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沿革
明
洪武年間趙姓人氏始遷此地命村名為“太平莊”(現要莊村南原石佛寺廟北)居住。
明朝
永樂年間(1403—1424),劉虎、劉豹兄弟二人由山東萊州孤柳村遷來
邑城(武城老縣城,現建國運河大橋下遺址)西南要莊定居。
1913年,屬民國山東濟西道武城縣所轄。
1937年屬民國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武城縣所轄。
1946年3月,屬冀南解放區行政公署第二專區武城縣所轄。
1949年8月11日,屬河北省人民政府
衡水專區武城縣所轄。
1954年屬山東省
聊城專區武城縣並建要莊鄉,在此期間要莊村曾更名為“向陽村”。
1958年屬山東聊城地區
夏津縣所轄,並撤要莊鄉改為祖楊公社要莊管理區,村名仍為“要莊”。
1961年屬
德州專區武城縣祖楊公社要莊管理區所轄。
1964年,
國務院區劃調整以運河為界,將
運河以東劃為山東省武城縣轄區,運河以西地域含要莊村域劃歸河北
故城縣區域。
1966年成立故城縣要莊公社村名為“要莊大隊”。
1984年建故城縣要莊鄉,村名為“要莊”。
地理位置
人文概況
2014年
要莊村人口約1256人,均為
漢族,耕地總面積1829畝,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以白質土壤居多,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蔬菜、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等。尤其以大棚韭菜為主的農業經濟格局突出,是遠近聞名的韭菜生產基地,銷往全國多個城市。村內設有要莊國小、要莊幼稚園、深井自來水廠、農村信用社、要莊衛生院、沿街店鋪數十家包含農資、百貨、副食、五金、家電、服裝、土產日雜等。要莊村東商貿丁字街每逢農曆一、六為集日。每逢集日生活日用農副品交易異常繁華。
歷史概況
相傳,明
洪武年間趙姓由山西洪洞首遷現要莊村南石佛寺定居,因當時居住地地勢低洼,遇洪即澇,所建房屋屢建屢毀,趙氏先民希望村莊民居太平安樂、風調雨順,取村名為“太平莊”。並逐年逐步向北築土壘台遷移,逐步搬到現址。後因一次大的洪災,洪水將村莊嚴重沖毀,大部分趙氏先民便遷往距此向西8里之遙的一處高地建村曰“趙家莊”(今清河縣
連莊鎮趙莊村)。部分留守的先民看到沖毀破敗的村莊問當時的長輩: 還要不要這個村莊?長輩說:“要”!之後重建家園改村名為要莊,(解放初,在一短暫時期曾改名為“向陽村”)。另據該村《劉氏族譜》記載,明朝
永樂年間(1403—1424),劉虎、劉豹兄弟二人由山東萊州孤柳村遷來邑城(指武城老縣城)西南要莊。此為劉氏定居要莊之始。現要莊村由前、后街、村北小后庄、村西小新宅、村東集市丁字街之分,現村中有劉、楊、趙、張、莊、王、呂、孫、魏、董、杜等姓氏,劉姓一族最為繁盛約占全村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歷史典故
流傳在要莊村一帶的“
八月十五殺韃子”典故:元末,各地農民不斷起義反抗蒙古元軍的暴政,元政府於是派蒙古韃子兵進駐各家各戶,住進戶里的韃子兵當時稱作“
家韃子”他們隨意在各家沒收兵器甚至菜刀,經常姦淫妻女無惡不作,各家還必須好吃好喝像供老祖宗一樣對待,稍不順心,不是打就是罵,甚至處死你都無處伸冤,還要出高價錢向他買門檻子出入費。據說,正在大家被逼的無可奈何的時候,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想到一個計策,在農曆八月十四、八月十五兩天,派人到各地賣麥面做的圓餅子,買不起的人家,便贈送。每個月餅內都夾著一個綿紙條,上寫:“請今夜子時殺死你家的韃子兵。”韃子不懂漢文,便問:“這是什麼東西?”人們就告訴他們:“這是月餅,紙條是寫有吉祥話的餅芯子。”於是他們信以為真便解除了戒心。於是各家各戶都在深夜子時把灌醉的韃子兵全殺了。
遷徙歷史
據《
元史》(《
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九)記載,元朝末年天災頻繁,數十年間即發生洪災19次,蝗災18次,農民起義戰事不斷,加之明成祖朱棣“
靖難之役”(一曰
燕王掃北,一曰燕王掃碑)拉鋸血戰三年,將士戰死無數,要莊村周邊方圓幾百里百姓遭征戰、搶掠、飢餓更死傷無數,加之燕軍又對曾助朝廷軍隊的百姓大屠殺, 以致出現魯、冀、豫、皖北、蘇北等地十室九空,土地荒蕪,千里無雞鳴的慘景。據《
洪洞縣誌》載:山西洪洞縣一帶因多年無戰事、天災,人口眾多稠密,於是自明洪武至永樂年間奉旨先後18次,在洪洞縣城北廣濟寺旁一老鴰構巢若干的漢槐下聚集後向外遷民,相傳,現要莊村各姓氏村民始祖也是在洪武、永樂年間或直接,或因首遷地生活困苦逐漸流浪至此定居。並代代相傳民謠“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
據說遷民伊始,洪洞百姓聽到要遷往荒蕪之地時,驚恐萬狀,皆逃避。官府為完成移民任務,採取誘騙發布告示:不願遷者到廣濟寺旁大槐樹下集合,願遷徙者可在家等待。於是百姓約十萬眾趕到大槐樹下,官兵突然將其包圍並宣聖旨:“凡來大槐樹者,一律遷徙。”在場百姓驚呆了官兵將這些百姓連串捆綁,強制上路。每逢遷民大小便時,需要押解官解開雙手方便,於是後人包括要莊村歷代村民亦習慣稱上廁所為“
解手”一說。並在每人的小腳趾上刻刀痕為記。以致後來傳說移民後裔的腳小指上遺傳有兩個小指甲,顯然這種說法缺乏科學依據。
村莊風景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時,要莊村還是碧水藍天,游魚池塘,蝦戲蓮藕,有水有林,有魚有鳥,林茂農豐風光秀麗一度被譽平原小江南。自九十年代起幾平方公里內建起幾個磚廠終日濃煙排污,並取土堵河,繼而地下水過度採伐,村外大量林木被伐光,自然環境屢遭嚴重破壞,環境惡劣每況愈下。
村南留有劉氏先祖墓地一處,占地約6畝,幾百年來各種灌木縱橫交錯在墳頭中間。
村西有趙氏先祖墓地遺址一處,每年都有各地趙氏後裔前來祭奠。
村東、村北建有幾百畝蔬菜大棚基地,每年都有外地人員前來觀光考察。
輩份排序
故城要莊村劉氏族譜輩份自寶字輩後排序:傳、家、榮、其(奇)、世(士),宗、文、洪、勝、祥,啟、瑞、耀、華、英,詩、書、祖、德、常。共二十輩。2015年村中現有劉寶(X)約10人,劉傳(X)約20多人,劉家(X)約40多人,劉(X)榮約80多人,劉奇(X)100多人,劉世(X)40多人,劉宗(X)2人,共七個輩份同住一村。輩分族規:每一輩由第一個出生的人,掌握輩份一字用在名字中間還是最後,後出生者務必跟從。
村著名人
劉兆春,男,故城要莊村人,在清末民初擔任本地方圓百里十一個鄉的鄉長,當時人恭稱七爺,為人正直厚道,積善濟貧為和諧鄉里促進和平解放做出極大貢獻,其美譽在當時聞名各地,至今後人仍津津傳頌。
劉兆游,男,故城要莊村人,在清末民初為本地著名古建專家,以設計修建廟宇殿堂而在當地聞名。參與承建的建築包括:武城子游廟數座、武城文廟數座、石佛寺等史載著名古建築。
劉家祿,男,故城要莊村人,1960年8月出生,1979年10月入伍,歷任戰士、排長,機關幹事、股長、副處長、處長、支隊政治委員,武(和諧)警北京指揮學院政治部主任,現任武(和諧)警北京指揮學院政治委員,第一次、第二次武(和諧)警部隊黨代會代表。
劉家科,男,故城要莊村人,一九八二年畢業於河北師範學院中文系。社會經歷為三個十年:十年農民,十年研究室主任,十年組織部常務副部長。自幼喜歡文學和書法。散文曾獲河北省文藝振興獎,
冰心散文獎,報告文學獲全國五個一工程一本好書獎等;作品《
鄉村記憶》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2004—2006年)全國優秀散文雜文獎,中國當代書法家、文學家。
村民外遷史
自清末民初乃至解放初期,因戰事、天災、饑荒等迫於生活困苦,導致要莊村多人次在不同時期流浪外遷。其中遷往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的人最多,民間俗稱“闖關東”“下東北”外遷人員大部分紮根遷地定居。據不完全統計,至公元2000年在東三省及內蒙古定居並繁衍後代的要莊人氏人口已達千餘眾,其中大部分外遷要莊人氏,分布在內蒙古海拉爾市和牙克石市及周邊一些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