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莧根

觀音莧根

觀音莧根,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觀音莧Gynurabicolor(Roxb.)DC.的根。分布於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及雲南等地。具有行氣活血之功效。用於血崩,跌打損傷,赤痢,腹痛,吐衄。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觀音莧根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桔梗目
  • :菊科
  • :菊三七屬
  • :觀音莧
  • 分布區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及雲南
  • 用量:內服:煎湯,60-90g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形態特性,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甘、淡,溫。

歸經

肝、脾經。

功效

行氣活血。

主治

用於血崩,跌打損傷,赤痢,腹痛,吐衄。

相關配伍

1、治血氣痛:觀音莧根180g,劉寄奴根30g,小茴香根30g,血當歸30g,香樟根30g,煨酒服,每次服30g。(《重慶草藥》)
2、治產後瘀血腹痛:觀音莧根(或全植物)60至180g。水、酒各半煎服。(《福建中草藥》)
3、治血崩:觀音莧根120g,棕粑兒60g。燉刀口肉吃。(《重慶草藥》)
4、治瘧疾:觀音莧根酌加烏豆,燉紅酒,瘧前二小時服。(《福建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0-90g。

形態特性

觀音莧,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全株帶肉質。根粗壯。莖直立,多分枝,帶紫色,有細棱,嫩莖被微毛,後變無毛。單葉互生。莖下部葉有柄,紫紅色,上部葉幾無柄;葉片橢圓形或卵形,長6-10cm,寬1.6-3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下延,邊緣有粗鋸齒,有時下部具1對淺裂片,上面綠色,被微毛,下面紅紫色,無毛。頭狀花序直徑1.5-2cm,在莖頂作傘房狀疏散排列;總苞筒狀;總苞片草質,2層,外層近條形,似小苞片狀,長為內層的1/3-1/2,內層條形,邊緣膜質;全為兩性管狀花,花冠黃色;花葯基端鈍,先端有附片;花柱分枝,具長鑽形有毛的附屬器。瘦果長圓形,扁,有縱線條,被微毛;冠毛白色,絹毛狀。花期10-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平原及低山陰濕處或栽培於住宅附近土坎上。分布於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及雲南等地。

相關論述

《重慶草藥》:“治血氣痛,血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