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國山寺,位於蒙泉鎮觀國山,距縣城50里,海拔440米,明萬曆時,內閣侍讀梅鶖(蒙泉人)聞說石門,慈利兩縣乾旱數月,民不聊生,上疏神宗皇帝減賦,當地百姓感神宗恩及梅公之德,紛紛登山觀國焚香朝拜,因此名叫觀國山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觀國山寺
- 外文名稱:The Temple of GuanGuoshan
- 地理位置:蒙泉鎮觀國山
- 氣候類型:溫帶
- 著名景點:赤霞洞
歷史
觀國山寺自唐代尉遲敬德元帥在此草創聖母祠和二王廟後,即成道教勝地。宋元時期,即與桃花源、太浮山、五雷山諸道教聖地齊名,對周圍各縣影響深遠,其規模宏大,飾配精美。
據《石門縣誌》載:“清道光年間經僧侶募修,廟貌一新,供像俱系銅鑄”。又有白石龜蛇像,慈利龍潭河中有石白如玉,生成逼肖。寺壁上嵌有“七星伴月石”和“普陀山景”。果有候楊芳,曾題匾額。寺中鑄有銅竹兩根。
相傳明世宗時,湖南道州女子苟瑞世居觀國山麓,生而有紅光赤芒之瑞,及長,面相端莊,默然少語,村女見之,不覺肅然起敬。嘉靖年間,登山遇老母,授一草,食之甘甜不飢,終怱不見。苟瑞遂絕火食,居觀國山赤霞洞,潛修10年,人無知者,家人窺之,則巨蟒數條守其岩前,樵夫偶經其地,則聞猛虎咆哮,驚走殆死。苟瑞修成正果,拜謁者眾,華陽王乃至明世宗皇帝遣重臣迎之,堅辭不行,詩答朝使:“辟穀修行數十年,蒲團坐破自悠然。采芒和葉連根煮,枕石棲霞帶影竄。兩幅布袍身上掛,一輪明月枝頭懸。賢侯若問真訊息,太極圖中一個圈。”苟瑞棲赤霞50年,作《飛升詩》飛仙而去:我去之日,我來之年。舉手相謝,白鶴翩翩。亦傳《飛升詩》為:我來之日,白雪飛飛,我去之日,白鶴翩翩。
清代末期,道人張明乙,在山頂修荀瑞仙石棺墓葬。現石棺尚存。石棺現存在山頂一拱形石室內,石室進深為280厘米,寬185厘米,拱高216厘米,其棺床寬80厘米,長212厘米,材質均為紅砂岩。在寺的後山有兩個緊連的石鑿山洞,名為赤霞洞、蓮花洞,為荀瑞仙居住、修煉處。解放後,該處被闢為林場,寺內文物遭到破壞。自大躍進開始,觀宇陸續拆毀,1974年,修蒙泉水庫時全部拆除,碑刻碣鐫作為基石,填入水庫壩底。銅竹對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當廢銅出賣,神像及寺壁飾件均在此期毀壞。現僅存遺址及部分殘破石雕飾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