(一)劍制溯源
(二)先秦劍制的形成
(三)漢式劍的歷史演進
(四)秦漢以前的民族劍
四鑄劍與相劍
(一)劍族弟兄
(二)鑄劍
(三)複合劍與五十煉
(四)表面處理
五餘論
陸吳鉤金鉤秦鉤
柒粗劣的秦軍禮兵——鉞、殳、鉤價值的評估
一在疑惑中被認識
(一)銅鉞
(二)銅殳
(三)銅鉤
二對“屬性”的再議
(一)鉞——權力的象徵物
(二)鉤的作用
(三)禮殳
捌秦俑坑青銅兵器的科技成就管窺——對冶鑄造型、機械加工和表面處理等製造技術探討
一弁言
二製作工藝淺析
(一)冶鑄
(二)銅件的加工工藝
(三)組裝與保護措施
三收穫與探討
(一)因用途而調配冶金成分
(二)加工工具
(三)鉻鹽氧化處理技術的運用
玖秦代軍工生產標準化的初步考察——秦俑軍工產品的測定與推論
一標準化的產品
(一)遠射程兵器的配套設施
(二)長戟的組合化與秦鈹(錟)的定
(三)青銅長劍加工工藝的標準化
二車馬具零部件的通用化與裝配成型中的
三軍服生產的專業化
四制度化的生產環節
(一)嚴格工序,堅持標準
(二)勒名刻記,層層督責
(三)規定任務,限制定額
(四)刻記標識,檢驗把關
(五)開展評比,有獎有懲
五法制化的管理制度
(一)製造權及其組織機構
(二)生產者的身份和技藝的傳授
(三)庫藏制度
拾秦俑兵器銘文匯釋與造器編年的完善化
一從銘文匯釋看文例的變化過程
一秦俑兵器的鑄造年代與銘文內容
(一)幾件銘年兵器
(二)紀年銘文內容釋例
(三)戟、鈹上其他部位的銘文要義
(四)弩機銘文與標準化的機件
二秦兵器銘文體例變化的軌跡
(一)變化述略
(二)戈(戟)銘文格式的分期考察
(三)不曾規範的矛銘
三秦俑兵器所引出的刻辭學意義
(一)完善的銘例之
(二)秦兵器刻辭制度述略
藝術篇
壹秦俑藝術歷史地位的考古學觀察——問題的提出與思考
一秦俑創作意向的推測及其藝術成就的概括
(一)秦俑同時代精神的關係
(二)從整體到個體的藝術表現
二探尋“秦俑藝術”在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地位
(一)秦俑出現前的藝術掃描
(二)與秦俑同期的藝術門類
(三)秦俑之後漢代造型藝術盤點
三在世界歷史雕塑群中看“秦俑藝術”
(一)幾個文明古國的雕像藝術概貌
(二)秦帝國和希臘的藝術比較
(三)藝術成就差異的原因
四冷靜的思索:秦俑陶塑的缺陷及其原因
(一)秦俑造型的缺陷
(二)產生缺陷的根本原因
五比較後的總結:秦俑藝術之美
貳秦韻漢風一脈相承——論秦俑藝術的去向1
一始皇秦俑同陽陵漢俑的比較
(一)由同看“異”
(二)由異看“同”
(三)“同”與“異”產生之由
二秦漢陶塑藝術的源流
三秦漢陶俑對後世陶塑藝術的影響i
叄秦俑軍服考——勇軍啟示錄
一種類及其定名
(一)冠
(二)曲領
(三)曲裾袍、褶服與革帶
(四)鎧甲
(五)褲(絝)與護腿設施
(六)鞋
二全貌及其配備
(一)戰服的總體印象
(二)戰服裝備的組合形式
(三)制服的設計思想
三繪彩及其圖案
(一)繪彩
(二)圖案
四服制及其構成
(一)性質問題
(二)質料問題
(三)多彩與“尚黑”問題
(四)繼承與影響問題
肆秦侍衛甲俑的服飾與繪彩——附論多彩的軍服與秦的主色問題
一秦俑三號俑坑廢棄的歷史背景及其定性
二“親兵”形象
三服色
四著色淺說
(一)顏料質地
(二)中國繪畫用彩的新史料
伍隱蔽性工程坑道式建築——秦俑坑的建築藝術
一因表現地下“陳兵”的需要而採用特殊的建築形式
(一)性質
(二)秦俑三坑的平面形制
(三)體量
二構築過程及施工方法的考古學探索
(一)建築材料的用場及其用量的估算
(二)構築方法簡述
(三)施工技術要點
三秦俑坑的建築學意義
(一)是解決大跨度建築的一種特殊類型
(二)木作技術的偏差
(三)條磚的使用還只局限於鋪地
(四)平面展開的整體結構之美
陸篆隸混用異乎其趣——論秦俑文字的書法藝術
一先從“書同文字”來看秦的書法
(一)“文字異形”為大一統局面所不許
(二)秦書八體
二秦俑銘刻的載體及其內容
(一)銘刻對象與內容
(二)秦俑文字的書體辨識與成文手法
三秦俑書法藝術賞析
(一)秦篆、草篆
(二)古隸
四秦俑文字的書法家與書體源流
(一)秦俑的書法家
(二)秦俑文字在書法藝術史上的地位
附錄
壹秦兵馬俑坑14C的年代測定報告
一、樣品製備
二、測量方法及其結果
三、討論
貳秦始皇陵陶俑彩繪顏料的鑑定
一、分析手段
二、俑坑顏色分析的結果
三、對分析結果的分析
後記
壹一幅秦代的陳兵圖——論秦俑坑的性質及其編成
一兵馬俑坑的設定意圖
(一)作用和屬性
(二)“陳兵”形式
二秦俑一號坑——一個完成了布陣程式的形式
(一)矩陣的格局
(二)構成特點
(三)陣法意義
三秦俑二號坑——一個兵營性質的形式
(一)“營”的概念
(二)是“營”非“陣”
四秦俑四號坑——一個未完成的戰陣形式
五簡單的結論
(一)陳兵同陵的關係
(二)秦俑四坑的格局
(三)指揮坑內無指揮
貳秦俑矩陣的歷史意義——再論始皇陵一號坑中武士俑群的編成——個軍事學術史上的新課題
(一)矩陣由來尚矣
(二)新型的矩陣實例
(三)便於戰術機動的臨戰隊形
二秦矩陣的歷史性戰例選析
(一)秦、晉的“韓原之戰”
(二)秦伐棼的“拔郢之戰”
(三)秦伐趙的“長平之戰”
三秦矩陣的歷史地位
叄播校相連營壁必堅——兼論秦俑二號坑的象徵意義
一有關幾個軍事術語的概念問題
(一)壁壘和營壘
(二)頓舍和營軍
二冷兵器時代“營式”的雛形及其完備化
(一)秦漢時期營壁結構與攻防設施的概況
(二)秦俑二號坑的短期性軍營實例
(三)從李靖到戚繼光的完備營式
三駐營和作戰關係索解_
(一)母營和子營
(二)京師的屯衛和區廬
(三)障塞
(四)營陣相侔
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秦俑三號坑漫議
一第三號俑坑性質的判定
(一)結構述要
(二)軍幕的模擬物
二關於先秦時期“幕”的探索
(一)關於“幕府”的認識問題
(二)指揮部職能的諸問題
三秦幕散論
(一)秦俑軍幕的特色
(二)秦俑“幕”的性質
(三)學術意義
伍先秦陣戰中的指揮系統——附論秦俑矩陣提供的實例
一指揮物的內容及其識別—
(一)金鼓
(二)旌旗
二指揮系統的構成及其實施
(一)金鼓鈴旗的用途及其配合
(二)實施
三士卒和各級軍吏的標識及其“位”
(一)章、徽
(二)位、列、行
四秦俑矩陣的指揮網路
陸銳士、武卒與技擊——秦步兵俑引起的題目
一秦俑坑的步兵形象
(一)“步兵”釋義及秦步兵俑的種類
(二)步兵俑的分布及其戰鬥編隊
(三)兵器配備
(四)輕裝和重裝步兵的戰鬥作用
二秦步兵的戰鬥力蠡測
(一)步兵誕生的歷史回顧
(二)秦步兵在編隊上的特點
(三)戰鬥力的集中表現
三“強中之強”的秦步兵
(一)六國步兵的狀況與評價
(二)秦軍取勝的因素
柒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秦俑戰車所見車戰方式的轉變
一秦俑戰車屬性的考訂
(一)軍吏的指揮車
(二)一種攻擊型的戰車——輕車
(三)同步、騎步混編的重型機動戰車——“闕車”
(四)同騎兵配合的一種新型高速戰車——“騎車”
二新車兵種種
(一)車兵的概念
(二)輕車兵的突起
(三)編制
(四)輕車的作戰方式
三遠非結論的幾點看法
捌雲騎凌厲中原躡影追風胡域——由秦騎兵俑群論年輕氣盛的秦漢騎兵:
一秦俑騎兵的形象問題
(一)騎士與乘馬
(二)騎兵
二秦騎兵溯源
(一)草原騎兵和中原騎兵的產生
(二)秦騎兵的出現和發展
三統一戰爭中秦騎兵的作用及其地位
(一)騎兵隊形與戰術的回顧
(二)秦騎兵的配置與戰術地位
四秦漢騎兵史上輝煌的一頁
(一)成長中的秦騎兵
(二)強盛的漢代騎兵及其業績
玖戰士風霜老將軍雨露新——秦軍官俑與士兵俑概論
一秦俑坑中武官俑軍職考辨一
(一)秦國武官系統編制索解
(二)秦俑坑的軍吏俑辨識
二士兵俑在軍中的地位
(一)秦兵制概述
(二)士兵在軍中的編制、供給及秦俑的例證
三秦俑爵秩的探討
拾練兵透視——從兵馬俑的佇列動作看秦的教戰內容
一訓練有素的表面性觀察
(一)秦俑佇列動作的印象
(二)秦重視軍事訓練的史實
二規範化戰術動作解析
(一)先秦時期戰術訓練追記
(二)秦俑戰術動作分解
三教射演習實例的推測
(一)訓練場地與射兵演習的部署法
(二)引出的思考
兵器篇
壹秦俑兵器芻論——秦俑坑兵器涵蓋的內容及其歷史地位
一類別及其配備
(一)典型兵器的類別及形制}
(二)幾種兵器的保護設施與攜帶方式述要
(三)秦俑陣營中各兵種配備武器的原則
二在中國兵器發展史上的地位
(一)弩弓的改進
(二)秦戟之型,分合兩便
(三)長劍型秦劍
(四)陶甲所反映的防護設施
(五)兵器製造技術
三幾個相關問題的探討
(一)秦兵器主要用銅非鐵的原因
(二)駟馬戰車反映著車戰歷史的影子
(三)兵器“刻久”與“寺工”
(四)秦製造兵器的下限年代問題
貳秦代長兵矛、戈、戟——白刃格鬥中的利器
一矛史追蹤
(一)一種長壽兵器
(二)中國矛的家族成員
二戈、戟的產生與嬗變
(一)戈、戟分途與戈、矛聯裝的進程
(二)戟的種類
(三)矛、戈、戟歷史性演化引出的結論
三秦矛、秦戈和秦戟
(一)矛、戈形制演進的軌跡
(二)秦俑坑的呂不韋戟引起戈、戟屬性的考辨
叄長鈹春秋——從劍到鈹的歷程
一戰國時期鈹的形制
二起源問題上的考辨
三用鈹的盛期
四悄然“謝幕”
肆配套的遠射程兵器弩弓矢——對秦俑坑弩弓矢研究的思考
一由鏃到矢
(一)鏃型
(二)秦箭定位
二對秦俑坑弩弓屬性的探討
(一)弩——“橫弓著臂,施機設樞”
(二)對弩弓同箭配合的提示
(三)秦弩弓屬性的探索
伍古劍談略——由秦王劍說起
一秦劍的發現及其直觀
二寶劍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一)“寶劍”所以為“寶”
(二)佩劍
(三)戰劍
(四)舞劍
(五)上流社會的寵兒
三劍的起源與發展
(一)劍制溯源
(二)先秦劍制的形成
(三)漢式劍的歷史演進
(四)秦漢以前的民族劍
四鑄劍與相劍
(一)劍族弟兄
(二)鑄劍
(三)複合劍與五十煉
(四)表面處理
五餘論
陸吳鉤金鉤秦鉤
柒粗劣的秦軍禮兵——鉞、殳、鉤價值的評估
一在疑惑中被認識
(一)銅鉞
(二)銅殳
(三)銅鉤
二對“屬性”的再議
(一)鉞——權力的象徵物
(二)鉤的作用
(三)禮殳
捌秦俑坑青銅兵器的科技成就管窺——對冶鑄造型、機械加工和表面處理等製造技術探討
一弁言
二製作工藝淺析
(一)冶鑄
(二)銅件的加工工藝
(三)組裝與保護措施
三收穫與探討
(一)因用途而調配冶金成分
(二)加工工具
(三)鉻鹽氧化處理技術的運用
玖秦代軍工生產標準化的初步考察——秦俑軍工產品的測定與推論
一標準化的產品
(一)遠射程兵器的配套設施
(二)長戟的組合化與秦鈹(錟)的定
(三)青銅長劍加工工藝的標準化
二車馬具零部件的通用化與裝配成型中的
三軍服生產的專業化
四制度化的生產環節
(一)嚴格工序,堅持標準
(二)勒名刻記,層層督責
(三)規定任務,限制定額
(四)刻記標識,檢驗把關
(五)開展評比,有獎有懲
五法制化的管理制度
(一)製造權及其組織機構
(二)生產者的身份和技藝的傳授
(三)庫藏制度
拾秦俑兵器銘文匯釋與造器編年的完善化
一從銘文匯釋看文例的變化過程
一秦俑兵器的鑄造年代與銘文內容
(一)幾件銘年兵器
(二)紀年銘文內容釋例
(三)戟、鈹上其他部位的銘文要義
(四)弩機銘文與標準化的機件
二秦兵器銘文體例變化的軌跡
(一)變化述略
(二)戈(戟)銘文格式的分期考察
(三)不曾規範的矛銘
三秦俑兵器所引出的刻辭學意義
(一)完善的銘例之
(二)秦兵器刻辭制度述略
藝術篇
壹秦俑藝術歷史地位的考古學觀察——問題的提出與思考
一秦俑創作意向的推測及其藝術成就的概括
(一)秦俑同時代精神的關係
(二)從整體到個體的藝術表現
二探尋“秦俑藝術”在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地位
(一)秦俑出現前的藝術掃描
(二)與秦俑同期的藝術門類
(三)秦俑之後漢代造型藝術盤點
三在世界歷史雕塑群中看“秦俑藝術”
(一)幾個文明古國的雕像藝術概貌
(二)秦帝國和希臘的藝術比較
(三)藝術成就差異的原因
四冷靜的思索:秦俑陶塑的缺陷及其原因
(一)秦俑造型的缺陷
(二)產生缺陷的根本原因
五比較後的總結:秦俑藝術之美
貳秦韻漢風一脈相承——論秦俑藝術的去向1
一始皇秦俑同陽陵漢俑的比較
(一)由同看“異”
(二)由異看“同”
(三)“同”與“異”產生之由
二秦漢陶塑藝術的源流
三秦漢陶俑對後世陶塑藝術的影響i
叄秦俑軍服考——勇軍啟示錄
一種類及其定名
(一)冠
(二)曲領
(三)曲裾袍、褶服與革帶
(四)鎧甲
(五)褲(絝)與護腿設施
(六)鞋
二全貌及其配備
(一)戰服的總體印象
(二)戰服裝備的組合形式
(三)制服的設計思想
三繪彩及其圖案
(一)繪彩
(二)圖案
四服制及其構成
(一)性質問題
(二)質料問題
(三)多彩與“尚黑”問題
(四)繼承與影響問題
肆秦侍衛甲俑的服飾與繪彩——附論多彩的軍服與秦的主色問題
一秦俑三號俑坑廢棄的歷史背景及其定性
二“親兵”形象
三服色
四著色淺說
(一)顏料質地
(二)中國繪畫用彩的新史料
伍隱蔽性工程坑道式建築——秦俑坑的建築藝術
一因表現地下“陳兵”的需要而採用特殊的建築形式
(一)性質
(二)秦俑三坑的平面形制
(三)體量
二構築過程及施工方法的考古學探索
(一)建築材料的用場及其用量的估算
(二)構築方法簡述
(三)施工技術要點
三秦俑坑的建築學意義
(一)是解決大跨度建築的一種特殊類型
(二)木作技術的偏差
(三)條磚的使用還只局限於鋪地
(四)平面展開的整體結構之美
陸篆隸混用異乎其趣——論秦俑文字的書法藝術
一先從“書同文字”來看秦的書法
(一)“文字異形”為大一統局面所不許
(二)秦書八體
二秦俑銘刻的載體及其內容
(一)銘刻對象與內容
(二)秦俑文字的書體辨識與成文手法
三秦俑書法藝術賞析
(一)秦篆、草篆
(二)古隸
四秦俑文字的書法家與書體源流
(一)秦俑的書法家
(二)秦俑文字在書法藝術史上的地位
附錄
壹秦兵馬俑坑14C的年代測定報告
一、樣品製備
二、測量方法及其結果
三、討論
貳秦始皇陵陶俑彩繪顏料的鑑定
一、分析手段
二、俑坑顏色分析的結果
三、對分析結果的分析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