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武城縣

東武城縣

東武城縣是西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建置的古縣,屬冀州清河郡,因左馮翊有武城縣,為避同名,故加“東”字進行區別,東武城縣治所在衛運河以西,今河北省故城縣西半屯鎮瓦子莊、鹽廠村一帶,西晉太康年間去掉“東”字,改稱“武城縣”,沿用至建國以後,1964年武城縣被拆分,絕大部分土地都劃入了今河北省故城縣鄭口鎮以南),今山東武城縣續用武城縣之名,但轄境大部分地區實為1956年被拆分的山東恩縣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武城縣
  • 別名:武城縣
  • 所屬地區:冀州清河郡
  • 政府駐地:今河北省故城縣西半屯鎮
歷史沿革,人物,

歷史沿革

夏、商、西周三代屬於古兗州
春秋為晉東鄙地。
戰國時期屬趙地,因地處趙國東境邊塞,為防禦強齊入侵,屯兵修築城防,為趙國東武城,城址在今河北省故城縣西半屯鎮饒陽店鎮附近,為平原君趙勝的封地
秦屬巨鹿郡
西漢時期,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始設東武城縣,屬冀州清河郡,治所在今河北省故城縣西半屯鎮瓦子莊、鹽廠村一帶
東漢時,設冀州清河國東武城縣。
三國屬魏國,設冀州清河郡東武城縣。
西晉太康年間(280-289),東武城縣去“東”字,改稱“武城縣”,屬冀州清河國。
北魏泰常五年(420年),設相州清河郡武城縣。
北齊天保七年 (556) ,武城縣移治於漢信城縣治(今河北清河縣西北)。
隋開皇六年(586年),北齊武城縣更名為清河縣,並於武城縣舊治(今河北故城縣西半屯鎮瓦子莊、鹽廠村一帶)復置清河郡(貝州)武城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設貝州(清河郡)武城縣,調露元年(679年)縣治南移十里,在衛運河以西、隋唐大運河永濟渠)以北,今河北省故城縣軍屯鎮關廟村、王行杖村至建國鎮祖楊莊一帶。
唐朝貝州武城縣,今故城縣軍屯鎮、建國鎮一帶唐朝貝州武城縣,今故城縣軍屯鎮、建國鎮一帶
宋建隆元年(960年),設貝州(清河郡)武城縣,慶曆八年(1048年)貝州更名為恩州,即為恩州(清河郡)武城縣,大觀年間(1107年—1110年)武城縣治為河水(黃河)所淹沒,遂遷至運河東岸(在今山東省武城縣老城鎮、河北故城縣建國鎮一帶)。
金朝,設大名府路恩州武城縣。
元初,武城縣屬東平路,至元七年(1270年)改隸高唐州
明朝,屬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高唐州武城縣。
清朝,屬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高唐州武城縣。雍正八年(1730年)改高唐州為直隸州,武城縣此後屬山東東昌府臨清州
中華民國二年,屬山東省濟西道武城縣。
民國三年,屬山東東臨道武城縣,民國十四年,東臨道改德臨道。
民國二十六年,山東省國民政府下設12行政區,屬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武城縣。
1946年3月,冀南行署重新建立,屬冀南區行政公署第二專區武城縣。
1949年8月1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建立,屬河北省衡水專區武城縣。
1952年衡水專區撤,屬山東省德州專區武城縣。
1956年德州專區撤,屬山東省聊城專區武城縣。
1964年11月,遵照國務院行政區劃調整規定,以運河為界,將山東省武城縣運河西部地域(西半屯鎮、軍屯鎮、饒陽店鎮、武官寨鎮、建國鎮)劃歸河北省故城縣,同時將原屬故城縣運河東部地劃歸山東省武城縣,至此,河北故城縣、山東武城縣行政區域基本固定。

人物

宋代大文豪蘇軾云:“燕趙多奇士”,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也言:“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東武城縣也稱“武城縣”(從西漢始置一直到北宋大觀年間,除北齊天保七年至隋開皇六年這31年中武城縣治在今河北清河西北外,其餘長達1282年的時間裡,武城縣治均設在今河北故城縣南部),武城作為古趙國城邑,歷史悠久,自漢魏以降,英賢鐘出,相望熀耀,燦若星河,歷史上名震天下的清河崔氏清河張氏家族都出自此地,史書多以“清河東武城人”(或清河武城、貝州武城人)稱之,經南北朝隋唐以迄趙宋歷歷可紀也
西漢至唐代部分武城縣(今故城縣)名人:
漢魏:趙苞崔琰崔林
南北朝:崔悅崔宏崔浩崔逞崔休崔悛(崔休長子)、崔贍崔仲文(崔悛之弟)、崔亮崔光韶崔慰祖崔靈恩崔懷慎張讜張烈張彝張幸張譏張正見張晏之張丘建
隋朝:崔儦崔彥穆崔彥珍張虔威、張虔雄
唐朝:崔善為孫伏伽(中國第一位文狀元)、崔神慶崔琳(世號“三戟崔家”)、張文瓘(時謂“萬石張家”)、張文琮張錫(文琮子)、崔圓崔隱甫崔群崔郾崔鄲(崔郾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