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據 Seilacher ( 1963, 1964, 1967)、Ekdale et al. ( 1984) 及 Frey and Pemberton(1984)等研究,Cruziana遺蹟相是海洋遺蹟中分布較為廣泛的遺蹟群落。它的豐度和分異度都比較高,幾乎包括了海底底棲生物遺蹟所有的生態類型,如爬行跡、停棲跡、覓食跡、牧食跡以及少量的居住跡和逃逸跡等,一般以表面遺蹟(爬跡、拖跡和停棲跡)以及水平覓食潛穴為主。
特徵化石
特徵的
遺蹟化石有Cruziana(二葉石跡)等。它們的造逃生物由食沉積物、食懸浮物、食肉和食腐等底棲動物組成。此組合中,一般缺乏密集排列的垂直潛穴,可見少量分散的垂直柱狀潛穴、Ophiomorpha和Thatassionoides以及一些不規則的傾斜到水平的潛穴。
形成機制
Cruziana遺蹟組合的底層是未固結的沉積物,多為藻層、分選良好的粉砂和砂(可含有不連續的泥質層和介殼層),或者是泥質沉積物與乾淨的砂和粉砂互層(有時可轉變為混合的分選差的沉積物),生物擾動程度中等到強烈,底層沉積物中的食物和水中的懸浮食物均比較豐富。從整體上看,該組合屬於穩定的較低能(有時達到中等能量)環境,侵蝕作用不常發生,所以各種生物遺蹟保存潛力大。但在淺水區,可出現周期性的風暴波浪沖刷作用。其他環境參數如溫度、鹽度和沉積速率的突變性都是最小的。這樣的環境條件主要包括日常浪基面以下、風暴浪基面以上開闊的潮下淺水(淺海)及河口灣、海灣和潟湖等邊緣海環境。然而,在某些低能的障壁後或三角洲環境中,當缺失SkoMhos遺蹟相時,Cruziana遺蹟相則可延伸到潮間帶或潮坪環境。一般地講,邊緣海環境中往往伴生有波狀、透鏡狀和脈狀層理等物理沉積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