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解晉)

解縉

解晉一般指本詞條

解縉(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人,祖籍山西太原府代州縣(今山西省忻州市代縣),明代初期文學家內閣首輔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進士,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罷官,歸鄉進學。建文年間,被謫河州。永樂初,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並直文淵閣,曾奉命總裁《太祖實錄》、纂修《永樂大典》。永樂五年(1407年)因立儲等事被出為廣西布政司右參議,旋改交趾,督化州。永樂九年(1411年)以“無人臣禮”的罪名被捕入獄。

永樂十三年正月十三日(1415年2月22日),解縉被紀綱用酒灌醉,埋在雪中致死,終年四十七歲。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九月,贈禮部侍郎,賜諡號“文毅”。

(概述圖來源:解縉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基本介紹

  • 別名:解解元、解學士
  • :大紳、縉紳
  • :春雨、喜易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
  • 出生日期:1369年12月6日
  • 逝世日期:1415年2月22日
  • 主要成就:主持纂修《永樂大典》
  • 主要作品:《解學士集》
  • 本名:解縉
  • 官職: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
  • 追贈:禮部侍郎
  • 諡號:文毅
  • 祖籍:山西太原府代州縣(今山西省忻州市代縣)
人物生平,少年成才,步入仕途,八年歸隱,再次出山,擔任首輔,冤埋雪中,逝後平反,主要影響,政治,文學,書法,歷史評價,軼事典故,一門三進士,恩寵漸衰,識人長短,指腹為婚,遠見卓識,智罵紀綱,敏對成祖,害精矮子,人際關係,親屬,師生,主要作品,後世紀念,人物爭議,史料索引,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少年成才

洪武二年十一月七日(1369年12月6日),解縉出生於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鑑湖(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文峰鎮)。
洪武三年十一月七日(1370年11月25日),解母高氏為解縉試周
洪武四年(1371年),父母開始教授解縉認字,此時的解縉已經有過目不忘的本領,能應口成誦。
洪武六年(1373年),父母教授解縉讀書,解縉能開口成詩。
洪武八年(1375年),解縉跟隨歐陽衡學習寫文章。同年,解縉產生了修家譜的想法,於是開始留心氏族之學。
洪武十年(1377年),解縉隨父到環洲讀書,與胡廣為同門師兄弟。夏,鬍子祺去世,隨父前往弔祭。
洪武十一年(1378年),解縉已有日記萬言的本事,鄉大夫黃九衢稱解縉為神童。
洪武十二年(1379年),解縉已能貫穿四書五經傳注義理,受學於蘇伯衡
洪武十四年(1381年),解縉已經遍覽儒家經典。
洪武十六年(1383年),解縉已有讀書一目數行的本事。
洪武十七年(1384年)秋,解縉想參加科舉,其父以修譜為理由命令他晚出三年。於是與兄長解綸秉筆作解氏族譜圖、世系歌和源流歌,修解氏科甲記、簪纓記和題名記。
洪武十九年(1386年),解縉受到茹太素賞識,命縣令越級除授解縉為廩膳生。

步入仕途

洪武二十年(1387年)八月,解縉舉江西鄉試,中解元。冬,娶妻徐氏。
解縉
解縉像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一月,解縉赴京會試。二月,解縉參加禮部會試,為第七名。三月,解縉參加殿試,為三甲第十名,賜同進士出身,授中書庶吉士。四月,呈《大庖西封事》,不久又上《太平十策》。九月,與兄同被明太祖賜歸省親。
洪武二十二年二月十九日(1389年3月16日),解縉於華蓋殿叩見明太祖朱元璋,並錄叔祖解觀所著的《宋書》呈給太祖。不久,解縉因為入兵部索要僕役時傲慢無禮,遭兵部尚書沈溍污衊,改任江西道監察御史。九月,再次與解綸同歸省親。
洪武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1390年3月6日),解縉叩見明太祖於華蓋殿,並問他父親的身體狀況,向解縉索視家書,讚賞解縉。秋,敕賜與父親回歸故里,終養老父於家。九月,上《論袁泰奸黠狀》。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替虞部郎中王國用起草《論韓國公冤事狀》,主張為李善長平反。五月,同父親回歸故里。

八年歸隱

洪武二十五年正月三日(1392年1月27日),祭奠先祖濮州公,族內議論想更換舊門符,解縉認為不可行,於是作了一首詩呈給族叔們。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解縉講學於永豐有龍潭。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二月,解縉與門生子弟劉宗平、趙哲、解朝夫、解榮、江殷等講學於廬山。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四月,從父解原魁去世於官位上,解縉與兄解綱奉父命往南安弔唁。同年,解縉與門生周恂如游遍江西,在郡學居住,結識了周鳳翔。
洪武二十九年七月十二日(1396年8月15日),解縉為九世祖解元作《太原王傳》。
洪武三十年正月十五日(1397年2月12日),解縉有詩記載了解氏的世系,並撰有《重修解氏族譜序》。二、三月間,解縉連覽會殿試錄,看到在榜者南方人居多,北方不過十分之一,預言劉三吾將會有災禍發生,後果然應驗。十月,解縉娶側室陳氏孺人。

再次出山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二日(1398年7月15日),解縉聽說明太祖去世,與縣學官師哭了二十餘日。不久,奉父命與兄入京弔唁。八月,解縉到達南京,受到了權臣的誣陷,被貶謫到河州。
建文元年(1399年)十二月,解縉受董倫推薦,歸京擔任翰林待詔。
建文二年(1400年)三月,解縉擔任殿試受卷官。

擔任首輔

建文四年七月十八日(1402年8月16日),解縉升任翰林院侍讀。八月十五日(9月12日),解縉奉命閱建文時群臣所上奏章,凡是觸犯了朱棣的奏章都銷毀,關於軍事、民生等事情的奏摺則留下來。九月十二日(10月8日),解縉進入內閣,擔任首輔,參預機務。九月十三日(10月9日),明成祖賜解縉金織羅衣一襲。十月四日(10月30日),明成祖下令重修《太祖實錄》,解縉任總裁官。十一月十日(12月4日),解縉升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十一月十七日(12月11日),明成祖立徐氏為後,解縉奉命擬詔書。
解縉(解晉)
解縉像
永樂元年(1403年)三月,召議立太子。六月十五日(7月4日),《太祖實錄》成,解縉等人上《進實錄表》,受賞。七月一日(7月19日),解縉奉命編撰一部包羅萬象的大型類書,即《永樂大典》。十二月一日(1404年1月13日),解縉主持編撰的《古今列女傳》完成。十二月十日(1404年1月22日),明成祖命吏部封贈靖難功臣三代及妻給之誥命,按照之前的規定:嫡母在世,則生母不得獲封,只有嫡母去世後才能獲封;嫡繼母在世,則生母、庶母不得獲封,嫡繼母去世後,生母在世,則生母可獲封;繼母在世,嫡母去世,則繼母獲封,追贈嫡母,嫡母和生母都去世,則只追贈嫡母。而廣平侯袁容的嫡母孫氏、生母劉氏都去世了,只有繼嫡母羅氏在世,與規定中的三條不符合,明成祖命禮部和翰林院議論,解縉說:“如果生母和繼母都在世,在禮制上很難同時受封,如今袁容只有繼嫡母在世,應當受封,生母和嫡母都去世了,應當一併追封。”明成祖同意了解縉的意見。十二月十九日(1404年1月31日),明成祖與解縉論太祖文集之事,下詔向諸藩索要逸書。
永樂二年正月二十六日(1404年3月7日),解縉與黃淮被任命為會試考試官。四月二日(5月10日),解縉升任翰林院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四月十四日(5月22日),《文華寶鑑》成,解縉奉敕為太子講解。四月四日(5月12日),明成祖立朱高熾為太子,解縉寫有文章表示祝賀。四月十六日(5月24日),明成祖諭解縉等直言無隱。七月二十三日(8月28日),鄱陽人朱季友向明成祖進獻了一本書,專斥濂洛關閩之說,解縉請求要嚴懲這個人,明成祖以朱季友妖言惑眾把其所藏書籍全部焚毀。八月二十日(9月24日),解縉呈《大學·正心章》講義,明成祖有論。九月二十二日(10月25日),明成祖在右順門(今熙和門)誡諭解縉等人,賜五品公服,解縉之妻奉旨面見皇后。十一月十九日(12月21日),解縉等人進《文獻大成》,明成祖不滿意,令解縉等人重修。十二月二十七日(1405年1月27日),明成祖賜六部尚書、侍郎金織文綺衣各一襲,解縉與楊士奇、黃淮等人獲得與六部尚書一樣的禮遇。
永樂三年正月十五日(1405年2月14日),明成祖命解縉等人在新進士中選出材質英敏的人,入文淵閣進學。二月十六日(3月16日),祭社稷,解縉與蹇義等人上言趙王留守北京,當另建國社稷山川等壇致祭。九月二十六日(10月18日),解縉奉命與胡廣、金幼孜前往陽山,觀賞石頭。
永樂四年三月一日(1406年3月20日),明成祖到太學祭奠孔子,解縉等人隨侍,明成祖命解縉等人分祭十哲兩廡,並賜解縉等人二品金織羅衣各一襲。同月,解縉擔任會試讀卷官。六月十八日(7月3日),解縉作《評書》論學書之法。閏七月二日(8月15日),明成祖命令成國公朱能征安南,因解縉出言反對,明成祖開始疏遠解縉,賜二品紗羅衣的官員中,不包括解縉。

冤埋雪中

永樂五年二月五日(1407年3月14日),解縉以“廷試讀卷不公”的罪名,被貶為廣西布政司右參議。
永樂六年四月七日(1408年5月2日),解縉被李至剛誣陷,以“參與皇子之間的爭鬥”的罪名,再貶為交趾布政司右參議,督餉化州。
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因奏事入京,正值皇上北征,解縉拜見皇太子後返回。漢王便說解縉等到皇上出行,私下拜見太子,徑直返回,沒有人臣之禮,明成祖大怒。解縉當時正偕同檢討偁王取道廣東,遊覽山川,上疏請求開鑿贛江勾通南北。
永樂九年六月二十九日(1411年7月19日),解縉被逮入詔獄,拷打至極。
永樂十三年正月十三日(1415年2月22日),錦衣衛統帥紀綱呈上囚犯名冊,明成祖見到解縉的名字,便問:“解縉還在世嗎?”紀綱於是用酒將解縉灌醉,埋在雪中,解縉立死,終年四十七歲。朝廷把他的家產登記造冊,妻子、兒女及宗族被流放到遼東。

逝後平反

洪熙年間,明仁宗下詔遣回流放在遼東的解縉的妻子兒女。
正統元年八月二十四日(1436年10月4日),解縉的兒子以生活貧困請求歸還家產,於是明英宗朱祁鎮下詔赦還所抄家產。
成化元年(1465年),解縉以子解禎亮的恩惠,追贈朝議大夫、贊治少尹。
萬曆十八年十二月八日(1591年1月3日),明神宗下詔恢復解縉的官職。
弘光元年(1645年)九月,贈禮部侍郎,賜諡號“文毅”。

主要影響

政治

解縉為政期間,上疏陳述了他關於朝政的看法。解縉力陳法律的嚴苛、苛捐雜稅名目繁多、朝廷未能做到人盡其才;同時他還指出朝廷要維持軍隊的效率,以及提高道德及倫理標準。在喜好上,解縉強烈反對太祖沉溺於未經甄選的文學作品及在政治信仰中摻雜迷信的說教,於是他提出為太祖編纂必備的儒家經典選集。此後,解縉又提出了著名的“太平十策”,他揚言如果這些政策均被採用,那么將會開創一個和平與繁榮的時代。解縉的建議中包括一些傳統的方法,如參井田均田之法(他認為這是限制特權階級兼併土地行之有效的方法)、兼封建郡縣之制、正官民、興禮樂、審輔導之官、新學校之政、省繁冗、薄稅斂、務農、講武等。明太祖對解縉獨到的見解稱讚有加,但並未採納他的建議。

文學

解縉一生業績當是主持纂修《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裝成12000冊。廣收古今圖書達七八千種,總計約3.7億字。內容浩繁,巨細並蓄。早在入朝之初,解縉就向朱元璋提出編纂一部大型類書的建議,儘管當時未受重視,但仍然提出全書的指導思想,及具體要求。直到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才下詔編纂。初由解縉率領100多人,用一年時間完成,定名為《文獻大成》。明成祖以其內容不夠宏廣,於是又加派了姚廣孝劉季篪為監修,動員儒臣文士2100餘人,重加修輯,用了五年時間,於永樂六年(1408年)冬告成,由成祖改名為《永樂大典》。
解縉(解晉)
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它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顯示了古代漢族文化的光輝成就,《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解縉的文學創作大抵都散佚了,雖然不至於像黃諫所謂“今存萬無一二”,但如言“十不存二三”是大抵可信的。從前人評述來看,解縉的創作主要體現的是才子本色,風格直追唐人,絕類李白,筆力遒勁,詞義奇古。如稱解縉“詩文、字書迥出一時,有李白風才”“襟宇闊略,為詩文皆豪放”“宏才浩志,爽閭通達,為文詞勁意精”“文雄勁奇古,新意迭出;詩豪宕豐贍”。

書法

解縉為明初書法名家,既精小楷,又擅行草,用筆迅疾精妙,放縱灑脫。喜狂草,其草書開晚明狂草先河。解縉才氣放逸,下筆不能自休,有才子之譽。觀解縉書法,傲讓相綴,神氣自信。其學書得法於危素、周伯琦。解縉強調“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門”。明代王世貞對解縉的書法評價很高,曾云:“解春雨才名噪一時,而書法亦稱之,能使趙吳興失價,百年後寥寥乃爾。然世多見者狂草,其所以寥寥者,亦作狂草故”。如王世貞所言,解縉一生多作狂草,這種狂草書,更能體現出解縉的情性。所以在解縉傳世的大草作品中,有狂放不羈,更有一筆連綿草書。
《自書詩卷》縱34.5厘米,橫470.8厘米,此卷書自作詩七首,書法縱橫超逸,奔放灑脫,而點畫出規入矩,章法尤見匠心。全卷一氣呵成,神氣自備,更因紙墨相發,光彩照人,堪稱傑作。此作書送解禎期,解禎期為其從子,此卷曾經安儀周珍藏,清代入清宮內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解縉(解晉)
自書詩卷
《游七星岩詩》縱23.3厘米,橫61.3厘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品曾經朱之赤、安岐、乾隆御府、顧崧、潘厚、伍儷甫、張珩等鑑藏,上鈐諸家鑑藏印記共16方。詩見於解縉《文毅集》卷五“題臨桂七星岩”,此作書於永樂六年(1408年),時解縉40歲。其書藝臻至成熟自化,筆墨奔放,傲讓相綴而意向謹嚴。
解縉(解晉)
游七星岩詩

歷史評價

朱元璋:①是子大才,其以歸教訓,十年而用之。②縉以冗散自恣耶。
黃九衢:此子真神童也。
朱棣:①朕即位以來,爾七人者,朝夕相與共事,鮮離左右。②卿六人旦夕在朕左右,勤勞勛益,不在尚書下。③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
楊士奇:①人謂縉狂士,縉非狂士也。②公仕前後不十歲,為庶吉士再歲,御史未滿歲,為學士四歲,兩贊外藩,皆席未暖。平生重義輕利,遇人憂患疾苦,輒隱於心,盡意為之。篤於舊故及名賢世家後裔,而襟宇闊略,不屑細故,表里洞達,絕無崖岸,雖野夫稚子,皆樂親之。故求文與書者日輳輻。獨不畏強御。
張輔蹇義等《明太宗實錄》:縉文學書札獨步當時,其為人曠易無城府,喜薦引士。
朱高熾:言縉狂,觀所論列,皆有定見,不狂也!
黃諫:嗚呼!西江山川所鐘,前乎公而有歐陽修、文天祥,數百年後復於先生見焉。使先生久於其位,其匡君澤民不在二公下。使在德佑、景炎之日,其精忠大節,凜然不可奪,又未必不與文山相頡頑也。
廖道南:太祖開文華堂,選諸進士讀書,中秘以學士教之,當時如解縉輩,並為名臣。
羅洪先:觀其應制寓諷,封事犯顏,有鄭公之正;乳兒朝貴,敝屣爵位,沅湘之奇;忤權蹈危,投荒厲節,有太白之邁;保儲望身,徙家戍邊,有柬之之烈。是果積累得之否乎!及時未優於聖域,亦當不失為豪傑。
焦竑《玉堂叢話》:解縉之才,有類東方朔,然遠見卓識,朔不及也。
鄒元標:①縉英資間,氣奧學宏,才初荷寵於高皇,而選列台端,屢效獻納之益。②義節千秋壯,文章百代尊。
李日宣:夫縉,非異人,即高皇帝所為寵之、異之、恩猶父子者也。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才名煊赫,傾動海內。
葉允盛:原任吏部左侍郎張元禎、原任國子監祭酒胡儼、原任大學士解縉三臣操行雖異,名實總符,遺事炳乎,當年公論定於身後,物望久歸,易名允當。
張廷玉等《明史》:①縉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達。引拔士類,有一善稱之不容口。②縉少年高才,自負匡濟大略,太祖俾十年進學,愛之深矣。彼其動輒得謗,不克令終,夫豈盡嫉賢害能者力固使之然歟。
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縉才氣放逸,下筆不能自休,當時有才子之目。迄今委巷流傳,其少年夙慧諸事,率多鄙誕不經。
夏燮明通鑑》:①縉以迎附驟貴,才高勇於任事,然好臧否,無顧忌。②縉以不謹持恭而卒以不密取禍。

軼事典故

一門三進士

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縉與解綸、妹夫黃金華一同參加科舉,會試結束後,三人竟同時中榜。這“一門三進士,兄弟同登榜”的喜訊不僅轟動京城,在吉水也傳開了。解家懸紅掛彩,祭祖謝宗,只等殿試結束,盼來更喜人的訊息。朱元璋欲點解縉為狀元,這時有人悄悄進言,說皇上欽點狀元,應取吉祥運勢、順國順民、國泰君安的名字才好。解縉的名字不好,名和字中的“縉”和“紳”,雖然都是高官的意思,但是跟姓氏連上,寓意不祥。有大臣發現解縉的卷子,文辭太過尖銳,立論敏感直白,特別是對皇上提出的某些政見,針針見血。他抓住朱元璋比較信奉奇學異術的心理,編了上邊一段話,想方設法要把解縉降下來。朱元璋儘管很想點解縉為狀元,但是聽大臣這么一說,就有些猶豫,只好點了一個名字和相貌都不錯的任亨泰為狀元,預示大明“亨通康泰”;而解縉被點到二甲,給了個進士出身。日後史料證明,這個任亨泰,一生平平,並沒有在歷史上留下重要的印記。

恩寵漸衰

解縉少年登朝,才智至高,擔當大事徑直向前,表里如一開闊磊落。他引薦士人,只要有某一方面的長處總要言不絕口地加以稱讚。但他好品評人物,無所顧忌,廷臣多忌妒他受寵。後來因在議定太子問題上為漢王朱高煦所忌,終於致敗。原先,太子未定,淇國公丘福說漢王有功,應立他為太子。皇上私下問解縉,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皇上沒有反應。解縉又叩頭說道:“好聖孫。”聖孫指宣宗。皇上點了點頭,這樣太子便定了下來。朱高煦由此深恨解縉。正值大發兵討伐安南,解縉諫阻。皇上不聽,最後討平了安南,設定郡縣管理。而太子冊立以後,又時常有失皇上心意,由此朱高煦更加受寵,禮儀等級超過了嫡子。解縉又進諫說:“這樣做會引發爭端,不可。”皇上大怒,說他離間骨肉,解縉所受的恩寵便漸衰了。

識人長短

解縉在翰林院的時候,宦官張興仗著皇帝恩寵在左順門外打人,解縉看見後大聲斥責,張興乖乖退走。皇帝曾經寫了一些朝廷大臣的名字,讓解縉陳述他們的長處和短處。解縉說:“蹇義為人厚道穩重,但是沒有主見。夏原吉有德行和度量,但是不能遠離小人。劉俊有才幹,但是不顧全大義。鄭賜可以說是君子,但是缺少才幹……”皇帝就把這個奏疏交給了太子,太子於是就問尹昌隆、王汝玉。解縉回答說:“昌隆是個君子,但是度量不大。汝玉文采難得,但是有收買人心的毛病。”後來仁宗即位,拿出解縉的奏疏給楊士奇看並對他說:“別人說解縉是個狂妄的人,看他這些言論,都是中肯的見地,他不狂妄啊。”

指腹為婚

解縉最初和胡廣一起參加皇帝舉行的宴會。皇帝說:“你們二人出生在同一個地方,是同學又同朝做官。解縉有個兒子,胡廣可以把女兒嫁給他。”胡廣叩頭說:“我的妻子剛剛懷孕,不知道是男是女。”皇帝笑著回答說:“一定是女兒。”不久果然生下一個女兒,於是約為婚姻。解縉出事後,解縉的兒子解禎亮被流放到遼東,胡廣想著解除婚約。胡廣的女兒斷耳發誓說:“我的婚約是皇上主持的,父親當面答應的,即使我死了也不能有二心。”因此等到解禎亮被赦免回家後,胡廣的女兒最終嫁給了解禎亮。

遠見卓識

在《玉堂叢話·調護》中有這樣一句:“解縉之才,有類東方朔,然遠見卓識,朔不及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解縉的才能和東方朔不相上下,然而論遠見卓識,東方朔遠遠不及他。”“遠見卓識”這個成語就是出自於此。

智罵紀綱

紀綱是皇上最寵信的內臣,為人奸詐,雖小有文墨,但喜歡賣弄,解縉早就看不慣他。一次在宴會上,紀綱當著朝中大臣們吟出“塘里水鴨,嘴扁腳短叫呷呷;洞中烏龜,頸長殼硬矮趴趴”的對子讓解縉對,諷刺解縉身材矮小,其貌不揚。解縉也聽出他不懷好意,也沒客氣,就回了個“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在場的大臣們聽了,都知道是諷刺紀綱才學粗陋,為人淺薄。

敏對成祖

解縉受明成祖詔命,為“虎顧眾彪圖”題詩,詩句是:“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頭。”成祖看了詩句之後,不由得百感交集,立即下令夏原吉到南京將太子迎接回宮。有一次成祖和解縉一起出遊,成祖正在過橋,一登上橋階,就問解縉:“這應該怎么說?”解縉說:“這叫做一步高過一步。”等到下橋的時候,成祖又問了同樣的問題,解縉說:“這叫做後面更高過前面。”

害精矮子

在江西吉安一帶流傳著解縉的許多故事。相傳他身材不高,故事裡的解縉名字後常加上“矮子”以為暱稱。久而久之,人們往往以“解縉矮子”來嘉許聰明人。“解縉矮子”一詞隨著明清的江西移民來到益陽,漸漸的,它的本來含義流失了,人們因音生義,而成了“害精矮子”,甚至用來形容生活中損人利己的精明人。

人際關係

親屬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先輩
始祖
字德遠,至德元年(756年)經大臣李沁舉薦為吉州刺史,自代州雁門遷居廬陵吉水。
高祖父
字昭子,號莊山,曾上書言事,得罪權臣賈似道,被擯除於家。宋亡不仕,在家督促子孫勵學。
曾祖父
字辰叟,號辰峰,元延祐四年(1317年)與弟應申連中漕貢,官職永豐縣薄。
祖父
字真我,號竹梧,元至正五年(1345年)進士,為安福州判官,曾任太史院校書郎敕修宋書,終東莞縣尹。
父親
字開先,號筠澗,國子生出身,元末辭參知政事,為一代大儒,學者稱筠澗先生。
母親
高妙瑩
字淑婉,江西吉水人,高若鳳第四女,解開的表妹。
平輩
兄弟
字大經,號滄江,解縉長兄,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進士。授福建道監察御史,後任國子監。
字大紀,解縉二兄。
子輩
兒子
解禎亮
洪熙年間授中書舍人。
參考資料:

師生

歐陽衡,字師尹,吉水人,歐陽修十六世孫。至正庚寅鄉貢,學者稱莘雲先生。與父解開交好。著文集若干卷。歐陽衡之女歐陽婉為解縉兄嫂,因這層關係,解縉七歲時就開始跟隨歐陽師尹學屬文,恩師卒時,為其撰墓志銘。
蘇伯衡,字平仲,金華人。博洽群籍,為古文有聲。元末貢於鄉。明初被太祖延攬,擢翰林編修,乞省親歸。學士宋濂致仕,伯衡自代之,復以疾辭。著有《蘇平仲集》十六卷。解縉入朝為官時,曾向蘇伯衡請教作文之道。
茹太素,澤州人,官刑部主事,累擢戶部尚書,抗直不屈,謫御史,後坐法卒。據《舊譜》載,解縉幼時得汝公賞識,超補為縣學廩膳生。
劉三吾,又名如孫,以字行,自號坦坦翁,茶陵人。明初大臣,洪武十八年(1385年)被薦召至京師,授左贊善,累遷翰林學士。洪武三十年(1397年),以主考會試被認為徇私舞弊而充邊。建文初召還,後不詳。解縉參加禮部會試時,劉三吾對其考卷給予高度評價。
劉均,字宗平,號拙菴,吉水人。由學官弟子領鄉薦,會試禮部,授大寧教諭,召與修《太祖實錄》,擢翰林檢討。永樂中與修《永樂大典》,坐罪謫籍。宣德二年(1427年)召復起,卒於道,年五十七歲。有《金陵稿》、《拙闇稿》等。解縉歸家八年,劉宗平曾從解縉一起游廬山。
曾棨,字子啟,號西墅,江西永豐人。明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科狀元及第,授修撰,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謚襄敏,有《西墅集》傳世。

主要作品

解縉現存一部文集,為《解春雨先生集》。初版共三十卷,於景泰八年(1457年)刊印,其中一些篇章被認定為後世偽造,於是在後來的版本中予以刪除。後來的一些版本與初版有一些細微的差別。其中一版為十卷本,由解縉的一位後人解桐於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刪訂,後來的再版又加上了兩卷年譜作為附錄。另一種版本稍微進行了擴充,共十六卷,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刊行。流傳最廣的版本當屬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版,為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版本的再版,加入了一些增補的作品,題為《謝文毅公後集》(六卷)。在最早的十六卷本中有六篇關於書法的文章,追溯了從古代到解縉所處時代書法藝術的發展歷程。這些文章後來收入單獨的一卷,題為《春雨雜述》(一卷),收錄於陳繼儒(參見《清代名人傳略》)的《寶顏堂筆記》。增補本收錄了解縉為一些家族譜系所作的四十則序言,這些家族絕大多數源自江西。

後世紀念

解縉墓位於江西省吉水縣城龍華中大道吉水縣氣象局內,坐東朝西,東北部有大東山山脈及龍華寺(唐代始建)為依,南鄰縣氣象觀測台,西與氣象局宿舍和105國道接壤。墓葬高居一台,傍山向水,由封土牆、台階、蔡坪、羅圈牆、墓碑、望柱、“解學士文集序”(明嘉靖左春坊贊善兼翰林修撰經講官羅洪先撰文,吉水知縣夷陵玉蒙立)望碑、封土堆、保護標誌等組成。總占地面積138.99平方米,墓葬長7.3米,寬6.3米,高2.6米。正面墓碑為三門四柱式聯體建築,正中橫帽墨書“明右春坊大學王”,門帽下直書“解文毅公之墓”,左、右望柱上分別寫“太平乾策綠民閒”“永樂大典惠斯文”。望柱上裝飾圓帽頂,左右另並列增設附柱,以烘托氣勢。
解縉(解晉)
解縉墓

人物爭議

關於解縉“文毅”這個諡號的贈授時間,歷來說法不一,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成化說”“萬曆說”“弘光說”三說。
成化說
“成化說”即言解縉之諡號定於成化元年(1465年)。如劉超文、彭國遠等言:“成化元年(1465年),憲宗朱見深詔令恢復解縉的官銜,並贈朝議大夫,諡號‘文毅公’。並在南京和吉水給解縉重新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還規定兩地出殯時,武官要扛喪,文官要弔孝。”然未見該書作者註明此說的根據和出處,並且,劉等此論多傳說之語,如“武官要扛喪,文官要弔孝”之類,缺少可信度。在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解縉的另一位鄉賢羅洪先在和解縉的後裔一起整理解縉的文集並作序時,根本沒有提到“文毅”之號。這似乎不大合乎古人編輯前賢文集之常理。因為如若早在成化元年(1465年)即已有“文毅”之號,羅氏等當有所提及才是。
萬曆說
“萬曆說”即言解縉之諡號定於萬曆年間。如《明學閣記》一文,其曰:“至世宗,因江西撫臣之請,詔允建祠,神宗追謚曰:‘文毅’……迄我神宗,載揚偉績,潛光益彰,照耀方策。”然言及明神宗時代追贈解縉“文毅”之諡號的,僅見此處。這段話中,就說了神宗時代給解縉追贈了“文毅”之號。後世人們推斷解縉“文毅”之謚起自神宗時期,源自於此文。
弘光說
“弘光說”即言解縉之諡號定於弘光年間。首先記載此事的是查繼佐,他在《罪惟錄》“解縉”條下有這樣一句話:“弘光中,贈禮部侍郎,諡號‘文毅’”。這是官方最早追贈解縉“文毅”諡號的記錄。而更為清晰記載解縉被追贈諡號之事的是黃宗羲《弘光實錄鈔》中一段記載:“(弘光元年九月年)補謚開國文臣:翰林學士陶安‘文憲’,御史中丞章溢‘莊敏’,左春坊大學士解縉‘文毅’,太子正字桂彥良‘敬裕’,訓導葉居升‘忠愍’,翰林承旨詹同‘文憲’……”但是,由於南明朝廷並不為清朝前期政府所認可,所以,在清初文人編寫的《明史稿》和《明史》中均未提及解縉之諡號。解縉“文毅”獲得認可大抵就是在清代康熙以後,解縉十一世孫解韜在《跋》中開篇就稱“先文毅公……”,解韜此“跋”作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而四庫館臣在采編《文毅集》時也直接採錄了解韜的這篇“跋”,且四庫本解縉文集就是直名《文毅集》。《四庫全書》於乾隆四十七年正月二十九日(1782年3月12日)繕寫告成。

史料索引

焦竑《國朝獻徵錄·卷之十二·學士解公縉傳》
張廷玉等《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

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劇照
2005年
電視劇
解縉(解晉)
毛樂版解縉
2009年
電視劇
解縉(解晉)
蔣昌義版解縉
2019年
電視劇
解縉(解晉)
高凱元版解縉
2020年
電影
解縉(解晉)
郭子琛版解縉
2022年
電視劇
暫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