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養陰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趙炳南臨床經驗集》。具有益氣養陰,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皮、外科感染性疾病毒熱傷氣傷陰,正氣已傷而毒熱未盡階段,相當於敗血症的後期。
基本介紹
- 名稱:解毒養陰湯
- 出處:《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 組成:西洋參、南沙參、北沙參、耳環石斛、黑元參、佛手參、生黃芪、乾生地、紫丹參、雙花、公英、二冬、玉竹
- 功用:益氣養陰,清熱解毒
- 主治:皮、外科感染性疾病毒熱傷氣傷陰,正氣已傷而毒熱未盡階段,相當於敗血症的後期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附方,
組成
西洋參(另煎,兌服)一~三錢(3~9g),南、北沙參五錢~一兩(15~30g),耳環石斛五錢~一兩(15~30g),黑元參五錢~一兩(15~30g),佛手參五錢~一兩(15~30g),生黃芪三~五錢(15~30g),乾生地五錢~一兩(15~30g),紫丹參三~五錢(9~15g),雙花五錢~一兩(15~30g),公英五錢~一兩(15~30g),二冬三~六錢(9~18g),玉竹三~五錢(9~15g)。
用法用量
水煎內服。
功用
益氣養陰,清熱解毒。
主治
皮、外科感染性疾病毒熱傷氣傷陰,正氣已傷而毒熱未盡階段,相當於敗血症的後期。
方義
方中以西洋參、南北沙參、石斛、元參、佛手參、二冬、玉竹大劑養陰清熱為主,生黃芪、丹參補氣血又能活血,銀花、公英解餘毒。熱病後期氣陰大傷,正氣不能鼓邪外出,雖見毒邪未盡,若再過用苦寒清解之劑中傷脾胃,正氣則更衰,致使毒邪滯留膏盲,不能逆轉。所以以益氣養陰為主,重點在於扶正佐以清熱,使之正復邪去扶正以祛邪。
附方
名稱:解毒養陰湯
組成:金銀花15g,野菊花15g,連翹15g,白花蛇舌草15g,玄參15g,天花粉15g,生地黃15g,麥門冬15g,黃芩12g,葛根15g,白茅根15g,桔梗10g,甘草6g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於放療開始時服。放療結束後酌情間斷服用
主治:鼻咽癌行放療患者(熱毒傷陰型)
出處:《腫瘤效驗秘方》
功用:清熱解毒,養陰生津
名稱:解毒養陰湯
組成:西洋參(另煎對服)9g,南、北沙參各15g,耳環石斛20g,黑玄參15g,佛手參15g,生黃芪9g,乾生地15g,紫丹參15g,金銀花20g,公英15g,麥門冬、天門冬各18g,玉竹15g
用法:水煎服,每天2次,每日1劑
主治:紅斑狼瘡亞急性期(氣陰兩傷型)
出處:《皮膚病效驗秘方》
功用:養陰益氣,活血通絡
名稱:解毒養陰湯
組成:北沙參15g,南沙參15g,石斛15g,玄參15g,佛手參15g,生地黃15g,雙花15g,蒲公英15g,生黃芪9g,紫丹參9g,天門冬9g,麥門冬9g,玉竹9g,西洋參(另煎,兌服)3g
用法:每日1劑,每劑水煎2次,於當日分2次溫服
主治:皮膚科、外科感染性疾病,病久而致毒熱傷氣傷陰,正氣已傷而毒熱未盡階段
出處:《中醫補陰集成》
功用:滋陰扶元,清熱解毒
製法:水煎服。其中西洋參另煎,兌服
名稱:解毒養陰湯
組成:生地30g,玄參、石斛、連翹、丹皮、知母、生甘草各10g,金銀花、天花粉、麥冬、白鮮皮各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主治:主治天皰瘡
出處:《頭面損容性疾病治療方》
功用:益氣養陰,清解餘毒
名稱:解毒養陰湯
組成:牛蒡子10g,甘草6g,升麻10g,生地15g,玄參15g,花粉15g,連翹10g,黃芩10g,桔梗10g,青皮10g,葛根10g,白花蛇舌草30g,山梔子9g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主治:喉癌
出處:《腫瘤病良方1500首》
功用:清熱解毒,養陰潤喉
名稱:解毒養陰湯
組成:沙參、玄參各30g,熟地黃20g,天花粉、黃柏各15g,丹皮、石斛各12g,枸杞子、菟絲子、澤瀉、苦參、山萸肉各10g
主治:肝腎陰虛型
出處:《名中醫治療難治性內科病奇方妙法》
功用:滋補肝腎,清熱育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