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角堇是多年生
草本植物,株高10-30厘米,寬幅20-30厘米。具根狀莖。莖較短而直立,分枝能力強,四棱,嫩莖綠色,老莖常為紫綠色。葉互生,披針形或卵形,有鋸齒或分裂;托葉小,呈葉狀,離生。有葉柄。
花兩性,兩側對稱,花梗腋生,長5-6厘米,有2枚小苞片;萼片5,略同形,基部延伸成明顯的附屬物;花瓣5,花徑 2.5-4.0厘米。花色豐富,花瓣有紅、白、黃、紫、藍等顏色,常有花斑,有時上瓣和下瓣呈不同顏色。下方(遠軸)1瓣通常稍大且基部延伸成距;雄蕊5,花絲極短,花葯環生於雌蕊周圍,藥隔頂端延伸成膜質附屬物,下方2枚雄蕊的藥隔背方近基部處形成距狀蜜腺,伸入於下方花瓣的距中;
子房1室,3心皮,
側膜胎座,有多數胚珠;花柱棍棒狀,基部較細,通常稍膝曲,頂端渾圓,前方具喙。
果實為
蒴果,呈較規則的橢圓形,成熟時3瓣裂;果瓣舟狀,有厚而硬的龍骨,當薄的部分乾燥而收縮時,則果瓣向外彎曲將種子彈射出,900-1500粒/g。種子倒卵狀,種皮堅硬,有光澤,內含豐富的內胚乳。細胞染色體基數 x=6,10,11,12,13,17,18,21,23,27。
近種區別
角堇花小,花徑只有2-4厘米,
三色堇的花朵是角堇的二到三倍,角堇淺色多,中間無深色圓點,只有貓鬍鬚一樣的黑色直線;三色堇花形偏圓點,角堇偏長點 。
生長環境
角堇在野生環境中,生長在高度海拔1000–2300米的山區。在5℃即開始生長,生長適溫為10℃-15℃,耐寒性強,可耐輕度霜凍,在中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可露地越冬,忌高溫,超過20℃枝條易伸長,不易形成緊湊株形,超過30℃生長受阻,但比
三色堇耐高溫,長江中下游地區露地栽培至6月中旬仍有觀賞價值。喜光,適度耐陰,開花對日照長度不敏感,但短日照可以促發分枝。喜涼爽環境,忌高溫,耐寒性強。日照不良,開花不佳。
分布範圍
繁殖方法
角堇900-1500粒/克。適合用精量播種機播種。種子發芽適溫為15℃-20℃,播後出苗約需7-14天,出苗後應立即見光,否則易形成“高腳苗”。
角堇子葉較小,可用200孔穴盤育苗,pH值為5.2-6.2,播種適宜基質是1∶1的泥炭、珍珠岩,用700倍液百菌清與基質混拌可有效防止苗期病害。前一年採收的新種子發芽率一般在90%以上,因此每孔只需播1粒,播後覆蓋基質的厚度大體與種子的直徑相當。出苗後立即將日/夜溫度降至18℃/14℃,以防幼苗徒長。真葉出現後可施用50-75ppm氮肥,隨著幼苗長大,氮肥濃度可逐步升高至100ppm。育苗期間應始終保持基質濕潤。播後4-5周、4-5片真葉時即可移栽到8厘米營養缽中或定植。
栽培技術
中國長江中下游可於9月中下旬播種,11月下旬擺放或定植於露地,12月即可開花形成景觀。北方地區可在 1-2 月於溫室中播種育苗,3-4月在露地開始形成景觀。如夏季有降溫設備,亦可於夏季育苗,秋季開花。
種植角堇應選擇有機質含量高、排水良好、pH值為5.6-6.5的沙質壤土。移栽後的緩苗期應始終保持土壤濕潤,緩苗後方可開始施肥。此時角堇花芽開始分化,逐步進入生殖生長階段,除補充氮肥外,還需要施用鉀肥,兩者比例是氮∶氧化鉀為1:1.5。角堇對肥料濃度較為敏感,一般不宜高於150ppm,土壤含鹽量高於1.5克/升時生長不良。植株進入旺盛生長階段後,每周可按上述要求澆施液體肥料。微量元素中角堇對
Mg、
Fe需求較多,生長期中可用0.025克/升的
MgSO4和
FeSO4噴施1-2次。生長期中摘心可促發側枝,增加單株花數,延長單株花期。合理使用
多效唑等生長延緩劑有利於形成緊湊的株型。
病蟲防治
角堇栽培中可能遭遇的害蟲有蚜蟲、薊馬、紅蜘蛛等,栽培過程中應注意清潔田園,避免在易感染上述蟲害的植物附近種植。常見病害有葉輪紋病(Ramularia)、
霜霉病(Peronosporaviolae)、
白粉病(Sphaerothecamacularis)、黑根腐病(Thelieviopsis)等。合理的肥水管理能使植株迅速生長,建議早晨澆水,以避免夜間葉片濕度太大,pH值不合適易導致黑根腐病,合適的土壤pH值可有效降低上述病害的發生機率。
主要價值
角堇觀賞價值很高,用於花壇周邊景觀、林地裝飾、花園,床前、窗台、是在容器中生長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