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介紹
坐落在
南山區優美的西麗湖畔的
西麗國小,創建於1933年,是深圳市為數不多,甚至是全國具有悠久辦學歷史的學校。多年的辦學歷程,使西麗國小走過了一條艱難曲折的道路,也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良的辦學傳統,1986年,西麗國小被確定為深圳市重點學校,之後又分別通過了“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和“教育現代化示範學校”等專項評估。共有43個教學班,學生2042人,教職工136人。是南山區規模較大的一所公辦國小。
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西麗國小步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學校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的優良辦學傳統,通過狠抓教學質效和課堂文化建設,狠抓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狠抓學校特色建設和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使學校呈現出健康、和諧、向上的良好發展態勢,教育教學質量名列前茅,學生品格教育成效顯著,學校特色發展更是亮點紛呈、捷報頻傳。
辦學理念
國小教育是啟蒙教育,基礎性是它的本質特徵。為此,我們應該面向每一個學生,以愛為本,因材施教,努力喚醒、激勵並滿足學生內心美的天性和求知的欲望,從而樹立學生的自信,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不斷體驗成功的歡樂。
國小教育改革的著眼點,應該在牢固打好基礎(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
興趣,全面發展學生的智力、能力和個性,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和諧、全面的發展。
發展綜述
碧波蕩漾的西麗湖滋養了一方淨土,連綿起伏的塘朗山脈環抱著民風淳樸的村落,具有80年辦學歷史的西麗國小就坐落在這些村落之間。從農村的私塾學堂開始,學校的發展經歷了民國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農村土地改革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學校的每一個階段都是中國社會變革的縮影。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經濟的發展呈現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態勢。
經濟的發展為教育注入了“強心劑”,作為特區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在1980年之後,這所從來只是接受新圍大隊子弟為學生的農村國小首次有了外籍生源。在很短的時間內,學校發展迎來了脫胎換骨的歷史機遇。從農村學校起步,到區一級學校、市一級學校,再到省一級學校,從農村學校到具有國際視野的現代化學校,西麗國小的發展與時代同步,速度驚人,成績喜人。
辦學歷史
早在商周時代,九祥嶺片區就是古人活動比較密集的區域。據深圳市文物局考證:九祥嶺海拔約60米,位於南頭至西麗湖的公路東西兩側。1990年考古時發現青銅遺址,出土印紋陶片、陶器一大批,遺物豐富,可與大梅沙、疊石山青銅時代遺址相媲美,對研究深圳地區乃至廣東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有著重要意義。“九祥嶺青銅時代山崗遺址”已被列為南山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歲月悠悠,滄海桑田。上世紀初,
王氏、謝氏、廖氏、
陳氏等幾戶人家從
寶安縣龍華、石岩等地移居至此,八九十年前這裡還沒有地名,到處是荒山野嶺,荊棘叢生。這六七戶人家便在這一帶開荒種果,養魚種稻。秉承著吃苦耐勞的本性,生活漸漸有了起色,人丁也逐漸興旺起來。雖然長輩們學識不高,識字不多,但念念不忘“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古訓,於是商量著辦個私塾,請來先生教小孩子讀書識字。這就是現今西麗國小的前身了。
經劉英傑倡議,族長劉廣和發動全族捐金支持祖祠重修並順利完成,今新圍村劉氏宗祠的規模,即是鹹豐四年重建的形制。因此,宗祠擇地,定方向,昭茲來許,創新圍劉氏600年基業。按劉英傑乃新圍十六世祖的代數推算,劉原廣定居新圍時間不應在宋代,應在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
1933年,在劉氏祠堂,上沙河學堂迎來了首批學生,這也是西麗國小的首批校友,他們是彭玉新、劉瓊發、彭偉安、謝運如、謝運安、廖帶福等。
1937年,考慮到地理環境因素——九祥嶺地勢較高,不易被水淹。學堂搬遷到七和堂,就是九祥嶺。最初該村居民主要由王福、王官勝、廖官友、謝祥、謝成、陳氏等七家組成,故名“七和堂”。這裡也一度稱作“較場嶺”。因九祥嶺山脈眾多,為圖吉祥,於是逐漸音變為“九祥嶺”。也有一種說法:該村村民謝祥曾做上沙河學堂校董,他提議將“場”改為“祥”,以彰顯辦學業績,因此村名變為“九祥嶺”,學校也改名為七和堂國小。
1938年,寶安淪陷後,學校被日軍占領,於是老師們帶領眾多學生到塘朗山山坑裡堅持上學,這樣過了兩三年。後來,學堂又搬遷到當時的九祥嶺碉樓,易名為國民中正學校。
1949年寶安縣解放後,學校搬遷到新圍村,並更名為上沙河國小。當時學校有三四名老師,有了二三十名學生,都是官龍、九祥嶺、新圍和留仙洞四個村裡的孩子,只有語文、數學兩門課。上沙河國小是當時該片區唯一的一所完整國小,從國小一年級到六年級都有,而附近珠光、塘朗、平山等村的國小,只有兩三個年級,等到了高年級之後,那兒的學生就轉到新圍國小讀書。國小畢業直接升到南頭中學讀國中。當時的老師前後有劉榮才、陳茂新 、黃占祥、林彩雲、葉作舟、劉松齡。
上沙河國小的意義在哪裡呢?據考證,它和古老的私塾不一樣了,雖然是複式教育,但是學校里首次有了年級梯次,孩子們知道了一到六年級的概念。
教育歷程
從1933年到1986年之前,學校的校名幾經變更,校址也從劉氏祠堂、碉樓、南天路邊幾次搬遷,雖然是名義上的上沙河鄉或西麗片區的中心國小,但是學校的發展速度很緩慢,這個階段可以概括為農村學校的漫長摸索階段。
從建校之後到1949年之前,學校不僅是一個啟蒙孩童的學堂,也是一個宣傳革命真理的根據地。學堂的老師追求進步,在艱苦的環境中與日本侵略者作戰,與敵人鬥智鬥勇,湧現過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其中之一是卓就,阮屋村(現為大沖社區)人,1940年前後擔任沙河游擊大隊隊長,卓就的岳父王福是九祥嶺的村民,其家庭經濟條件較好,曾贊助過學堂,當時是學堂的董事。卓就經常在學堂里與隊員們開會,商量打日本鬼子的事情。卓就一面負責學校的工作,一面以學校為根據地指揮著游擊隊與日本鬼子鬥爭。他槍法出眾,膽大心細,帶領游擊隊員消滅了不少日本鬼子,在當地非常有名。
此外,還有智救藍傑縣長的學董王福。王福,九祥嶺人。因其家底較殷實,贊助過學堂,所以曾任學校董事。藍傑,廣東博羅人。年輕時參加東江縱隊游擊隊。王福任學校董事時期,有一天,藍傑和一名游擊隊員來九祥嶺開會,不料被日本巡邏兵發現。雙方交火,槍聲大作。那名游擊隊員不幸被捕。藍傑邊打邊跑,正巧躲進了王福家的院子裡。說來也巧,馬上要過中秋,王福的妻子正在家做供奉的糕點。看到藍傑躲進來後,她趕緊讓他躲進木桶,順勢用竹簸箕蓋住桶口。日本兵闖進來後,東翻西找,王福和妻子藉機端上熱騰騰的糕點給日本兵吃,將他們打發走。藍傑得救了,他十分感激王福一家的義舉,於是拜王福的妻子為義母。解放後,藍傑曾任寶安縣副縣長。他經常來看望王福一家,也十分關心學校的發展。
1966年,按照全國的統一部署,新圍國小也辦起了國小附設國中班,國中班持續了四五年之後取消。國中讀兩年,新圍國小的學生國小畢業之後不用去南頭中學讀書,就可以直接入讀國中班。
游應連是在新圍國小工作時間最長的校長,從1957年到1983年,這個年代間中國的歷史也是曲折的,這26年間,游應連在新圍國小三進三出。在此期間,學校的校址多次搬遷,從新圍村劉氏祠堂,到新圍村荔枝園邊,再到九祥嶺碉樓,再到如今的西麗國小校址。
在1958年的“大躍進”期間,新圍國小也熱鬧了一番,當時周圍幾個村莊如白芒村、麻磡村、大磡村、牛成村、留仙洞村、王京坑村和王里村的學校集中辦學,孩子們都要到新圍國小來讀書,原本只有120名孩子的學校一下子有了400多名學生。周圍的村莊孩子們全部來到了新圍,這種教育模式在大躍進期間叫集中辦學。周圍學校的老師也全部調過來,教師從7人增加到10多名老師。當時教室不夠,把豬圈、廁所等但凡能夠遮風擋雨的地方打掃清理,通通改成了校舍。因為有幾個村比較偏遠,有些孩子是要住在學校的,學生還要放學之後自己生火做飯,最多的時候,孩子們四、五十個爐子一起生火,炊煙裊繞,這是當年的一道風景。
1968年11月“侯王建議”之後,新圍國小的老師們被遣回原籍,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學校也由政府主導變成了由新圍大隊領導,許多有豐富教齡的老師被遣散回家了。急缺老師,這成為新圍大隊隊長王炳新非常頭痛的事情,可學校要支撐下去,只有聘請民辦教師,在這樣的背景下,王建良、袁光強、謝漢強等年輕人就充實到教師隊伍中了。
1986年,深圳市要扶持一批特區重點國小,做遠期規劃,當時深圳市教育局還下發了檔案,西麗國小名列其中。這樣,用了30多年的“新圍國小”校名的學校正式更名為“西麗國小”。
各期領導
1957~1982
1、領導班子成員
游應連、沈海強、羅冠雲、游應連先後擔任校長,葉茂林、張廣才先後擔任教導處主任。其時校名為新圍國小。
2、學校規模、發展情況
教職工10人左右,教學班為6個,每個年級一個班,是當時西麗片區唯一的一間完全國小,學生100多至200人,其間曾經辦過帶帽國中班,學生人數最多時為1958年,達400多人,僅住校生就有50多人,白芒、大磡、麻磡等村的五六年級學生全部到本校就讀。
原來的校舍全部為茅棚、農舍,在九祥嶺村內,很狹小、陰暗;1980年深圳建市後,另擇校址,於1983年蓋起了一棟擁有10個課室的新教學樓,當時的北大副校長、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彭佩雲蒞校參加學校新教學樓落成典禮。
1982~1988
1、領導班子成員
1983年11月,袁光強任新圍國小主持工作的副校長;1984年上半年,王建良任教導處副主任;1984年下半年,覃瑞倫到校任教導主任。1986年2月,新圍國小被確定為市屬十三間重點國小之一,同時更名為西麗國小,袁光強任校長,覃瑞倫、張月琴任教導處正、副主任。
2、學校規模、發展情況
其時的新圍國小,雖屬西麗片區的中心國小,但還屬於典型的農村學校。1983年前後,校園內共有10間房子,除一棟新教學樓外,其餘9間均為磚瓦房。教職工10多人,學生200多人。
1986年後,學校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兩棟新教學樓拔地而起,泥沙地運動場也隨之興建。教學班增至10多個,教職工30多人,學生人數達600多人。學校現有的校園紅線,也基本上在那個時候圈定。1984年,時任共青團深圳市委書記的廖軍文蒞校視察,1987年,當時的市委常委、副市長、市教委主任林祖基蒞校視察。
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在每年的區國小統考中名列前茅,其中一年還超過了南頭國小。1986年,參加深圳市小學生團體操競賽,榮獲第二名。
1988~1992
1、領導班子成員
校長蔡國賓、副校長覃瑞倫,張瑞馨、余文森、鄧光裕先後擔任教導處正、副主任,邱燕懷、黃景光先後擔任總輔導員。
2、學校規模、發展情況
開始時教學樓兩棟,課室14間,教學班10多個,教職工30多人,教工宿舍兩棟;後來教學樓之間的缺口補建,課室、功能室達30個,教學班近20個,教職工增到60多人,學生人數達800人左右。
在這幾年間,學校的教育教學、教育管理等各方面均上了一個台階。全區實行的年級統考,均能保持在區內前三名;德育特色逐漸形成,少先隊工作成績突出,黨支部、少先隊、工會多次被區有關部門授予“先進單位(組織)”稱號;體育工作成績突出,1990年參加南山區首屆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榮獲國小組團體冠軍,參加深圳市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獲團體第三名。此外,參加全國小學生作文競賽,多人次獲二三等獎。
在這幾年裡,學校的發展得到了上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市委常委、副市長林祖基曾多次蒞校視察。
1992~2006
1、領導班子成員
曾伏虎、鄧晉標先後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丁玉蓮、張新、鄧光裕、紀紅先後擔任副校長,張月琴、紀紅、王建良先後擔任副書記;
教導處先後由余文森、鄧光裕、廖漢權、徐學政、李進新、劉的堂等同志擔任正副主任;總務處一直由田裕林任主任;
少先隊先後由黃景光、紀紅、金詠紅擔任總輔導員;學校從2001年起設定教科室,直至2004年9月與教導處合併,此間由李進新擔任教科室主任;同時,學校從2001年起設定辦公室,一直由廖漢權擔任辦公室主任;
2、學校規模、發展情況
學校1992年時有22個教學班,學生700餘人。此後隨著西麗地區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辦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學校進入高速發展期,每年均要增加一到兩個教學班,直到2003年,囿於課室的限制,學校的發展規模逐步穩定在40個班,學生1900人左右。
1992年時,學校教職工約六十人,大部分為中師或高中學歷;到2004年,學校在崗教職工118人,本科學歷達70%,中師學歷者僅3%,其中國家級、省級優秀教師有6人,中學高級教師3人。
3、辦學條件和設施建設
由於地處偏遠,經濟落後,雖幾經擴建和改造,西麗國小一直只有一棟兩層半的舊磚混結構的教學樓和一個煤渣跑道鋪設的運動場,當時別說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連自來水也沒有,全靠抽水機汲取河溝水或地下水,一到久旱不雨的季節,全校最大的危機就是“抗旱”!
1997年,學校鋪設水管,把市政自來水引入校園,徹底告別“水荒”時代;
同年,學校在深圳市首批榮獲“辦學效益獎”;次年學校被列為深圳市首批重點建設學校,市、區兩級政府投資1000萬,從根本上改變了學校的辦學條件:興建一棟教學樓,建築面積5400平方米,內設課室、辦公室和綜合電教室、多功能廳、圖書館、電腦室等功能室十餘間;同時對原教學樓的水路、電路和外牆進行了改造、包裝,現代化的特區學校初具規模;
2000年,教育局投入140萬,學校建設了千兆主幹、百兆到桌面的校園網,信息點達650個;
2001年,教育局投入70萬,學校建設了200米環形跑道的塑膠運動場;
2003年,學校自籌資金70多萬,為每個教師配置筆記本電腦;
與此同時,學校還為全校每個班級配備了53寸帶白板功能的光顯大背投彩電,用手提電腦組建了4個“網路條件下跨越式發展研究”實驗班,同時構建了完善的教學資源平台和教學管理平台,吹響了向教育信息化進軍的號角。
2004年,學校五棟八十年代的教師宿舍樓被拆除,代之而起的將是集學校餐廳、教師公寓和功能室為一體的綜合生活樓,學校的現代化建設又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從1992年起由曾伏虎主持學校工作以來,依靠教育局的領導和支持,充分發揮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學校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獲得跨越式的發展。
1995年,學校通過區一級評估;1998年,學校通過市一級評估;2001年,學校通過省一級評估;2004年,學校被評為“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和“廣東省綠色學校”;與此同時,學校在1997年和2003年先後兩次獲得深圳市辦學效益獎,在1995年和1999年,先後被評為深圳市首批“文明學校”和深圳市第五批“文明單位”。
2007~2014
1、領導班子成員
校長楊少林、副校長鄧光裕、李進新。
2、學校規模、發展情況
學校有教學班38個,教職工116人,學生人數達1800多人。
在楊少林校長的領導下,學校的教育教學、教育管理等各方面又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楊校長帶領學校行政班子和全體老師認真思考近六十年來的辦學歷史,在反覆研究校情的基礎上,構建了學校辦學思想體系——辦學傳統、校訓、校風、教風、學風、宗旨、特色與奮鬥目標。
夯實學生髮展的基礎,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是學校多年辦學形成的傳統;“腳踏實地、志存高遠”是校訓;“誠實、守紀、創新、奉獻”是校風;“嚴、實、活、細”是教風;“勤學、多思、好問、進取”是學風。學校的奮鬥目標是:通過狠抓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狠抓教學質效、狠抓特色建設,全面爭上游,單項爭第一,努力把西麗國小辦成現代化的特區優質品牌學校。
2008年年初,西麗國小就開始實施“一級一能”的校本課程,“一級一能”是西麗國小個性化教育的一種歸納,也是首創,就是讓每個學生在一個學年裡學一門國家課程要求之外的技能。“一級一能”不僅在學校制度上明確規定,還在課時上予以保障,在績效上進行考評。學校一二年級開設了桌球、圍棋和書法課,三四年級開設跆拳道和桌式足球課程,通過課堂和課外的結合,讓學生在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上有所提高。
總結西麗國小80年的辦學歷程,用十六個字概括:艱苦奮鬥、腳踏實地、全面發展、示範一方。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蓬勃興旺的西麗國小,多年來教育教學成果豐碩喜人。80年的發展,學校實現了從農村教育到城市教育、由城市教育到現代化教育的歷史性跨越。國家督學、廣東省總督學劉育民曾經評價西麗國小說,“作為一個從農村國小發展起來的鄉鎮學校,能夠有如此高的教育教學水平,實屬難得!”
2014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