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食跡》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冠、張丹三、貓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覓食跡
- 作者:王冠、張丹三、貓力
-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8月1日
- 頁數:192 頁
- 定價:36 元
- ISBN:9787535785886
《覓食跡》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冠、張丹三、貓力。
覓食跡(fodinichnion,複數fodinichnia),為Seilacher(1953年)提出的遺蹟化石五大習性分類之一。覓食跡為各種形狀的潛穴或潛穴系統,可與層面成任何角度,系泥食生物在沉積物內攝食富含有機質沉...
《覓食跡》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冠、張丹三、貓力。內容簡介 ★本書源於網路熱播原創尋味視頻短片《覓食跡》,該節目由身為美食達人和旅行達人的王冠、貓力等多位網路紅人主持。這部系列短片和這些主持人都擁有大量的冬粉和支持者,人氣頗旺。★書中詮釋了真正的美食在民間。本書便是去搜尋全國由...
覓食痕跡(feeding trace) 是食沉積物(泥) 的動物向沉積物內部或表面有規律地覓食而留下的痕跡,常有簡單分支或未分叉的圓柱狀,呈彎曲的直孔或“U” 形孔,也可呈放射狀排列,能見蹼狀構造。常見於較淺水的濁流環境中。指水下沉積物在重力作用下順斜坡滑動而成,又稱水庭滑動構造。形態與包卷層理相似,也限...
《覓食跡》是一檔美食節目,一張行走的美食地圖,網路紅人帶你尋找全國各地犄角旮旯的美食。節目簡介 該節目由身為美食達人和旅行達人的王冠、貓力等多位網路紅人主持。這部系列短片和這些主持人都擁有大量的冬粉和支持者,人氣頗旺。 詮釋了真正的美食在民間。搜尋全國由北到南14個城市中犄角旮旯里的美食,對這些...
覓食跡第二季 《覓食跡第二季》是一檔美食節目。節目背景 《覓食跡》集結各路紅人,帶你走遍全球的大街小巷,尋找犄角旮旯的一級美食力量。
新砂蠶跡 新砂蠶跡是產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的中三疊世的化石。特性描述 覓食跡,呈寬鬆“寬曲形”。保存單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
回填構造覓食跡 回填構造覓食跡是產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的晚三疊世的化石。特性描述 水平,稍有曲折洞穴,回填構造;直徑 1 毫米。保存單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
六景克魯斯跡是發現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橫縣六景鎮車站東的早泥盆世時期化石。特徵描述 保存於紫紅色細砂岩層面上的縱長二葉形挖掘覓食跡,寬度2.5~3.5cm,長度5~8cm。為大致長度相近的兩排抓痕,形成寬"v"字形,交角130度左右,抓痕有時略成簇狀。保存好時可見每條抓痕一分為二,證明內肢頂端的爪為二個...
蚯蚓狀瘤粒跡 蚯蚓狀瘤粒跡是發現於四川省松潘縣馬拉墩的晚三疊世時期化石。特徵描述 覓食跡;單枝或分析潛穴遺蹟,穴壁具瘤粒。各分枝較直且直徑近等,約2.5mm。保存單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
動藻跡 動藻跡是發現於四川省松潘縣馬拉墩的晚三疊世時期化石。特徵描述 大型具蹼狀構造的螺旋形牧食跡,平面呈螺旋形、掃帚形;切面形態為彎曲的長條形,內部發.育有同方向的新月形覓食跡。保存單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
砂蠶跡遺蹟相(nereites ichnofacies):半深海到深海環境,靜水條件但含氧,有水下峽谷流、濁流,沉積作用緩慢,濁流之後的遠洋沉積中保存的遺蹟,分異度很高。以複雜的牧食跡覓食構造,反映高度組織的有效行為,蹼狀構造水平,Zoophycos螺旋形,有些為爬行牧食跡,及其蛇曲形糞卷。(Neonereites、Helminthoida、...
生物痕跡構造是判斷沉積環境的良好標誌:1、緩慢沉積時,生物有足夠的時間挖掘沉積物,岩層被強烈擾動,原始紋層被破壞,保存有完好的覓食跡和鑽孔;2、快速沉積時,動物群及其攪動的密度減少,岩層中紋層較好,具有逃逸構造及U形管穴;3、既沒有底棲生物化石又沒有痕跡化石時,才可以認為當時水底底層為缺氧環境。
覓食跡可以是垂直或平行層面的潛穴或通道,也可以是從“J”形或“U”形管開始圍繞潛穴剝食周圍沉積物。覓食動物可以無選擇的大量吞食沉積物,也可以選食較細的顆粒,它們常常把分選的或經過消化的排泄物殘餘堆在旁邊。因此覓食跡的主要特徵是在潛穴內部或其通道兩旁形成各種回填構造。例如化石中常見的Zoophycos、...
居住在洞穴內的生物大多具有特殊的濾食性覓食構造(如舌形貝用觸手,蠕蟲和腹足類利用黏膜網,雙殼類用水管,海膽用步足等),有些居住構造兼營覓食活動。覓食跡 由內生以沉積物為食的動物深入沉積物內部,為找尋食物而形成的覓食潛穴。這些動物經常圍繞居住地穿過沉積物形成各種生物擾動構造。許多蠕蟲類是有效的食...
遺蹟社群的形成包括三個因素:①身體結構:主要指固定潛穴,半永久性,可能分支,如覓食跡、居住跡和耕作跡和由游移動物形成的過渡性潛穴,如牧食跡、爬行跡和停息跡;②食物源:營養類型是遺蹟化石分析的基礎,可分為食沉積物、懸浮覓食、園藝覓食和化學共棲覓食;③空間利用:與梯序對應。遺蹟社群的提出,不僅使得...
具附枝尾蠕形跡(相似種)具附枝尾蠕形跡(相似種)是發現於四川省松潘縣馬拉墩的晚三疊世時期化石。特徵描述 曲叉型覓食跡。潛穴表面光滑無紋飾,緊密排列呈迂迴曲線。保存單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
Nereites遺蹟相是Seilacher(1 963、1964)最先建立的4個遺蹟組合的一種,為深水或深海型代表。它在深海濁流沉積層序中得到大量而完整的保存。該遺蹟組合以水平、複雜的覓食跡和圖案型耕作跡(Agrichnia)為特徵。簡介 Nereites遺蹟相是Seilacher(1 963、1964)最先建立的4個遺蹟組合的一種,為深水或深海型代表。它在...
據 Seilacher (1963, 1964, 1967). Ekdale et al. (1984). Frey and Pemberton ( 1984)等研究,淺海沉積環境中Cruziana遺蹟相是分布較為廣泛的一類遺蹟群落。它的豐度和分異度都比較高,幾乎包括了海底底棲生物遺蹟所有的生態類型,如爬行跡、停息跡、覓食跡、牧食跡以及少量的居住跡和逃逸跡等,一般以表面遺蹟...
據 Seilacher ( 1963, 1964, 1967)、Ekdale et al. ( 1984) 及 Frey and Pemberton(1984)等研究,Cruziana遺蹟相是海洋遺蹟中分布較為廣泛的遺蹟群落。它的豐度和分異度都比較高,幾乎包括了海底底棲生物遺蹟所有的生態類型,如爬行跡、停棲跡、覓食跡、牧食跡以及少量的居住跡和逃逸跡等,一般以表面遺蹟(爬...
組成該遺蹟相的遺蹟類型主要是複雜的覓食跡Zoophycos(動藻跡),它具有由平面到緩傾斜的蹼狀構造,呈精美的席狀、帶狀或倒伏的螺旋狀分布。在泥質沉積物中,它有時被Phycosiphon(藻管跡)取代,有的環境中還發育spirophyton(旋輪跡),與之共生的常見分子有Chondrites(叢藻跡)和Ptanotites(漫遊跡)等。造跡生物...
其中虎甲蟲、喜泥甲蟲的潛穴與其覓食跡,螻蛄及蟋蟀相當普遍,小龍蝦和雙殼類也是重要成員。在外濱灘面常有鳥類、哺乳類及爬行類的足跡、停棲跡。由於潛水面變化而影響到潛穴形態變化。簡介 湖泊相中的生物遺蹟群落與其造跡生物所處的湖區位置密切相關,根據湖盆大小、湖水波動、湖盆開放程度、湖水營養等將湖泊環境中...
Buatois and Mangano(1993)在研究阿根廷西北部石炭系湖泊濁流沉積時命名了Mermia遺蹟組合,於1995年正式提出Mermia遺蹟相。用來代表非海相(湖泊)水下沉積環境中的遺蹟組合。該遺蹟相以小型水平至近水平簡單彎曲的覓食跡及潛穴為主,有少至中等量的爬行跡,豐度和分異度中等到高。在古生代實例中,以拖跡為主,古生代...
④層面構造,風暴岩中常見特殊的渠槽和缽模,而濁積岩常見槽模和重荷模;⑤生物標誌,風暴岩中化石組合標誌著淺水陸架環境,而濁積岩中既有淺水生物化石,也有深水生物化石,表現為原地和異地生物混雜。此外遺蹟化石也有不同,風暴岩中以葉跡、針跡為主,濁積岩中以彎曲及網狀覓食跡為特徵。
④層面構造,風暴岩中常見特殊的渠槽和缽模,而濁積岩常見槽模和重荷模;⑤生物標誌,風暴岩中化石組合標誌著淺水陸架環境,而濁積岩中既有淺水生物化石,也有深水生物化石,表現為原地和異地生物混雜。此外遺蹟化石也有不同,風暴岩中以葉跡、針跡為主,濁積岩中以彎曲及網狀覓食跡為特徵。
在陸棚、中深海區,由於環境相對安定,食泥生物在層面上留下各種彎曲狀、網狀或螺旋狀的覓食跡和爬跡。缺乏遺蹟化石則是深靜水的證據(圖1)。利用古生物群和生態特點來推斷沉積相和古水盆地的性質,雖有效卻又並非萬能。首先,現代某些生物屬於海相或陸相,並非絕對,因為有些海魚往往回遊到河流中產卵。其次,某些...
古代陸棚岩性以泥岩、頁岩、粉砂岩為主,與粉-細粒砂岩不等厚互層,很少夾中粒以上的砂岩。在大套的泥岩中頻繁地夾有薄層粉砂岩、細粒砂岩和貝殼層或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組合以窄鹽度的底棲生物為主,如珊瑚、腕足、苔蘚蟲等,化石保存完整、分異度高。遺蹟化石豐富,以Cruiana遺蹟相組合的覓食跡為主。次深海和深海...
還見到遺蹟化石,為沿沉積物表層內水平分布的彎曲的覓食跡。上述特徵均為確定鮑馬層序E段的良好標誌。另外這套復理石中還有一些細砂岩,由於還缺乏沉積構造及粒度變化方面的資料,一時還難確定時B段還是C段,就其多數單層厚度較小而暫時均歸入C段。島中屯昌南棍園發育深水復理石建造,主要表現為:(1)沉積物中...
台地外緣存在深水陸架,再往外海出現陸架邊緣斜坡及廣海盆地。深水陸架水深幾十米到200米,鹽度正常,水循環良好,在正常浪基面之下可以受到間歇性風暴洋的影響,主要由燧石質及結核狀(瘤狀)成層的骨粒泥粒灰岩或粒泥灰岩組成,含大量完整多屬種的廣海生物化石,覓食跡及潛穴系統發育,夾有風暴沉積。
甲仙化石出土的共七大類110種,分屬蛤類、螺類、掘足類、魚類、珊瑚、籐壺、樹葉及覓食痕跡等。多數均屬螺、蛤等貝類化石,而如火焰珊瑚、籐壺、樹葉、覓食痕跡等本區出土甚少均只1~2件,彌足珍貴。生態價值 追求生物進化的過程,是人類一直探索的謎題。從岩石中尋求蛛絲馬跡,去了解生命的歷史與太古環境的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