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溯源,寺廟建築,寺廟活動,寺廟現狀,
歷史溯源
覺拉寺始建於1447年(明正統十二年),由甲央·丹增扎巴活佛(卡達鄉人)和游占赤列朗傑(博溪卡人)創建。信奉“博東噶舉”,其教派融合了寧瑪、薩迦、格魯等派的教義,流行於山南地區。寺規嚴格,禁止僧侶從事生產,亦不準娶妻生子。下屬分寺有西吾寺、卡達寺和一座尼姑廟、一處修行洞。興盛時有僧侶106人,最少也在40人左右。其活佛轉世系統有三支:其一為甲央·丹增扎巴系統,其傳承八代,分別為:甲央·丹增扎巴活佛、赤烈嘉措活佛、呂堅·熱布傑活佛、德里堅贊活佛、赤烈倫珠活佛、羅追班丹活佛、崔增嘉措活佛、阿旺晉美活佛;其二為游占赤烈朗傑系統,共傳承八代,分別為:游占赤烈朗傑活佛、明珠·仁欽桑布活佛、占堆·仁增欽布活佛、益布桑窮活佛、多傑寧布活佛、占堆·仁增朗傑活佛、阿旺晉美·強則旺久活佛、土丹仁增·晉美曲扎活佛;其三為丹增所巴系統中衍生出來的格桑仁增朗傑系統,共傳承四代,分別為:格桑仁增朗傑活伸縮、強巴曲烈活佛、明久旺布活佛、阿旺晉美·堆丹朗吉活佛。
寺廟建築
覺拉寺原有建築已毀,僅存杜康大殿。大殿坐西朝東,由門廊、經堂、佛殿及護法神殿等組成。①門廊。面闊6.3米,進深2.4米,西側是通往大殿的門道。②經堂。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均為6間,約17米。經堂西、北、南三面牆上有部分殘留壁畫,其中南壁繪有觀音菩薩;西壁繪有護法神像及吉祥天母、八大藥王等;北壁繪度母像。經堂第二層建築原設有堪布臥室、倉庫等,現均已不存。③佛殿。平面呈長方形,面闊7米,進深4米,北、西、南三面設有佛台,原供置有數尊佛像,東面辟門,與經堂相連。其四壁殘存有壁畫,內容包括該寺歷代活佛肖像、度母像及本寺護法神像等。1959年前,寺內共有3世活佛系統傳承,其一為甲央·丹增扎巴系統,共傳8代;其二為由占赤烈郎傑系統,共傳8代;其三為丹增扎巴系統分衍出來的格桑仁增郎傑系統,共傳4代。下屬分寺有西吾、卡達兩寺,另轄附近尼姑廟1座、修行洞1處。因西吾、卡達兩寺均無固定堪布住持,故遇有重要的宗教活動時皆由覺拉寺三位活佛輪流主持。
寺廟活動
每年的法會有意修、瓶修、靜修、長壽修、正月十五之法會、六月初十之法會、十一、十二月份二十九日之法會等,還有跳經等豐富多彩的宗教藝術活動。社會公益項目有幼兒院、養老院、扶貧商店及藏西醫門診等。
寺廟現狀
覺拉寺原建築於1962年大部分被拆毀,現存的杜康大殿因當時用做糧庫而倖免被毀。大殿坐西朝東,由門廊、經堂、佛殿及護法神殿等組成。門廊面積為15平方米(面闊6.3米,進深2.4米),有柱2根。經堂平面呈正文形,面積為289平方米(長寬各17米),面闊6間,進深6間,有柱25根。立柱為方體,柱距2~2.5米,中心68間為天井式。經堂內南、西、北三面繪有壁畫:南壁主尊有觀音菩薩等像;西壁繪有釋迦牟尼、大藥王佛、先知王、宣法海、邊善勝禪、純金無垢、妙音王、妙相普宣吉祥、吉祥天母護法神像等;北壁則繪度母像。經堂北側房為倉庫,面積36平方米,有柱4根;南側為護法神殿貢康,面積約20平方米,有柱2根。貢康內繪有護法神像,極為恐怖。經堂西壁正中辟門進入佛殿(後殿),平面呈長方形,面積28平方米(面闊7米,進深4米),其北、西、南三面設有佛壇,原供奉有釋迦牟尼等佛像多尊;殿內遍繪壁畫,內容包括該寺歷代活佛肖像、度母像及護法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