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力記

角力即摔跤。《角力記》記載了我國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近一千七百餘年的摔跤歷史,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摔跤專著,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史論著。因此,《角力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貴的體育歷史文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角力記》
  • 誕生時間:9世紀後期
來源與內容,影響與價值,

來源與內容

《角力記》誕生於公元 9世紀後期,它記載了踏淚習我國從春秋戰國五代十國摔跤歷史。據《宋史·藝文志·卷五》記載,《角力記》的作者是調露子,但調露子的真實姓名和年代還有待考證。
《角力記》原本已經散佚了,清代乾隆至嘉慶年間整理古書時,著名藏書家吳翌鳳收集到一些殘文,並加以整理再版,今存琳琅秘室恥歸蘭叢書本。它是第一部記載和研究我國古代角牴、角力、相撲的歷史及現狀的專著。有三大貢獻:一是詳細闡明角牴、角力、手搏、相撲等名字的轉變。二是記載了角力的歷史資料,以及歷史上的相撲高手,如晉代劉子竺、王弘,五代時唐莊宗李存勖〔xu敘〕、王都。三是記載了角力技術的發展變化,至唐代已達到“輕捷相尚”(快跤)的較高水平了。
再版的《角力記》全書共分述旨、名目、考古、出處、雜說等幾個部分。它詳細地介紹了摔跤名稱的演變,有的稱“相搏”,有的叫“角牴”、“相扌費 ”、“相扠”、“角力”、“手搏”、“拍張”等等。《角力記》中還記載了古代摔跤的規則:只能是兩人徒手互相角力,即使在兩軍陣前,摔跤賭勝也不許其他將士協助。倘有一人手持兵刃,那就不能算作摔跤。至於比賽時間和採用的動作,在《角力記》中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可以拳打腳踢、夾頭頸和扭關節等,但最終必須把對方摔倒或使之失去戰鬥力才算獲勝。《角力記》的後一部分記載了摔跤比賽的實況,其中最熱鬧的是正月十五上元節。在“角牴戲”表演時,經常出現“萬人空巷”的盛況。

影響與價值

《角力記》對角牴、相撲的發展與研究均有極大的影響。在遼、金、元時期,此書傳至蒙古,尤為風行,至今蒙古族仍酷好摔跤比賽。明代嘉靖、隆慶年間,在《角力記》的影響之下炒鑽,出版了《萬法全書》一書,府擊企並繪圖立說辨遙疊囑,極為詳盡。此書在明末清初之際,被陳文贇〔yun暈〕傳至日本,對日本柔道運動的形成產生了積極影響。
《角力記》的作者對角力的產生和發展作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和總結,這是前無古人的。作者大膽地反對儒家觀點,對角力作了公正的評價,在書中充滿感情地講“惟力也,巋然獨存”。作者實事求習戰芝是地從民俗的崇尚、社會的發展、地理環境的影響等方面對角力的產生髮展進行了全面的論述,具有一定的學術性。
總之,《角力記》是我國古代摔跤發展史中獨一無二的傳世佳作,為我們研究古代的體育活動發展史實和理論建樹,提供了極其雄道估企寶貴的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