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解毒養陰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古今名方》引《喉科秘傳十二方》。具有清熱解毒,養陰利咽之功效。主治白喉、喉痧(猩紅熱)、喉炎及一切喉痹、乳娥。
基本介紹
- 名稱:白虎解毒養陰湯
- 出處:《古今名方》引《喉科秘傳十二方》
- 組成:石膏、知母、浙貝母、板藍根、山豆根、紫花地丁、金銀花、生地、玄參、連翹、麥冬、白芍、丹皮、薄荷,甘草、鮮橄欖
- 功用:清熱解毒,養陰利咽
- 主治:白喉、喉痧(猩紅熱)、喉炎及一切喉痹、乳娥
組成,功用,主治,方義,加減化裁,
組成
石膏24克,知母、浙貝母、板藍根、山豆根各9克,紫花地丁、金銀花、生地、玄參各18克,連翹、麥冬各15克,白芍、丹皮各12克,薄荷、甘草各6克,鮮橄欖10枚。
功用
清熱解毒,養陰利咽。
主治
白喉、喉痧(猩紅熱)、喉炎及一切喉痹、乳娥。
方義
本方證由外邪壅盛,乘勢傳里,肺胃受之,肺胃熱毒熾盛,火熱上蒸,搏結於喉核,灼腐肌膜,喉核腫大,見咽喉紅腫熱痛;邪熱傷陰,證見口渴、咽乾、痰黃稠。治宜重清肺胃熱毒。方中生石膏重用,味辛寒,性大寒,善能清熱,以制陽明內盛之熱,並能止渴,配伍知母,味苦性寒質潤,寒助石膏清熱,潤助石膏生津止渴,取白虎湯之意,重在清肺胃之熱,合而為君。銀花、連翹相合,功能清熱解毒,芳香辟穢,且可透邪外出;山豆根為治咽喉腫痛之要藥,性苦寒入肺,與板藍根相伍,清熱解毒利咽;紫花地丁清熱解毒,又消腫散結,五藥相合,共解入肺胃之熱毒,且利咽止痛,為臣藥。邪熱易傷陰津,伍以生地清熱生津;玄參清熱解毒,利咽養陰,麥冬清肺熱,養肺陰;白芍斂陰。邪熱灼津為痰,貝母苦寒清熱化痰散結消腫。邪熱內傳,易傷營血,丹皮清熱涼血,防邪入血分。邪熱有外出之勢,薄荷少許,疏散熱邪,以上諸藥合而為佐。甘草生用,既清熱解毒,又調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以白虎湯清內熱,以銀翹散解熱毒,以增液湯補陰虧,則清熱而不重傷其陰,滋陰而不斂邪於內,功主利咽。則熱毒所致咽痛得解。
加減化裁
若心氣不足,加人參、玉竹各9克;心中煩躁,加黃連6克、燈心草2克;嗆咳不止,加牛蒡子、馬兜鈴各9克;鼻衄,加白茅根24克;目赤腫痛,加桑葉或赤芍9克;脘腹脹,加麥芽9克,枳殼6克;大便結,加大黃9克;小便熱或痛,加木通9克,鮮車前草1株,或黃柏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