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佛經變相

觀無量壽佛經變相

《觀無量壽佛經》又稱《觀無量壽經》,一略稱《觀經》。據文獻記載,歷史上曾有菩提流支、竺法護、韁良耶舍三人的譯本,但現存的僅南朝宋韁良耶舍一種譯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觀無量壽佛經變相
  • 外文名:View the Infinite Life Sutra
  • 別名:《觀無量壽經》、《觀經》
  • 作創年代:公元二世紀
  • 作者:龍樹菩薩
  • 發源地:印度
簡介,觀經,關係,三聖,傳說,知其原委,"十六觀"法,觀經變相,布局方式,高雅聖潔,

簡介

重慶大足石刻觀無量壽佛經變相,高8.1米,寬20.2米,深3米。刻像面積160多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堪稱全國同類題材之冠。
觀無量壽佛經變相
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年代:南宋淳熙至淳佑(1174-1252)年,龕高800、寬2160厘米。
刻像169尊。上部為西方淨土盛況,中為西方三聖像,下部及左右刻三品九生、十六觀等。堪稱中國石窟藝術同類題材造像之最。

觀經

是佛教淨土宗崇奉的三大經典之一(《觀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它主要是通過神話般的描述,詳盡地描繪了西方淨土中盡善盡美的人情倫常,衣食住行,氣候物產等等。宣稱人人皆有佛性,連那些十惡不赦的罪人,只要真心修善持戒,反覆誦念"南無(致敬之意)阿彌陀佛",死後也能去極樂世界,過上無限美妙莊嚴的生活。正因為《觀經》宣說的內容如此美好、誘人,所以當它被譯成漢文之後,便競相受到人們的極大關注,成為了眾多僧徒遵循的準繩,以能生淨土為歸宿,並被歷代高僧大德所推崇,如北魏慧遠,隋智愷、古藏,唐善導等都各著疏鈔,詳細詮釋其內容,僅高僧們的注釋就多達十餘種。

關係

相傳東晉的慧遠在廬山邀集僧俗十八人成立“白蓮社”結社念佛,發願往生西方淨土,故被後代奉為淨土宗始祖。而實際上,時至唐太宗時,此宗經曇寫的再傳弟子善導的大力提倡、弘揚,才正式創立其宗派。後又經三十餘年的艱辛努力,最終使淨土宗在盛唐時達到鼎盛。由是自唐以來,表現《觀經》的繪畫刻像便風行一時,進入全盛時代。在莫高窟近百幅、歷時四百餘年的《觀經變相》壁畫中,基本上全部是的始於初唐(618年),終於北宋瓜沙曹氏歸義軍政權滅亡時期的作品。其中,絕大部分又都出現在唐代洞窟中。 大足石窟中依據《觀經》開鑿的唐、未變相有兩龕。一是北山佛灣第245龕晚唐作品,二是寶頂大佛灣第18龕南宋造像。由於這兩龕作品出現的時代不同,因而在構圖、布局、表現的內容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異。 北山第245龕為平頂淺形龕,龕高4.7米、寬2、58米、深1.18米。 龕正中刻阿彌陀佛,螺髻,金身,頭頂四道無量毫光經由七寶蓋,橫貫龕頂,照耀淨土世界透亮通明,永無黑暗。左有觀音,右有大勢至菩薩,皆寶冠僧衣,肅穆莊嚴此三像合稱“西方三聖”。 “三聖”身後,旗幡神聖,五彩迸發,香花寶蓋,精美異常、諸上善人或簇立四周,或善跏於蓮上,或漫遊在廊宇之間,或列坐筵席之首,或扶欄觀望,或潛水遊戲,均以佛為師,以菩薩為友,親善和睦,呈現出一派"西方淨土七重欄,七寶莊嚴數百斑,琉璃作地黃金色,諸天樓閣與天連"的極樂美景。

三聖

七寶樓閣巍峨屹立,亭台廊榭錯落有致,柵欄曲曲通達下界。左右壁上建八功德池,池中之水味甘色美,能解除饑渴瘟疫。池中刻龍舟競渡,舟旁蓮花盛開。又殿、台、樓、廊、欄、橋四周林木蓊然,花草競艷,"行行相植,莖莖相望,枝枝相準,葉葉相向,花花相順,實實相當。"孔雀、鸚鵡、共鳴鳥與飛天或翩翩舞於林間,或展翅翱翔於雲端。龕頂之上,祥雲朵朵,繚繞成環,箏、笛、笙、排蕭、銅鈸、琵琶、拍板、法螺、圓鼓、方響、編鐘、兆牢等諸般樂器,以彩帶相束,懸於虛空,不鼓自鳴,盡皆無上妙音,能教化眾生,共增佛性;似聞"天堂"之中風吹鳥鳴,雅樂齊奏,交響成曲,大有天花亂墜,歌舞昇平之感。 "三聖"下方,刻"三品九生"的眾生圖像。所謂"三品九生",是佛教把進入天國的人按其行善積德、智慧資糧的差異,分為上、中、下"三品"並"九生",即有"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之分。此龕因受壁面所限,對於"三品九生"內容的表現遠不如寶頂大佛灣第18龕那樣具體。 "三品九生"之下,即龕正壁及左右壁底部,又以連環畫浮雕形式,在十一個小方龕內刻出"未生怨故事"。

傳說

據佛經說,古印度頻沙國王和夫人韋提希年邁無子。經相師卜算,他們命中當有貴子,但此人尚在深山修行,命終後才能投胎為子。國王求子心切,便命人斷水絕糧餓死修行和尚。和尚死後並未投胎於國王。而是變為白兔藏身在國王的花園裡。國王聞知甚怒,第二次派人釘死白兔。不久,國王終於得到一個兒子,取名阿者世。 阿者世長大成人後,常受惡人的教唆。一日游觀回宮,他對父親忽生惡念。於是,便下令拘禁父王,幽閉於深宮,斷水缺糧。 韋提希夫人知道後買通獄卒,用蜂蜜和炒麵遍塗其身,纓珞中暗盛瓊漿,借探望之機送與國王充飢。然不久事情敗露,阿者世勃然大怒,持劍欲殺母后韋提希。韋提希十分恐懼,只得揮袖而逃。王子持劍追趕,緊急中,有二大臣冒死勸阻。阿者世殺母未成,遂將其母囚於後宮,限其自由。 韋提希夫人被囚後日夜不安,百思不解其因果,只好虔誠禮佛。佛知道後即先派大目鍵連和阿難前往探視,接著自己也從耆者崛山中親駕祥雲,出入深宮,告訴韋提希夫人害死和尚釘死白兔的緣由,並為說投身西方淨土的"十六觀法"。

知其原委

毅然照佛指點,修"十六觀法",最後升入極樂淨土。 故事的前面幾個情節刻於龕底正壁及左右壁,但韋提希夫人向佛求救,佛為之說法的內容則刻於龕兩側門媚下的兩個小方框內。其中右側框內表現的韋提希夫人見到釋迦時扭腰展袖,自絕櫻珞,舉身投地,號泣跪拜的激動形象,細細品來,別有一種感人情趣。 龕兩側門媚左右底部上方又各開八個小方框。框內雕刻的是"十六觀法"的具體內容。

"十六觀"法

即是把心思集於一處,排除諸般雜念,真心想於西方的修行方法。此龕的"十六觀"有:日觀、水觀、地觀、樹觀、池觀、總觀、花坐觀、佛像觀、阿彌陀佛觀、觀世音觀、大勢至觀、普觀、丈六金身觀、上品觀、中品觀、下品觀。造像中均以韋提希夫人為主體,在她對面再刻日、樹、水池、佛、菩薩等想觀的對象。 從總體上看,北山"觀經變相"布局嚴謹,構圖充實飽滿。人物多達五百餘尊,小者如豆粒,而無不栩栩如生。雕刻技法多樣,表現場景繁多,展示器物豐富,不僅反映了唐代雕刻的高超技藝,同時為研究唐代樂器、建築、服飾、舞蹈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形象資料。

觀經變相

龕寬20、高8米;在布局上,此龕主要採取了橫卷式構圖。 "西方三聖"被刻於龕的上部,"十六觀"布列在龕左右壁轉角處,"三品九生"位於龕的中下部。

布局方式

在內容的表現上,"十六觀"和"三品九生"是此龕的重點,相反,對於極樂世界盛況的渲染卻遠不如北山"觀經變",甚至"未生怨"故事沒有表現出來。但"十六觀"除雕刻有圖像外,旁邊還配刻了頌詞。"三品九生"更是如此,它基本上把每品的內容都具體地用圖像和文字反映了出來,所占壁面幾乎達全龕的一半。
在佛教看來,"三品九生"中各品進入極樂世界的條件和待遇不大一樣。如刻於龕中部的"上品上生圖"旁的經文說:"上品上生者,若有人願生彼國發三種心,所謂慈j心不殺具諸戒回,讀誦大乘,修行六念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無數化佛、無量大眾、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佛放光明,照行者身。行者見己,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菩薩色相具足,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於諸佛前,次第授記,還至本國,得無量陀羅尼法門,是名上品上生者。"而刻於龕左部的"下品下生圖"旁的經文則說:"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惡人,以惡業故,應墜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之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逞念佛。告言若不能念佛,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稱。佛各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後,見金蓮花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時觀音勢至為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即發。菩提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高雅聖潔

不染紅塵,是一切有情往生淨土的唯一途徑。因此在"三品九生"圖像中,還刻有很多蓮花童子。他們有的爭坐蓮台,有的追逐嬉戲,有的面壁而跪,有的攀於欄邊,活潑可愛、無垢無染。 大足石窟中的"觀經變相"雖說數量難與敦煌"觀經變相"壁畫相提並論,但作為石雕造像,能如此表現淨土盛況,想像豐富,刻工精美者實屬罕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