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戰爭背景,寧遠失敗,戰場介紹,戰爭經過,明軍防禦,率軍登島,火燒囤糧,後金引退,戰爭結果,傷亡記載,
戰爭背景
寧遠失敗
努爾哈赤乘遼東明軍易帥和匆忙撤軍之機,親統八旗軍約六萬人(號稱十三萬)於1626年(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直逼寧遠。此時孤城寧遠守軍不滿兩萬,前有勁敵,後無援兵,形勢險惡。袁崇煥臨危不懼,召集諸將議戰守,決定採取堅壁清野之策,組織全城軍民共同守城。他在眾將士面前刺血為書,誓與寧遠共存亡,兵民為之感奮。
正月二十三日,後金軍進抵寧遠,袁崇煥命羅立等向城北後金軍大營燃放西洋大炮,後金軍傷亡甚重,被迫將大營西移。正月二十六日,後金軍繼續圍城,精於騎射的八旗將士,卻被阻於深溝高壘之前,矢石炮火之下,難以發揮騎戰特長,傷亡甚重,被迫撤軍。
戰場介紹
覺華島有很好的地理優勢與戰略價值。
第一,位置衝要。覺華島懸於遼西海灣中,距岸18里,離寧遠30里,居東西海陸中逵,扼遼西水陸兩津。覺華島早在唐代,已為開發,港口著名,其北邊海港,稱為靺鞨口,已為島上要港,出入海島咽喉。明朝軍用糧料,儲之海島,覺華島成為明軍的一個囤積糧料的基地。孫承宗既經營寧遠城之築城與戍守,又經營覺華島之囤糧與舟師。
第二,囤積糧料。芝麻灣(止錨灣)、筆架山、覺華島為明軍遼西海上囤積糧料的重要基地。明廣寧失陷後,御守重在寧遠城,糧儲則重在覺華島。覺華島有一主島和三小島——今稱磨盤島、張山島、閻山島,共13.5平方公里,其中主島12.5平方公里。主島“呈兩頭寬,中間狹,不規則的葫蘆狀,孤懸海中”。這座囤糧城,依據踏勘,簡述如下:“覺華島明囤糧城,今存遺址,清晰可見。城呈矩形,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250米,牆高約10米、底寬約6米。北牆設一門,通城外港口,是為糧料、器械運輸之通道;南牆設二門,與‘龍脖’相通,便於島上往來;東、西牆無門,利於防守。城中有糧囤、料堆及守城官兵營房遺蹟,還有一條縱貫南北的排水溝。”
第三,設定水師。明朝於覺華島,在廣寧失陷前,“獨金冠之水兵運艘在”。孫承宗出關前,即令龍、武兩營,分哨覺華島的防衛。不久以國寧督發水兵,在覺華島守衛。明覺華島的水師,仍由游擊金冠統領。其作用:一是守衛島上的糧料、器械;二是配合陸師進圖恢復遼東失地;三是策應寧遠之城守——正如文獻記載:“以築八里者築寧遠之要害,更以守八里之四萬當寧遠之沖,與覺華島相犄角。而寇窺城,則島上之兵,旁出三岔,燒其浮橋,而繞其後,以橫擊之。”
由上,覺華島成為明遼軍與後金軍的必據必爭之地。覺華島激戰的爆發,是在努爾哈赤兵敗寧遠之後,而衍化成的一場殘酷的征戰。
戰爭經過
明軍防禦
1626年(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正月二十五日夜,後金一面派軍隊徹夜攻城,一面將主力轉移到城西南五里龍宮寺一帶紮營。其目的一則是龍宮寺距覺華島最近,便於登島;二則是龍宮寺囤儲糧料,佯裝劫糧。此計確實迷惑了明軍。
努爾哈赤進攻時正值隆冬,海面被冰封住,後金軍隊從岸邊履冰,可直達島上。姚撫民等守軍,為加強防禦,沿島鑿開一道長達15里的冰濠,以阻擋後金騎兵的突入。然而,天氣嚴寒,冰濠鑿開之後很快就又凍上。姚撫民等率領官兵,日夜不停地開鑿冰濠以防禦努爾哈赤的進攻。
正月二十六日,後金一面派少部分兵力繼續攻打寧遠城;一面命大部分騎兵突然進攻覺華島。
率軍登島
後金軍由武訥格率領蒙古騎兵及滿洲騎兵,約數萬人,由冰上馳攻覺華島。明軍鑿冰15里為濠,列陣以車楯衛之。
辰時,武訥格統領的後金騎兵,分列12隊,武納格居中,撲向位於島“龍頭”上的囤糧城。
島上明軍,因為日夜鑿冰又冷又辛苦,既無盔甲、兵械,又都是水手,不能有效的作戰,並且人數太少不能抵禦金軍;不料大雪紛飛,冰濠重新凍合。
後金騎兵,履冰馳進,從靺鞨口登岸,攻入囤糧城北門,猛烈廝殺,衝進城中。後金騎兵馳突亂斫,島上水兵陣腳遂亂。
火燒囤糧
後金軍火焚城中囤積糧料,濃煙蔽島,火光沖天。後金軍隊焚燒城中囤積糧料的時候,守將金冠剛剛戰死,其子金士麒與事丁800人至覺華島迎櫬,亦與後金軍作戰,全部被殺。金冠既死之櫬,被後金兵俱經剖割。
島上囤積糧料盡焚之後,後金軍旋即轉攻東山,萬騎馳沖;巳時,並攻西山,一路涌殺。後金軍的馳突攻殺,受到明守島官兵的拚死抵抗。明將姚與賢等皆力戰而死。
後金引退
戰爭結果
覺華島爭戰的結局是明軍覆沒而後金軍全勝。覺華島上明軍7000餘名和商民7000餘丁口都被後金軍殺戮;糧料8萬餘石和船2000餘艘都被後金軍焚燒;主島作為明朝關外的後勤基地也被後金軍摧毀。同時,後金軍也付出代價,明統計其死亡官兵為269名。袁崇煥作了《祭覺華島陣亡兵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