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分,佛教術語,指能為人帶來解脫的善根,是三種善根之一,也是修行的位階之一。最早起源於說一切有部。
雜集論十三卷五頁云:又有四種順解脫分。一者、依憑順解脫分。二者、勝解順解脫分。三者、愛樂順解脫分。四者、趣證順解脫分。從善法欲乃至為求解脫所有善根,皆名依憑順解脫分。於彼相應教法所有勝解俱行善根,是名勝解順解脫分。緣解脫境作意相續清淨喜俱所有善根,是名愛樂順解脫分。卽於此生決定發起順決擇分所有善根,是名趣證順解脫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解脫分
- 起源:佛教
解脫分法,隨解脫分法,
解脫分法
《優婆塞戒經》
解脫品第四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修悲者,當之是人得一切法體,諸解脫分。"
善生言:"世尊,所言體者,云何為體。"
"善男子,謂身口意。是身口意,從方便得。方便有二:一者耳聞,二者思惟。復有三種:一者惠施,二者持戒,三者多聞。"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從三方便,得解脫分,是三方便,有定數不?"
"不也!善男子,何以故?有人雖於無量世中,以無量財,施無量人,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於一時中,以一把麥,施一乞兒,能得如是解脫分法;有人乃於無量佛,所受持禁戒,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而能獲得解脫分法。有人於無量世、無量佛,所受持讀誦十二部經,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唯讀一四句偈,而能獲得解脫分法。何以故?一切眾生心不同故。"
★★★"善男子,若人不能一心觀察生死過咎、涅盤安樂,如是之人雖復惠施、持戒、多聞,終不能得解脫分法;若能厭患生死過咎,深見涅盤功德安樂,如是之人,雖復少施、少戒、少聞,即能獲得解脫分法。"★★★
"善男子,得是法者,於三時中,佛出世時,緣覺出時,若無是二,阿迦尼吒天說解脫時,是人聞已,得解脫分。善男子,我於往昔初發心時,都不見佛及辟支佛,聞淨居天說解脫法,我時聞已,即便發心。"
"善男子,如是之法,非欲界天之所能得。何以故?以放逸故。亦非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無三方便故。亦非無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無身口故。是法體者,是身口意。郁單越人,亦所不得。何以故?無三方便故。是解脫分,三人能得:所謂聲聞、緣覺、菩薩。眾生若遇善知識者,轉聲聞解脫,得緣覺解脫;轉緣覺解脫,得菩薩解脫。菩薩所得解脫分法,不可退轉,不可失壞。"
善生言:"世尊,說法之人,復以何義,能善分別如是等人有解脫分?如是等人無解脫分?"
"善男子,如是法者,二人所得,謂在家、出家。如是二人,至心聽法,聽已受持,聞三惡苦,心生怖畏,身毛皆豎,涕泣橫流,堅持齋戒,乃至小罪,不敢毀犯,當知是人得解脫分法。"
"善男子,諸外道等,獲得非想非非想定,壽無量劫,若不能得解脫分法,當觀是人為地獄人。若復有人,阿鼻地獄,經無量劫,受大苦惱,能得如是解脫分法,當觀是人為涅盤人。善男子,是故我於郁頭藍弗生哀愍心,於提婆達多不生憐念心。"
"善男子,如舍利弗,等六萬劫中,求菩提道,所以退者,以其未得解脫分法。雖爾,猶勝緣覺根利。"
"善男子,是法有三,謂下、中、上。下者聲聞,中者緣覺,上者佛也。善男子,有人勤求優婆塞戒,於無量世,如聞而行,亦不得戒;有出家人求比丘戒、比丘尼戒,於無量世,如聞而行,亦不能得。何以故?不能獲得解脫分法。是故可名修戒,不名持戒。"
"善男子,若諸菩薩得解脫分法,終不造業求生欲界、色、無色界,常願生於益眾生處。若自定知,有生天業,即回此業,求生人中。業者,所謂施、戒、修、定。"
"善男子,若聲聞人得解脫分,不過三身,得具解脫;辟支佛人,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得解脫分,雖復經由無量身中,常不退轉,不退轉心,出勝一切聲聞、緣覺。善男子,若得如是解脫分法,雖復少施,得無量果;少戒、少聞,亦復如是。是人假使處三惡道,終不同彼三惡受苦。若諸菩薩獲得如是解脫分法,名調柔地。何故名為調柔地耶?一切煩惱漸微弱故,是名逆流。"
"善男子,有四種人:一者順生死流,二者逆生死流,三者不順不逆,四者到於彼岸。善男子,如是法者,於聲聞人,名柔軟地;於諸菩薩,亦名柔軟,復名喜地。聞不退故,名為喜地。以何義故,名菩薩故?能常覺悟眾生心故。如是菩薩雖知外典,自不受持,亦不教人。如是菩薩,不名人天,非五道攝,是名修行無障礙道。"
"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種子:一者不貪財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憐愍眾生。善男子,增長如是菩提種子,復有五事:一者於己身中,不生輕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厭悔;三者勤行精進,不休不息;四者救濟眾生,無量苦惱;五者常贊三寶,微妙功德。有智之人修菩提時,常當修集如是五事。"
"增長熾然菩提種子,復有六事:所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六種事,因一事增,謂不放逸。菩薩放逸,不能增長如是六事。若不放逸,則能增長。"
"善男子,菩薩求於菩提之時,復有四事: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心堅難壞,三者能行難行,四者憐愍眾生。復有四事:一者見他得利,心生歡喜,二者常樂稱讚他人功德,三者常樂修集六念處法,四者勤說生死所有過咎。善男子,若有說言,離是八法,得菩提者,無有是處。"
"善男子,若有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即得名為無上福田,如是菩薩出勝一切世間之事,及諸眾生。"
"善男子,雖有人言無量世界,有無量佛,然此佛道甚為難得。何以故?世界無邊,眾生亦爾;眾生無邊,佛亦如是。假使佛道當易得者,一佛世尊則應化度一切眾生。若爾者,世界眾生則為有邊。善男子,佛出世時,能度九萬九那由他人;聲聞弟子,度一那由他;而諸眾生,猶不可盡,故名無邊。是故我於聲聞經說無十方佛。所以者何,恐諸眾生輕佛道故。諸佛聖道,非世所攝,是故如來,說無虛妄。如來世尊無有妒心,以難得故,說無十方諸佛世尊。善男子,無量眾生髮菩提心,不能究竟行菩薩道,若人難言,若有現在無量諸佛,何故經中但說過去、未來二世有無量佛,不說現在無量佛耶?善男子,我一國說,過去、未來有恆沙佛,現在世中,唯一佛耳!"
"善男子,真實義者,能得佛道,無量眾生,修行佛道,多有退轉,時有一人乃能得度,如庵羅華及魚子等。"
"善男子,菩薩有兩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得解脫分法是不為難,在家得者,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修悲者,當之是人得一切法體,諸解脫分。"
善生言:"世尊,所言體者,云何為體。"
"善男子,謂身口意。是身口意,從方便得。方便有二:一者耳聞,二者思惟。復有三種:一者惠施,二者持戒,三者多聞。"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從三方便,得解脫分,是三方便,有定數不?"
"不也!善男子,何以故?有人雖於無量世中,以無量財,施無量人,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於一時中,以一把麥,施一乞兒,能得如是解脫分法;有人乃於無量佛,所受持禁戒,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而能獲得解脫分法。有人於無量世、無量佛,所受持讀誦十二部經,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唯讀一四句偈,而能獲得解脫分法。何以故?一切眾生心不同故。"
★★★"善男子,若人不能一心觀察生死過咎、涅盤安樂,如是之人雖復惠施、持戒、多聞,終不能得解脫分法;若能厭患生死過咎,深見涅盤功德安樂,如是之人,雖復少施、少戒、少聞,即能獲得解脫分法。"★★★
"善男子,得是法者,於三時中,佛出世時,緣覺出時,若無是二,阿迦尼吒天說解脫時,是人聞已,得解脫分。善男子,我於往昔初發心時,都不見佛及辟支佛,聞淨居天說解脫法,我時聞已,即便發心。"
"善男子,如是之法,非欲界天之所能得。何以故?以放逸故。亦非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無三方便故。亦非無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無身口故。是法體者,是身口意。郁單越人,亦所不得。何以故?無三方便故。是解脫分,三人能得:所謂聲聞、緣覺、菩薩。眾生若遇善知識者,轉聲聞解脫,得緣覺解脫;轉緣覺解脫,得菩薩解脫。菩薩所得解脫分法,不可退轉,不可失壞。"
善生言:"世尊,說法之人,復以何義,能善分別如是等人有解脫分?如是等人無解脫分?"
"善男子,如是法者,二人所得,謂在家、出家。如是二人,至心聽法,聽已受持,聞三惡苦,心生怖畏,身毛皆豎,涕泣橫流,堅持齋戒,乃至小罪,不敢毀犯,當知是人得解脫分法。"
"善男子,諸外道等,獲得非想非非想定,壽無量劫,若不能得解脫分法,當觀是人為地獄人。若復有人,阿鼻地獄,經無量劫,受大苦惱,能得如是解脫分法,當觀是人為涅盤人。善男子,是故我於郁頭藍弗生哀愍心,於提婆達多不生憐念心。"
"善男子,如舍利弗,等六萬劫中,求菩提道,所以退者,以其未得解脫分法。雖爾,猶勝緣覺根利。"
"善男子,是法有三,謂下、中、上。下者聲聞,中者緣覺,上者佛也。善男子,有人勤求優婆塞戒,於無量世,如聞而行,亦不得戒;有出家人求比丘戒、比丘尼戒,於無量世,如聞而行,亦不能得。何以故?不能獲得解脫分法。是故可名修戒,不名持戒。"
"善男子,若諸菩薩得解脫分法,終不造業求生欲界、色、無色界,常願生於益眾生處。若自定知,有生天業,即回此業,求生人中。業者,所謂施、戒、修、定。"
"善男子,若聲聞人得解脫分,不過三身,得具解脫;辟支佛人,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得解脫分,雖復經由無量身中,常不退轉,不退轉心,出勝一切聲聞、緣覺。善男子,若得如是解脫分法,雖復少施,得無量果;少戒、少聞,亦復如是。是人假使處三惡道,終不同彼三惡受苦。若諸菩薩獲得如是解脫分法,名調柔地。何故名為調柔地耶?一切煩惱漸微弱故,是名逆流。"
"善男子,有四種人:一者順生死流,二者逆生死流,三者不順不逆,四者到於彼岸。善男子,如是法者,於聲聞人,名柔軟地;於諸菩薩,亦名柔軟,復名喜地。聞不退故,名為喜地。以何義故,名菩薩故?能常覺悟眾生心故。如是菩薩雖知外典,自不受持,亦不教人。如是菩薩,不名人天,非五道攝,是名修行無障礙道。"
"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種子:一者不貪財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憐愍眾生。善男子,增長如是菩提種子,復有五事:一者於己身中,不生輕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厭悔;三者勤行精進,不休不息;四者救濟眾生,無量苦惱;五者常贊三寶,微妙功德。有智之人修菩提時,常當修集如是五事。"
"增長熾然菩提種子,復有六事:所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六種事,因一事增,謂不放逸。菩薩放逸,不能增長如是六事。若不放逸,則能增長。"
"善男子,菩薩求於菩提之時,復有四事: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心堅難壞,三者能行難行,四者憐愍眾生。復有四事:一者見他得利,心生歡喜,二者常樂稱讚他人功德,三者常樂修集六念處法,四者勤說生死所有過咎。善男子,若有說言,離是八法,得菩提者,無有是處。"
"善男子,若有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即得名為無上福田,如是菩薩出勝一切世間之事,及諸眾生。"
"善男子,雖有人言無量世界,有無量佛,然此佛道甚為難得。何以故?世界無邊,眾生亦爾;眾生無邊,佛亦如是。假使佛道當易得者,一佛世尊則應化度一切眾生。若爾者,世界眾生則為有邊。善男子,佛出世時,能度九萬九那由他人;聲聞弟子,度一那由他;而諸眾生,猶不可盡,故名無邊。是故我於聲聞經說無十方佛。所以者何,恐諸眾生輕佛道故。諸佛聖道,非世所攝,是故如來,說無虛妄。如來世尊無有妒心,以難得故,說無十方諸佛世尊。善男子,無量眾生髮菩提心,不能究竟行菩薩道,若人難言,若有現在無量諸佛,何故經中但說過去、未來二世有無量佛,不說現在無量佛耶?善男子,我一國說,過去、未來有恆沙佛,現在世中,唯一佛耳!"
"善男子,真實義者,能得佛道,無量眾生,修行佛道,多有退轉,時有一人乃能得度,如庵羅華及魚子等。"
"善男子,菩薩有兩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得解脫分法是不為難,在家得者,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隨解脫分法
1、身的要點,作毗盧七法,也就是雙足金剛跏趺,雙手結定印,脊背好像銅錢般挺直,臂膀放鬆舒展,頸部稍稍向前屈,舌抵上顎,眼睛垂視鼻尖。
2、語的要點:首先排九種垢氣,隨後念誦元音咒、輔音咒、緣起咒,或隨力念“嗡啊吽”,使自己的語言得以清淨。
具體做法:每一入座,也都包括前行、正行和後行三部分。前行也分為前行的前行和真正的前行兩個階段。其中前行的前行階段,要擤好鼻涕,洗好臉,里里外外一切要辦的事務必完成,總之要保證在入座期間不需要中斷打坐而往外跑。隨後,坐在床上身心放鬆,稍加休息,接著立下誓言:我這一座期間,縱然是大恩大德的父親來到,我也絕不中斷入座而隨著迷亂所轉。指甲掐著肉 發下堅定誓言:“寧死也不捨棄此誓願!”
真正的前行:1、身的要點,作毗盧七法,也就是雙足金剛跏趺,雙手結定印,脊背好像銅錢般挺直,臂膀放鬆舒展,頸部稍稍向前屈,舌抵上顎後面的小坑,眼睛垂視鼻尖。
2、語的要點:排除垢氣,左右鼻孔輪番排三次,同時排三次,共排九次;或者,右鼻孔排一次,左鼻孔排一次,同時排一次,共三次;或者,左右鼻孔同時排三次。以上三種除垢氣法,做任何一種都可以。具體做法:左手握金剛拳,壓在大腿根兒上(即腹股溝的位置),右手以三股金剛印按住右鼻孔,從左鼻孔緩緩向內吸氣,囤積在臍下,觀想自己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所積累的業、煩惱、罪障、破誓言、修行中出現昏憒、沉陷、迷茫錯誤這一切都變成黑氣,向外排散,呼氣時就像青稞粒一樣,從小擴大,末了一下全然排出,這與洗滌器皿相仿。
3、心的要點:調整發心,觀察我修的這一座,是希求消除今生疾病等的救畏發心,還是牟取利養讚嘆的善願發心。假設是這兩種發心,那就要像毒物一般予以拋棄。倘若是無記的發心,就要調整過來。小士道的發心是世間俗人的觀念,並不是入道者我所觀修的法,中士道的發心也是成辦一己私利的心態,因此也要予以斷除。而必須真正生起大士道的清淨髮心,也就是在心裡思維:為了一切有情遠離苦因及苦果,獲證圓滿佛果,我才觀修暇滿難得。之後,開始念元音咒 、輔音咒 、緣起咒 ,或者如果實在不會念,也可直接念“嗡啊吽”,依靠諸佛菩薩三金剛 的加持,使自己的語言得以清淨。
我們相續中的貪嗔痴垢染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全部排出。
3、心的要點:
(1)、發菩提心——為利益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圓滿正等覺佛果而修行。
修行時務必要觀察自己的發心,排除噁心、世間善心等不良心態,真正生起菩提心。
拋棄希求消除今生疾病等的救畏發心,牟取利養讚嘆的善願發心。調整無記的發心。斷除小士道、中士道的發心。必須真正生起大士道的清淨髮心,也就是在心裡思維:為了一切有情遠離苦因及苦果,獲證圓滿佛果,我才觀修暇滿難得。
(2)、接著祈禱上師:在自己的頭頂上清清楚楚明觀,十萬瓣白色蓮花的紅黃色花蕊上,獅子座層層疊放的柔軟綾羅墊上,自己的根本上師身穿出家法衣或者咒師裝束,懷著“上師是佛”等五種了知 ,在上師面前一心一意祈禱:“十方諸佛菩薩的智慧總集根本上師如意寶您,請一定要垂念我、加持我!讓佛法融入我的心,遣除所有的迷亂分別,讓我修行圓滿成功,最終獲得無上證悟。”在修暇滿難得時,祈禱“願上師您相續中暇滿難得的境界,在我相續中生起來”;以無比的恭敬心不斷祈禱,同時念7遍或21遍等祈禱文,滿懷感恩戴德的敬信之心深情祈禱,結果上師化光融入自身,自己的心與上師的智慧渾然成為一體,處在這種狀態中,不跟隨過去的分別念,不迎接未來的分別念,也不持續現在的分別念,儘可能入定安住。這以上是入座的前行。
真正的前行:1、身的要點,作毗盧七法,也就是雙足金剛跏趺,雙手結定印,脊背好像銅錢般挺直,臂膀放鬆舒展,頸部稍稍向前屈,舌抵上顎後面的小坑,眼睛垂視鼻尖。
2、語的要點:排除垢氣,左右鼻孔輪番排三次,同時排三次,共排九次;或者,右鼻孔排一次,左鼻孔排一次,同時排一次,共三次;或者,左右鼻孔同時排三次。以上三種除垢氣法,做任何一種都可以。具體做法:左手握金剛拳,壓在大腿根兒上(即腹股溝的位置),右手以三股金剛印按住右鼻孔,從左鼻孔緩緩向內吸氣,囤積在臍下,觀想自己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所積累的業、煩惱、罪障、破誓言、修行中出現昏憒、沉陷、迷茫錯誤這一切都變成黑氣,向外排散,呼氣時就像青稞粒一樣,從小擴大,末了一下全然排出,這與洗滌器皿相仿。
3、心的要點:調整發心,觀察我修的這一座,是希求消除今生疾病等的救畏發心,還是牟取利養讚嘆的善願發心。假設是這兩種發心,那就要像毒物一般予以拋棄。倘若是無記的發心,就要調整過來。小士道的發心是世間俗人的觀念,並不是入道者我所觀修的法,中士道的發心也是成辦一己私利的心態,因此也要予以斷除。而必須真正生起大士道的清淨髮心,也就是在心裡思維:為了一切有情遠離苦因及苦果,獲證圓滿佛果,我才觀修暇滿難得。之後,開始念元音咒 、輔音咒 、緣起咒 ,或者如果實在不會念,也可直接念“嗡啊吽”,依靠諸佛菩薩三金剛 的加持,使自己的語言得以清淨。
我們相續中的貪嗔痴垢染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全部排出。
3、心的要點:
(1)、發菩提心——為利益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圓滿正等覺佛果而修行。
修行時務必要觀察自己的發心,排除噁心、世間善心等不良心態,真正生起菩提心。
拋棄希求消除今生疾病等的救畏發心,牟取利養讚嘆的善願發心。調整無記的發心。斷除小士道、中士道的發心。必須真正生起大士道的清淨髮心,也就是在心裡思維:為了一切有情遠離苦因及苦果,獲證圓滿佛果,我才觀修暇滿難得。
(2)、接著祈禱上師:在自己的頭頂上清清楚楚明觀,十萬瓣白色蓮花的紅黃色花蕊上,獅子座層層疊放的柔軟綾羅墊上,自己的根本上師身穿出家法衣或者咒師裝束,懷著“上師是佛”等五種了知 ,在上師面前一心一意祈禱:“十方諸佛菩薩的智慧總集根本上師如意寶您,請一定要垂念我、加持我!讓佛法融入我的心,遣除所有的迷亂分別,讓我修行圓滿成功,最終獲得無上證悟。”在修暇滿難得時,祈禱“願上師您相續中暇滿難得的境界,在我相續中生起來”;以無比的恭敬心不斷祈禱,同時念7遍或21遍等祈禱文,滿懷感恩戴德的敬信之心深情祈禱,結果上師化光融入自身,自己的心與上師的智慧渾然成為一體,處在這種狀態中,不跟隨過去的分別念,不迎接未來的分別念,也不持續現在的分別念,儘可能入定安住。這以上是入座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