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永鈞

解永鈞

現任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一級美術師、中國國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書畫學會副主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解永鈞
  • 出生地:河北保定人
  • 出生日期:1944年生
  • 畢業院校:1968年於天津美術學院繪畫系本科畢業
基本信息,作品展示,丹 青 心 語,解永鈞教授早年繪畫作品,解永鈞教授書法作品,解永鈞教授畫作,解永鈞教授2014年出版物,

基本信息

現任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書畫學會副主席,河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榮譽院士。40多年來,潛心從事美術教學,研究和創作,出版連環畫冊《王莽趕劉秀》、《大戰齊平山》等十多部。出版年畫與插圖《葉副主席夸咱又創新》、《歷代山水詩百首配圖》百餘幅。山水畫作品多次在國內‘國際大展中獲金、銀、銅大獎,發表於《人民日報》、《求是》雜誌、《美術觀察》、《中國美術家》、《北京大學百年校慶書 畫邀請展作品集》、《世界華人藝術大獎作品集》、《中華翰墨名家作品博覽》等百十種書刊。應邀赴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展出交流,並獲國際金獎。出版有《解永鈞畫集》、《中國郵冊》珍藏及論文專著多種。姓名被收入《中國專家大詞典》《世界藝術家名人錄》等辭書。尚被文藝部委、機構授予“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藝術大師“和"世界藝術教育家”眾多榮譽稱號。
雄秀雅逸 意境壯美
——解永鈞畫作賞析 郎紹君
解永鈞,1968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現任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他上學的時候,我曾短時間給他們上過史論課。2004年我去河北大學,不期遇到了他和羅敬箴伉儷二人——彈指四十年過去,二位如今也是老教師了仍堅持在教學第一線。解永鈞教山水兼美術史,羅敬箴教花鳥,還創作了很多繪畫作品,他們的勤奮努力獲得了很好地成績。
最初,解永鈞畫連環畫、年畫和插圖,後來才專攻一門。解永鈞攻山水,源自與羅敬箴的婚緣:她的父親毓君彥,是清宗室載瀅的孫子,年輕是曾跟伯父溥心畲學畫多年承襲了溥氏兄弟立基於”小北宗”的傳統,喜用小斧劈系統的皴法畫山,再染以淡青綠,畫法工整,風格清麗。解永鈞在《丹青心語》一文中說:”我潛心向岳父學習溥氏山水,從石法、皴法、苔法、筆法、墨法、設色法等基本功學起,口傳心授,曲盡其旨。並結合臨習溥心畲留下來的大量畫稿和出版的溥心畲多種畫集,經10多年寒暑,方得溥氏山水畫真諦與紮實的傳統畫功力”。如果說他在美院學的是寬泛的中西畫法,他跟毓君彥學的則是純粹的傳統畫法而且主要是溥氏畫山水、畫馬之”家法”。但從《解永鈞畫集》收入的作品可以看到,他的筆法工整,風格渾厚,有明顯的寫生痕跡,與用行草筆法勾皴、風格飄逸的溥心畲畫有適當的距離。溥心畲多用熟紙,解永鈞多用生紙,兩者對筆墨的處理也不大相同。從畫風看,解永鈞的工整畫風稍近溥雪齋,但與溥雪齋相比,清新雄壯有餘而精緻秀麗不足。這應當與解永鈞對”新”的追求有關。他說自己”力求時代新意,新感受,新理解”,喜歡刻畫”大山大水”,以表現”壯美意境,喻示一種熱烈而奮發圖強的時代精神”。同時”適當汲取水彩畫和水粉畫的表現技法”、”適當汲取平面構成的方法”,以增強”視覺效果”,適應”展覽和大廳廣廈裝點”之需。這表明,解永鈞具有創新意識,師古而不泥古。這無疑是值得稱道的。
2005年11月11日於北京 (郎紹君: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導、著名評論家)

作品展示

丹 青 心 語

——我的山水畫之路
中國山水畫藝術,發端於晉,繁榮於唐,鼎盛於宋,升華於元。經過一千多年的創造與發展,山水畫在中國繪畫藝術中,成為最發達,技法最完備,成就最高,也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精神的藝術。堪稱我國乃至世界文化寶庫之瑰寶,大有繼承、發揚光大的必要。我學習、研究山水畫20餘年,深有心得體會,雖屬老生常談,但實為肺腑之言。
一、繼承傳統
我小時候,非常喜歡傳統的山水畫,那自然山川的峰迴路轉,溪流瀑飛,屋顯徑隱,風嘯松林,水拍石岸,鳥飛船游等幽美怡人的景象,使我神往,陶醉和深深地愛上了山水畫。1964年,我考入天津美術學院,除學習西畫外,也向李智超老先生學習山水畫基礎知識,算是“師傅領進門”。畢業後,為出版社畫了多部故事連環畫,所遇到的問題就是對樹木、山石、屋宇等環境的描寫。因此,跋山涉水,對景寫生,用西畫素描的方法收集素材,結果與線描人物格格不入。無奈找來《芥子園畫傳》和古今名家山水畫印刷品,進行臨摹與研究,狠下一番功夫,才掌握了些筆墨技法與造型程式,為連環畫創造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真正系統的學習山水畫是在20多年前,在我岳父一老書畫家愛新覺羅毓君彥先生的指導下開始的。他是當代傑出的詩、書、畫大師,傅心畲先生的親侄子(傅心畲1896-1963),為清道光皇帝的曾孫,恭親王奕訢的孫子,貝勒載瀅的次子。幼讀經史,博覽群書,一生著述甚豐,人稱詩書畫“三絕”,四十年代有南張(大千)北傅(心畲)之美譽。1949年去了台灣,對台灣畫界影響極大。)岳父青年時在北京恭王府和頤和園跟傅心畲學習書畫,隨其左右當其助手幾十年,偶爾代筆,他人莫識,頗能繼承家學。自此,我潛心向岳父學習傅氏山水從石法、樹法、皴法、苔法、筆法、墨法、設色法等基本功學起,口傳心授,曲盡其旨。 並結合臨習傅心畲留下來的大量畫稿和出版的傅心畲多種畫集,經10多年寒暑,仿得傅氏山水畫與紮實的傳統功力。有幸承襲家學為傅心畲先生再傳弟子。傅氏山水的精髓首屬筆法,他以線立骨,以書入畫,下筆起伏頓挫,中側互用,圓轉自如,活而不滯,巧妙的用筆將物象的軟硬質感和陰陽明晦表現出來,既造型又抒情,寫意傳神極為精彩,而無一敗筆,可謂“線條的雄辯”。再是傅心畲先生的北宗小青綠山水,畫中多以亭台樓閣點景,徒手畫線,不用界尺。山石多用小斧劈皴,筆勢跌宕靈秀,著色為多層渲染而不掩其筆墨,給人以峭麗雅逸,風神俊朗,大氣清新的審美感受。
我堅持先學一家,旁及諸家的學習方法,除學溥心畲的文人畫外,尚不斷臨摹,賞讀“五代四家”、“宋四家”、“元四家”、“明四家”、“清四王”、“清四僧”和近現代名家作品,深入了解山水畫的發展創新和筆墨技法的淵源變通,悟透其中奧妙,汲取其中精華。在中國傳統繪畫觀念中,臨古或摹古的做法,就如同書法家臨摹歷代碑帖一樣,都是正途。因中國畫是“主體介入”很強的藝術,重筆墨,尚氣韻,講品味,雖說是臨仿古人作品,但個人素質、筆墨意趣,時代氣息卻迥然不同,從這點上講,也是一種在創作。縱觀歷史上的大畫家,無不繼承傳統而走向成功,這也是中國繪畫的奧妙之一吧!
二、深入生活
生活是創造的源泉。寫生是必不可少的,但中國畫的寫生有別於西畫的寫生,重要的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從不把肖似自然看作是最高藝術。黑格爾說過:“靠單純的模仿,藝術總不能和自然競爭。它和自然競爭就像一隻小蟲爬著去追大象”。因此,寫生必須“遷想妙得”、“悟對神通”,使所畫形象與自然物象拉開距離,追求“不似之似”。不僅畫出眼之所見,並且寫出人之所想,達到既反映客觀物象的特徵與內在精神,又能展示自己的情意和對自然景觀的獨特感受。這樣,所寫生的山川、樹木雖沒西畫所畫得那樣逼真,但又會覺得比真還要真。所謂“來自自然而超妙自然”,這也是中國畫“寫意傳神”之精妙所在。
我曾在山下居住20年,朝夕與大山為伴。體察領略春山之秀麗,夏山之濃郁,秋山之蕭疏,冬山之枯寂的四季天光山色,以及風雨陰晴與朝暮變化。因長久的目識心計,峰、壑、林、瀑,閉目如在眼前。為了進一步畫好山水畫,我又走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遊歷了黃山、泰山、華山、嵩山、衡山、峨眉山、九華山、五台山、太行山、燕山、長白山以及長江三峽、嘉峪關、敦煌等名山大川,並畫出了大量寫生,發揚了前人搜盡奇峰打草稿和師法自然的優秀傳統。同時,深感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秀”,這錦繡江山時時化為創作的衝動。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描繪美、創造美”是我一生的藝術追求。試圖在繪畫作品中體現出雄偉博大,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的大國風範。
三、創新作品
藝術貴在創新,但創新必須在繼承傳統基礎上進行。如三代青銅藝術是在彩陶藝術的基礎上創新的; 元代興盛的文人畫是在唐宋繪畫基礎上創新的。因為,一種民族文化的衍生髮展必定有前後相承的連續性,每個時期無不包含著濃郁的時代氣息和各流派的風韻。正如李大釗先生所說:“無限的‘過去’都以‘現在’為歸宿,無限的‘未來’都以‘現在’為淵源”。在繪畫方面,我不反對形式上怪奇和抽象的表現,因為那也是一種美。而反對那些打著”創新”和”現代藝術”旗號,而粗製濫造的藝術垃圾,誰也看不懂,胡塗亂抹,看了讓人作嘔,以無視傳統,反傳統來掩蓋自己淺薄與無知。殊不知,無人接受藝術是失敗的,藝術是苦中求得的,“急功近利”是藝術發展創新的大敵。
山水畫的創新,我在三方面進行了嘗試:1、立意:中國畫山水畫重意境,認為“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我之立意,力求時代新意,新感受,新理解,如喜作青綠的“大山大水”,大山大水,試想表現自己遊歷名山大川後,“祖國”在我心中的意象。於是,欣然造境寄情,吐胸中之豪氣,發千古之暢想。又喜作淺降的“秋山紅葉”,意在表現“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不似春光,勝似春光”的壯美意境,預示一種熱烈而奮發圖強的時代精神,同時發揚山水畫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暢神怡情功能。
2、色彩: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物質生活急劇提高,對色彩的審美需求更為強烈,試想在“筆精墨妙”的基礎上,發揮色彩的表現力與感染力,在隨類賦彩的青綠山水和淺降山水中,適當汲取水彩畫和水粉畫的表現技法,將大片空疏處和濃墨處留給色彩去表現,並結合濕畫法和先色後墨以及以色代墨法,使畫面呈現出層次深遠,雄秀壯麗、活脫清新的藝術效果。我喜愛盛唐時的看了“金碧山水”,在青綠重彩調子上勾金、灑金的裝飾風格,給人以金碧輝煌,富麗典雅的美感享受。
3、形式:傳統山水畫作為書齋藝術,一般大的形式感不強,視覺效果較弱。現 在多服務於展覽和大廳廣廈中的裝點,必須對山水畫形式進行探索與創新。我在作品中適當汲取西方平面構成的方法,將雜亂無章的丘壑、山林、河流、村莊等,按美的原則進行分割、組合、營造、形成新的秩序和完美的形式,給觀者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並引導使其情不自禁地按著意定的軌跡去觀賞,去領悟作品的主題,達到應有的藝術效應。
總之,繪畫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形成自己的風格特色。我非常欣賞詩聖杜甫的一句名言“不薄今人愛古人”,我還想再續加幾個字:“還要借鑑外國人”。
解永鈞2001年於河北大學

解永鈞教授早年繪畫作品

(連環畫、年畫、人物寫生)
 
 
 
 

  
  

解永鈞教授書法作品

(行書、隸書、草書)
 
     
 
 

  
 

解永鈞教授畫作

(山水畫、馬、對景寫生)
 
  

  
 
 

  

  

  

  

解永鈞教授2014年出版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