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社會侵犯通常是指在社會規範許可範圍內的傷害他人的行為,比如受到攻擊時出於保護自身或他人利益進行的正當防衛,或警察在必要時制服罪犯,雖然是傷害他人的行為,但目的是為了減少社會付出的代價或受到的傷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親社會侵犯
- 心理學:社會心理學
侵犯,性質,
侵犯
侵犯行為(aggressive behavior)簡稱侵犯,是一種有意違背社會規範。這種行為可以是實際造成傷害的行動或語言,也可以是旨在傷害而未能實現的行為。例如罪犯開槍殺人,即使子彈沒有命中目標造成實際傷害,但是,因為行為違背了社會規範且具有造成實際傷害的可能性,所以仍然屬於侵犯。
性質
社會評價和傷害意圖是判斷一種行為是否屬於侵犯行為的兩個關鍵特徵。首先侵犯行為必定是違反社會規範的。可能會對他人造成的傷害結果有兩種,一種是違反社會規範的行為,一種是社會規範許可的行為,也就是親社會侵犯。也有學者認為親社會侵犯這一說法是欠妥的,侵犯不能是親社會的,所謂親社會侵犯,實際上是社會目的指向的攻擊行動。當然,非侵犯性的攻擊行動也有可能轉化成為超越社會許可範圍的侵犯,例如防衛過當。
傷害意圖是侵犯行為另一個關鍵特徵。雖然是社會規範不許可的,但如果傷害不是有意造成的,那么依然不能歸為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