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千古之迷—中國“姊妹觀音”故里在遂寧

解千古之迷—中國“姊妹觀音”故里在遂寧

《解千古之迷—中國“姊妹觀音”故里在遂寧》是由劉百鈞主編的遂寧觀音文化集,該書以探索“中國姊妹觀音的原型——妙清、妙音、妙善公主之根”——考察妙莊王的身世為主,深度挖中國觀音文化的內涵,剖析妙氏三姊妹是怎樣在家行孝、在世行善、慈悲為懷,樂善好施,救苦救難,普渡眾生,被世人尊崇為“活菩薩”,後羽化成“人格神”的漫長而神秘的歷程為主,以國家正史為主,以論文為主。該書集於2013年6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解千古之迷—中國“姊妹觀音”故里在遂寧
  • 作者:劉百鈞 編 
  • 定價:80.00元80.00元
  • 出版社:中國文化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6月
  • 開本: 889×1194mm1/16
圖書簡介,作品導讀,龍鳳文化,孝善文化,慈悲文化,道德文化,慈竹文化,作者簡介,出版社簡介,

圖書簡介

《解千古之迷—中國“姊妹觀音”故里在遂寧》全書載文50 篇、約40 萬著作權頁字。觀點正確,史料翔實,體例得當,文風樸實,保密適度,是我與研究團隊四年多來辛勤耕耘的結晶。本書恭請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炎平老先生作友情指導,禮請遂寧廣德寺中興第三代方丈普正大和尚作序,世界書畫一代宗師王良貴教授應邀為本書題寫書名並敬繪兩幅觀音聖像。

作品導讀

試論“妙善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古廣漢郡(今遂寧市)興寧國妙莊王劉駒的三公主妙善,在生時所形成的文化符號、文化現象(以下簡稱“妙善文化”)是古興寧國文化(或妙莊王文化)的第二個歷史文化發展階段,屬“漢文化”發展範疇。是中國· 四川· 遂寧“姊妹觀音”文化的“前奏曲”,它為中國·四川·遂寧姊妹觀音文化哲學思想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妙善公主出生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118 年左右,比孔子、孟子、李老君、釋迦牟尼,晚300 多年,較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早100 多年,較中國道教在東漢正式成立早120-150 多年。妙善公主的出生,不管是從神學觀點審視是“菩薩投胎入世”,還是從民俗學的角度審視她先是人後成“神”,她在生時段所形成的文化都應屬於民俗文化範疇。
妙善在古廣漢郡(今遂寧市)的新橋鎮鳳台壩龍池院鳳閣樓、或龍鳳古鎮莊王宮、或遂寧城區百福院,從梓童氏(後封寶德王后)母體呱呱墜地以來,知事較早,智慧超群,修道學佛,仁孝貞潔,慈悲愛物,捨己為人,樂善好施,扶貧濟困,在家敬老,在世行善。她,做到了孝善兩全,集真善美於一身;她,先修身,後齊家,再助父妙莊王理政治國平天下。奏響了她人生的“三步(部)曲”:修身,她兼學、研、修儒、道、釋三家學說,對儒家的仁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道家的道德和釋家的慈悲理念有深刻理解,通過修身養性,在思想上達到了最高境界;齊家,她支持、扶助母親梓童氏發展棉麻耕織、積麻、紡紗,勸導大姐妙清、二姐妙音從文科狀元大駙馬李朝陽常常酗酒鬧事,還常去青樓鬼混,武科狀元二駙馬何傳魁迷賽馬,好鬥雞,還行兇打人。後來發展到兩個駙馬串通一氣,陰謀篡權,自取滅亡等陰影中醒悟過來,修道學佛,致使三姐妹志同道合,一心向善;治國平天下,她助父親妙莊王理政,如為民分憂,率民治理水患,開倉放糧,動員富戶救災……實現了國泰民安,妙莊王很滿意地贊她是“治國幫手”。經過數十年的文化積澱,基本形成了了儒、道、釋三家學說相融合的“妙善文化”體系。其主要內容包括:

龍鳳文化

遠古時期,民間傳說人文始祖伏羲、女媧人頭蛇身,是龍的雛形。“龍”,成為後來歷代帝王的象徵。帝王的身體,稱為“龍體”。穿的衣稱“龍袍”,穿的鞋稱“龍靴”,坐的椅稱“龍椅”,概括成兩句話:凡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繁衍的子孫後代,都是龍子龍孫。“鳳”,則是指帝王的妃子(皇后)、帝王的姐妹(郡主)、帝王的女兒(公主)。自從西漢時期公元前154 年漢高祖劉邦的堂孫劉駒,在“七國之亂”中化名卯金刀逃至古廣漢郡(今遂寧市)梓家壩避難隱慝教書,後被梓員外招贅為婿,並扶助於公元前130 多年在原金馬場建興寧國開始,遂寧的龍文化、鳳文化(全稱龍鳳文化)逐漸從人文方面到地理方面不斷發展起來。
……

孝善文化

人以善為本,百善孝為先。談到善,在妙善公主身上確有很多不被人知的軼聞趣事。諸如:妙莊王在奉天殿大宴群臣,為妙善公主做“滿月”,妙莊王對一宮女說:“去,把公主抱來和大臣們見面。”宮女把公主抱到殿上讓群臣看,群臣看到粉妝玉琢般的美麗公主,紛紛讚揚恭賀。但公主一聞到酒肉味,便放聲大哭,一哭便不住口,妙莊王和寶德皇后不知所措,奶媽也慌了手腳,不知如何是好。此時,突然來了一位老人,求見皇上。兩人正交談時,奶媽懷中的小公主哭得越加厲害。妙莊王對老人說:“老大爺,你剛才說你知道小公主的來歷,那你就必定知道公主如此啼哭不止的原因。”老人笑道:“當然知道:小公主啼哭是對大王大辦筵席、大肆殺害牲畜,深感痛心,故而啼哭不止。”妙莊王請老人家用方法止住公主啼哭。老人走到公主身邊,用手摸公主頂門,喃喃念叨:“莫要哭,聽佛音,須知三千浩劫待你度,須知八萬善事待你行。”老人這一念,立刻就止住了哭。老人剎那不見蹤影,國王、王后和群臣都木然相望。妙善剛12 歲時,有一次,七八個面黃肌瘦的童乞,破衣襤褸,到御花園門口向兩個衛士乞討:“大爺大叔,救救我們,我們都要餓死了,發發慈悲吧!”兩個衛士一面喊走,一邊拿木棍趕小乞丐。妙善公主急了,忙喊:“別趕他們!別趕他們!!”永蓮,你快去拿些吃的來。小乞丐們吃完公主、永蓮分發的餅乾、饅頭後,喊著;“謝謝公主!”離去。……妙善公主廣行善道,教世人一心向善,彼此間廣結善緣與人為善,令有劣跡者改惡從善。她所做的善事太多,難予言表。
說到孝,其父妙莊王身患重病,全身腐爛,有僧斷言治病需要活人手與眼。妙善得知,立即獻出,父親的病痊癒。她捨身救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學說有密切的關係,即把中國儒家傳統的孝道精神發揚到極至,是中國古代的大孝女。
四川大學歷史系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炎平老先生,在遂寧廣德寺幾次談話中,都讚揚妙善公主“在家行孝,在世行善,做到了孝善兩全。”

慈悲文化

妙善公主在少年時,就渴求學習釋迦學說。有一次,妙莊王召見妙清、妙音、妙善三位公主時說:“兒啊(指妙善),你看見一隻大螳螂抓蟬,孩兒上去趕螳螂救蟬,被螳螂咬了手,沒站穩就摔倒了。那次你看螞蟻打架,怕傷了螞蟻,就給螞蟻餵食,弄得一身灰土,幸虧沒有遇到毒螞蟻,要是被毒螞蟻咬了,也會要你命的。兒啊,以後你要吸取教訓,再別幹這些傻事了。”梓童氏(寶德王后)也叮囑:“是啊,你父說得對,這有多危險啊。你雖是在發慈悲心,可是你還小啊,你要是出事,娘心疼啊。”
接著,妙莊王一本正經地說:“你們姐妹三個都聽著,你們不是一般的人,你們是皇家公主,責任重大,父王我的江山社稷大業全要靠你們守護,為父已經老邁,不可能永做國王。如今為父要做的主要大事,就是為你們三姐妹挑選能繼承江山大業的賢能的附馬,好代我管理國事。”莊王話音剛落,妙清、妙音相繼表態。妙清表示:“孩兒一定遵從父王旨意,為實現父王心愿竭盡全力。”妙音表示:“孩兒深知父王用心良苦,孩兒一定聽話。”唯妙善不表態。在父母的勸說下,妙善勉強發言:“父王,孩兒年幼,父王先好好給兩位姐姐挑驗馬,我的心意母親已經給父王說了,孩兒每天只想多讀經書,修身養性,孩兒的事(意指出家修行,因父王已提出警告)以後再說不遲。”

道德文化

妙善公主有抵抗父母招附馬、談婚論嫁的經歷,還提出了凡人有三患:人生易老,肢體易病,骨肉易離,如能解除這三個憂患方可成婚。她以這三條拒婚之詞為名,行看破紅塵,立志出家務道之實。她信奉、熟讀李老君的《道德經》,以漢家公主、漢家婦女的面孔,用李老君的道德觀念、思維邏輯救世濟人。她,到古廣漢郡(今遂寧市)城西白雀庵廳堂打坐,拜師學法,虛心求教,苦經磨練,成長迅猛;她,以信道、學道、修道、得道為目的,虔心修煉;她,以煉內丹為主,以人體為爐鼎,以精、氣、神為大藥,用神運煉精氣,結而成丹;她,吸取中國古代醫學、氣功的知識加以發展,並與道家的修煉結合起來,性命雙修,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復歸於道。妙善公主在白雀庵修道五年,就達到了“慈航尊人”的理想境界。

慈竹文化

在遂寧東方觀音民俗文化研究會剛成立不久,第一屆理事何文華居士,就與筆者(時任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交了一篇《慈竹》的稿件,由於稿子寫得過簡,不便使用,我請他再作修改補充,可不幸的是他還未來得及修改補充,何居士就病故了。後由第一屆理事會理事、現任第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兼《觀音故里》期刊編委會主任覃伯良先生加工潤色,以“遂寧姊妹觀音的故事”為總題目,以“妙善命名‘慈竹’廣為民眾造福”為子題目,在《觀音故里》期刊第一期上發表。今全文錄後,借作本文論據。
相傳某年有一天,妙善公主一行三人去農村考察,夜宿一農戶家中,發現農戶的院前屋後有很多高數丈、粗如拳頭、身高長節、節上長出枝葉的植物,妙善便向老者打聽:“請問老丈,此為何物?”老者說:“只知是竹,不知是何種竹。”又問:“有何用途?”老者說:“此物生長快捷,嫩筍可食,長成後因其中空,非常輕便,能浮於水,綑紮成排放在水上可以載物度人。破開後便成片狀和條狀,很有韌性,如果再將它剖細或剖成片狀,便可紋製成索,用於牽拉物品和編織器皿,並且只須連篼挖出,埋於土內,一年之後便可生長成林。”妙善聽了,要老者砍下一根,將其剖成條狀、片狀,如此再三,見其韌性仍然頗佳。心中暗想:此物用處真大,嫩筍可食,竹子可以扎排渡河,修房造屋,編織器皿,絞制繩索,真是人間一寶,何不讓百姓們將其廣為栽種,也好造福於民,這真是一件有利於民的慈善之舉,便對老者說:“此物用途廣泛,全身是寶,能夠捨身為民造福,真慈善之物也,我將它命名為‘慈竹’,你看如何?”老者連聲允諾:“甚好!甚好!”妙善又對老者說:“能將你的可以栽種的竹篼賣一些給我好么,以便我去教人們大量栽種,也好更多地為民造福,行嗎?”老者不住點頭欣然應允。第二天,老者便叫幾個兒子將能做種的慈竹砍時留下四至五尺長的竹身,然後用鋤連竹篼一起挖出送給妙善,第三天老者叫四個兒子用四輛小車裝上竹篼,推著小車隨妙善上路。一路上看見農家院落便送上幾個,並告訴主人的栽種方法、成熟期和廣泛用途。最後要求主人,在“慈竹”成林之後,三年之內每年必須送給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十根以上做種竹。主人們個個都答應照辦。這樣邊行邊送,數日之間便走了二三百里,剩下的竹篼便用一輛小車裝上,讓永蓮推著,讓老漢之子回去,並向他們表示謝意。四個小伙子走後,乳娘和永蓮推拉著小車隨著妙善公主繼續在農村考察。

作者簡介

劉百鈞,男,79歲,大專。漢族 四川省遂寧市船山區永興鎮人。系漢高祖四弟、楚元王劉交的107世孫,中共黨員。曾在村、鄉、區、縣、地區、省(含重慶市)、國家機關(部門)7個層次,52個機關、部門、單位、企業和社團組織任84個專兼職與義務職;在各級刊物發表文章140多篇,其中榮獲全國性獎勵3篇,省、地、市獎勵4篇,個人獨著、主編、協編出版(含內部出版)書籍40多部,其中榮獲全國性獎勵2部,省、地、市級獎勵3部;先後44次榮獲從縣級(含企業)到省部級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幹部、“遂寧好人代表”、“巴蜀人物”、“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全國徵文大賽一等獎獲得者、“新中國功勳人物”、“全國最具影響力文學創作之星”、“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時代先鋒人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領軍人物”等榮譽稱號;獲頒各類紙質、金屬的證書、獎狀、獎章與物質獎勵44張(個)。1994年退休時,經遂寧市人事局批准,享受“特殊貢獻待遇”。現還擔任6個社會義務職。

出版社簡介

中國文化出版社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綜合性出版機構,主要出版文化、藝術、教育、衛生、經濟管理類圖書和書畫、攝影作品集以及各類學術專著。該社前身是1936年成立於上海的中華文化書局,1938年遷入香港,1955年更名為香港文化出版社,1982年定名為中國文化出版社。在多年的發展中,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出版了上萬種圖書,業務範圍遍及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文化出版社已成為一家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多元化文化出版機構。業務包括圖書編輯出版、書刊代理發行、文化學術交流等。附屬機構包括作家委員會、《水墨味》雜誌社、《藝術典藏》編輯部、《中華翰墨》編輯部等。總社地址:中國·香港九龍彌敦道208-212號四海大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