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姓(覃氏)

覃姓

覃氏一般指本詞條

覃姓,中華姓氏。源自於覃懷、譚姓。先秦時期,覃姓活動於河南地區,主力也由北方移入了南方。歷經秦、漢、晉、南北朝,覃姓已經繁衍到各地。宋朝時覃姓已是廣西的著名大姓,形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宋朝時期,覃姓大約有8千人,分布主要集中於廣西。明朝時期,覃姓大約有48000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以後。廣西仍為覃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覃姓總人口的65%。

根據2006年《中國姓氏三百大姓》,當代漢族覃姓的人口近130萬,為全國第一百二十九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覃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廣西,大約占全國覃姓人口的62%。其次分布於貴州、湖南、四川、廣東四省,大約又占全國覃姓總人口的29%。

覃姓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四百二十一位;覃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01%,排在並列第三百六十八位;覃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0033%。歷史上重要覃姓的人物有覃元先覃光佃覃應機覃子豪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覃
  • 外文名:Qin
  • 拼音:qín
  • 得姓方式:以地名為氏
  • 得姓始祖:無考
  • 主要郡望:齊郡 
  • 主要堂號:光裕堂、務滋堂 
  • 著名人物:覃元先、覃應機、覃振等
  • 人口排名:94(2007年數據) 
歷史發展,姓氏讀音,主要源流,遷徙分布,傳統文化,郡望堂號,宗祠楹聯,家譜文獻,字輩排序,人口統計,姓氏名人,研究考證,

歷史發展

姓氏讀音

覃字在讀為tan時,由“譚”字去掉偏旁而來的。
覃字讀為qin時,原讀xun,湘西土家族讀“shen”。
覃姓
覃姓字型
覃字讀為xun時,主要是指居住在長江以南原古代蠻族或巴蜀區的覃姓人。早在漢代時,澧中、平川、賜州等地的蠻族中都有覃姓,蜀郡也有覃姓。這一支派的覃姓人還出了一位名為覃元先的名人,官至東寧州刺史。

主要源流

  • 源自覃懷
“覃懷”是地名,今河南溫縣周圍為覃懷,夏稱覃地,秦漢稱河內郡,唐宋稱懷州,元以後稱懷慶府。 “覃懷”字意來自甲骨文中的解釋。覃像酒盈樽(古代的酒壺)。“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壺的蓋,西下的“曰”是酒壺的大肚,“十”字底部為尖狀,插入地中便於存放。此地有一部落叫覃懷氏,其後以部落名為姓,稱為覃懷氏,後簡為覃氏。
覃姓
覃姓碑文記載
夏有皇覃氏部落,其後亦簡改為覃氏。
源自春秋時氏為避難所簡改為覃氏(tán,音譚)。春秋時公元前684年,即魯莊公十年,齊桓公滅譚子國,譚子奔莒,子孫以國為氏。後又去言改姓覃,嶺南多此姓。
覃姓的外來血緣是組成漢族覃姓的重要成分,特別是湖南和兩廣地區的覃姓,基本上是出於東漢巴郡五姓蠻的覃姓。覃、潭、譚、鐔、瞫五字音近相通,後來演化出五個姓,實為一姓。澧中蠻、平州蠻、賜州蠻中均有覃姓,後來成為廣西、貴州,湖南等地覃姓。

遷徙分布

覃氏經歷了幾千年來的頻繁遷徙,總的流向和趨勢可概括為:北南東西,即自北向南,先東後西。根據史籍和各地覃氏族譜記載及口碑,除了上述在黃河流域的幾次遷徙之外,還有八次較大的遷徙。從覃懷地到會稽郡覃懷地,是大禹治水的“指揮部”,也是治黃最早取得成效的地方。夏禹治水,從冀州出發巡視,冀州治理工作從壺口開始,然後再治理梁山和岐山。覃懷的治理由於當地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取得成效。伯益帶領覃懷人隨禹到濬縣安營紮寨,治理黃河,後又跟隨禹到各地治水。距大任山10公里的屯子鄉席營村,還聚居著800多人的覃氏後裔。大任山明代古碑上,還刻著覃氏先祖“席營村覃滾”的名字。接著大禹帶領大家繼續治理黃河下游的水患,施工最多的地方是兗州(今山東省境內),再到徐州(今江蘇省境內),到安徽塗山,經過疏導,引黃河流入渤海。大禹最後到達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並在會稽去世。大禹和他的助手包括覃懷人在內的民眾輾轉從北到南,到達會稽。為了紀念祖先伯益覃懷人把會稽作為覃氏的堂號。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上南、下南、水源、洛陽、溫平等鄉,河池市的沖蒙屯等覃氏支系都以“會稽郡”作為覃氏堂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