撓羊賽

撓羊賽

撓羊賽是主要在山西省忻州市一帶的中國傳統民俗活動。這是一種以一隻活羊做為獎品的摔跤比賽。“撓”在鄉間解釋為“扛”,“撓羊”就是扛羊,把羊拉走了。所以說,“撓羊賽”,就是贏或者輸羊的比賽。

2008年6月7日,撓羊賽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撓羊賽
  • 分類:民俗
  • 申報地區:山西省忻州市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Ⅵ-41
  • 形成時間:元明時期
歷史傳說,規則,傳承與發展,比賽獎品,其它相關,

歷史傳說

用羊作為摔跤比賽的獎品,是中國民間沿傳下來的。據傳,元代明代時,忻州水草豐盛,是牧羊的理想場所,當時的摔跤活動經常以羊作為摔跤輸贏的賭注。起初,沒有人專門組織,只是摔跤手們想摔就掉,想賭就賭,久而久之,便演變成了以羊作為獎品而且有人組織的一種比賽活動。
摔跤比賽,一般都要穿跤衣上場,而忻州的撓羊賽,跤手是不穿跤衣的。他們赤背上陣,下身穿長穿短各隨其便。在摔跤的實戰中,由於上身赤背,相互無處可抓,便把可以抓到 的地方集中在下身,但不能抓褲子,誰抓了對方的褲子,就算誰輸。可是抓褲子上的腰帶是允許的。在實際比賽中,撓羊賽的參賽者,絕不用皮子扎褲帶,而只用一條麻秧絲,一抓就斷,麻秧絲一旦抓斷,比賽就必須停止,待重換一條褲子並系好麻秧絲後才能繼續比賽。
補充補充

規則

撓羊賽的摔跤手都是以一跤見勝負,除跤手腳板原本就站在地面上外,身上其它部位只要一沾地就算輸,不作循環賽,輸者淘汰,贏者繼續與新手賽。連續摔倒三位對手,賽後就會給予相應的鼓勵。連續摔倒五位對手,人們便視這獲勝者為“好漢”,賽後給予相當的鼓勵。連續摔倒第六個對手,人們便稱他為撓羊漢,給予撓羊賽的最高獎勵,把一隻又大又白的羊獎給優勝者。
撓羊賽中,跤手連勝五人便為好漢,連勝六人便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這五與六,是受到古代三國時蜀漢大將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啟示而約定的長期形成的一種中國民間習俗。然而,這“過五關斬六將”並非容易事。撓羊賽場上,雙方都在進攻,雙方又都在防守,摔跤手不但要有高超的技藝,而且雙方都有場外指導,出謀用智,往往在跤手不差上下的情況下,出現通宵達旦相抗衡的局面。
補充補充
忻州一帶的城鄉,但凡有廟會,必然要搞撓羊賽,撓羊賽的進行,無疑為廟會增光添彩,招徠了四方的許多觀眾,當地有俗諺說“趕會不摔跤,瞧得人就少,唱戲又摔跤,十村八村都來看熱鬧”。在忻州一帶,一年中趕會次數很多,就忻州市附近的方圓百十里內,一年內就有四、五十次,這些廟會大都要進行撓羊賽的。除了在廟會時所進行的撓羊賽,在農閒時也組織專場的撓羊賽,當地有農諺:“立了秋,掛鋤鉤,吃瓜看戲摔跤放牲口”。這足以說明農民把摔跤看成一件大事,不等閒視之。在秋收以後的農閒時間所進行的撓羊賽,大都是由較大的村鎮和實力較強的摔跤手之間的角逐。當然,這種比賽需要約請外村人作裁判、當公證人。
補充補充
在賽事之前的好多天,主辦村就將“撓羊賽”訊息發布出去,跤場就選在寬廣的打穀場或戲台前的場地上,場上豎一桿大旗、兩桿小旗,旗面上各寫八個字:“英雄跌對跌死無罪”。新中國成立以後,才寫成“和平跤對,勿傷害人”,直至今天的“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無論是過去還是現 在,那兩面小旗都是供跤手來拔,拔跤旗的人又必須是曾經扛過羊的“撓羊漢”。拔了跤旗的兩人,便成為該場摔跤比賽中對抗的雙方代表和主人。當然,他們還要通過主辦村負責人或公證人,經過共同協商,劃分出甲隊、乙隊的預賽跤手。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是原平廟會。撓羊賽在原平鎮舉行。屆時,又是忻州、定襄、原平三縣的對抗摔跤比賽,這種三縣跤手的角逐,比起村與村之間的對抗,水平要高得多,比賽要精彩得多。這種高水平的摔跤比賽往往使廟會的人數猛增,給人們精神上帶來強烈的刺激,並在比賽的高潮中傳出轟動一時的新聞。

傳承與發展

當地民間風俗,撓羊賽大都在晚間進行,在過去照明設備落後的情況下,只能點燈照明,而且照明的人還跟著摔跤的兩位對抗者滿場亂跑。有時,在戲台前摔跤,與唱戲的演出唱對台戲,一下子,看戲的觀眾都轉到跤場上來,在跤場四周,坐地、騎牆、爬樹、坐磚頭、石頭的、人山人海,一雙雙眼睛瞪得溜圓,到摔跤精彩處,喝彩聲突起,一片譁然的風暴席捲場地上空。自然,那邊演戲的演員仍然在演,然而,他們免不了也要分神在演出中斜視摔跤結果。

比賽獎品

“撓羊賽”的獎品,無論是肥羊或其它別的獎品,都由主辦村鎮出錢。自然,這種開支是集體的錢,或者是集資而來的費用。
“撓羊賽”中,最高潮的時刻是在一名“撓羊漢”連勝六位跤手之後,人們讓這位勝利者披紅掛花,並把羊送到身邊,騎上高頭大馬,繞場幾周,並吃完一頓豐盛的酒宴後,被人們護送出村回家。同時,這位勝利者的大名,就會被載入史冊,留芳後世。
撓羊賽在忻州、原平、定襄流傳已有千年,成為民眾性的體育活動引起人們的重視。

其它相關

相傳,北宋以前,忻州一帶的人們也喜歡摔跤,但那時的摔跤僅限於一般的娛樂活動。到了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抗金將領岳飛被害以後,岳飛的部下,一位忻州籍的老兵回到故鄉。這位老兵念念不忘抗金的大志,便在村中把軍中所學的帶有武術色彩的拳腳、摔跤技藝傳授給了當地的鄉親,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所致,演武之風盛行,以此作抵抗金兵的本領,而且是自己防身之術,久而久之,便沿襲成為當地民間傳統的風俗流傳下來。當年的忻州水草豐茂,養羊甚多,更由於這幾方面的條件而發展成為“撓羊賽”,而且興旺起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