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西霞口刺參鮮活刺參成參體長一般在20~40厘米,體型肥滿,收縮有力,呈紡錘狀,富有彈性。體色黃褐相間,背面稍隆起,上有4排不規則挺直圓錐形肉刺,短而粗壯,腹足吸附有力,皮肉厚而勁道,味道鮮美。
西霞口刺參營養豐富,以鮮參分析,可食用部分含有
蛋白質3.9~4.8克/100克,
脂肪0.1~0.2克/100克,鋅0.4~0.5毫克/100克,鐵6.2~7.5毫克/100克。
產地環境
海域環境
西霞口位於
山東半島最東端,三面臨黃海,擁有長達30餘公里的海岸線。西霞口刺參生長海域位於榮成北部
成山頭周邊海域,成山頭集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海灣生態系統、海島生態系統於一區,具有豐富的海洋生態系統多樣性。這裡水流湍急,交換量大,並且從
渤海向東流入黃海的黃河冷水團與黃海北部南下的鴨綠江冷水團匯聚在這裡,形成了一個冷水團區,在高溫季節其表層水溫保持在20℃。同時,由於地處獨特的地理區位,又受到不同性質水團的影響,海洋生物物種多樣性豐富,年平均水溫12℃,海底礁石密布,藻類品種繁多,浮游生物豐富,是適合高品質刺參生長繁育的天然海域。
氣候特徵
西霞口所處區域為曖溫帶季風區海洋性氣候,具有冬暖夏涼,氣候溫和、雨量適中、空氣濕潤、光照充足、異常天氣少見等特點。全年平均氣溫11.3℃,月平均氣溫最低是1月,平均氣溫-2.7℃;最高為8月,平均氣溫24.3℃。歷年平均降水量785.4毫米,年日照總時數平均為2578.5小時,日照率為60%,光照充足。
底質條件
西霞口刺參生長的海域由砂礫和岩礁相間連線而成,並且採用海底投礁的方式增加了刺參的棲息場所,營造出有利於刺參生長的自然環境。砂礫和岩礁上生長著茂密的大葉藻、鼠尾藻、馬尾藻、石蓴藻及大量的底棲硅藻,是刺參生長繁育的良好場所,其豐富的新鮮藻類餌料,造就了西霞口刺參優良的品質。西霞口刺參分布區域沉積物符合《
海洋沉積物質量》(GB 18668-2002)第一類沉積物質量標準。
水質情況
西霞口刺參生長的成山高角海域水流湍急,海水交換量大,且周邊無工業污染源,水質佳。水質符合《
海水水質標準》(GB 3097-1997)第二類海水水質標準、《
漁業水質標準》(GB 11607-1989)、《無公害食品 海水養殖用水水質》(NY5052-2001),為西霞口刺參的生長繁育提供了獨特的水質條件。
經榮成市海洋環境檢測中心按《漁業水質標準》(GB 11607-1989)檢測,海水各項指標均符合併超出標準數值,其中:pH值8、溶解氧(毫克/升)14.42、鉛(毫克/升)0.002、汞(毫克/升)0.00009、砷(毫克/升)0.001、鋅(毫克/升)0.008。海域無大型入海河流,個別季節性小河即使在雨季,對近海的海水鹽度影響很小,近海鹽度為29.00~32.00,水質適宜刺參生長繁育。
歷史淵源
西霞口刺參歷史悠久,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編修的《榮成縣誌》中,就有對成山頭沿海海參生產情況的記載,《榮成市志》《煙臺水產志》《山東水產志中》的記載更加詳細。榮成市志記載“海族,榮最稱盛,雖老漁莫能盡識。……其色黑,而身多軟刺者,曰參,食品最重”,“榮”指的是老榮成,也就是成山鎮成山頭周邊海域的海參。
西霞口與各大院校密切合作,在海驢島周邊劃定了1000畝海域作為刺參原種保護區,採取最嚴格的保護措施,年可保有親參15萬多頭。
2013年8月,西霞口野生刺參生產基地被農業部公布第三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
2013年12月,西霞口刺參原種場通過國家級驗收,成為第四個國家級刺參原種場。
2014年1月,西霞口刺參原種場被國家農業部評為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
生產情況
2010年,榮成市年海參產量1.8萬噸,其中西霞口的海參產量占榮成市的50%左右。
2015年,西霞口刺參地域保護養殖面積為2000公頃,年產量600噸。
產品榮譽
2010年9月,西霞口野生刺參在中國國際海參文化節上榮獲金獎。
2015年7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西霞口刺參”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西霞口刺參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榮成市所轄行政區域內西至
港西鎮朝陽港跨海大橋,東至
成山頭風景名勝區之間的榮成東北部海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22°29′23.87″~122°42′42.28″,北緯37°23′53.73″~37°26′42.81″。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環境
西霞口刺參生長的海域自然生態環境優良,水溫適宜,營養鹽豐富,產地環境符合《農產品安全質量 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GB/T18407.4-2001)和《無公害食品 海水養殖產地環境條件》(NY5362-2010),為刺參的繁衍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條件。
(2)繁育和增值
每年6月刺參繁育季節,在刺參原種場的種質保護區——
海驢島,采捕成熟原種親參,放於苗種繁育池中集中產卵、受精,進行高密度孵化和培育,從受精卵培養到五觸手幼體,然後進入保苗階段,到體長5毫米左右可以篩選分開保苗,體長到3~5厘米可以投放到自然海域增殖,保證了原種野生品質。
(3)自然環境最佳化
西霞口是山東省海洋牧場重點示範區之一,2014年是承擔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海洋牧場項目八個單位之一。在西霞口3萬畝養殖區域通過建設海洋牧場有利於最佳化生長環境,不但聚集了成魚,人工魚礁體上長滿了附著海洋其它生物和藻類,為棲息、生活在礁區的刺參提供了豐富的自然餌料,同時也提供了產卵、繁殖和避害的最佳場所。
(4)采捕收穫及種質資源保護
西霞口刺參收穫傳承潛水蛙人人工采捕方式進行潛水采捕,刺參采捕時間為,上半年自5月初至6月下旬刺參繁殖期結束,下半年從11月初開始采捕至刺參冬眠為止。采捕等級規格與保護資源關係非常密切,一般掌握在海參自然伸展是體長23厘米以上,收縮後的體長15厘米以上。在采捕期內採取減少採捕工具、隔年輪捕、分段輪捕的方法,來減少採捕量適當控制采捕量,讓其有一定的生長機會,對增加刺參產量是非常重要的。
西霞口對刺參種質資源保護尤為重視,西霞口先後通過山東省級、國家級刺參原種場驗收。西霞口刺參親本來源於成山頭北部海驢島周邊海域野生種群,親本生長繁殖面積1000畝,保護區內有豐富的刺參原種親本,常年有原種親本15萬頭以上。種參親本保存區設在海驢島,隔離情況好。距陸地最近距離為4海里,四邊有海水作為天然屏障隔離保護,隔離帶至少達到7500米以上,海驢島周邊水域無任何污染,水質佳。水深5~10米,底流為沙泥和礫石底,大葉藻、馬尾藻等豐富,形成自然藻場。種質資源的保護主要工作是海域環境管理。威海市海洋與漁業局海洋環境監測站、榮成市漁業技術推廣站對西霞口海域狀況實行定點定時監測,全方位布控,防止刺參資源保護區、投石造礁增殖區的水環境污染、刺參的餌料生物資源人為地破壞。
刺參生長環境條件
(5)產品加工
西霞口刺參以鮮食為主,一部分進行加工,製成淡乾海參、速凍海參、桑拿參,其生產流程如下:
淡乾海參
① 將潛水員捕撈的海參在30分鐘之內送往加工廠進行預處理,用剪刀在參腹距離肛門1/4處切開相當于海參體長1/4的開口,取出內臟,用水將體腔清洗乾淨。
② 將預處理好的海參進行蒸煮,淡水燒至80℃時,海參下鍋,用急火將水煮沸,然後用慢火煮15~20分鐘,待參體變硬即可出鍋。
③ 將蒸煮後的海參自然晾曬,直至十成乾為止。
速凍海參
按照淡乾海參加工方式的第一與第二步將海參加工完成後,將海參進行冰水降溫處理,然後將不同規格的海參進行分裝,送入速凍間在-25℃迅速冷凍。
桑拿海參
① 將海參從頭至尾單面拋開形成扇面,去除內臟並清洗乾淨。
② 將海參放入淡水鍋低溫促熟,水溫設定為35℃,並逐漸升溫,煮至55℃時,保持溫度10分鐘即可出鍋。
③ 將海參進行分裝,送入速凍間在-25℃迅速冷凍。
西霞口刺參應嚴格按照以上“特定生產方式”中所提到的產地環境、育苗和養殖中的技術要求從事生產經營。嚴格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符合《農產品安全質量 無公害水產品安全要求》(GB 18406.4-2001)和農業部無公害食品檢測目錄等標準規定。按照上述各項標準要求,制訂質量管理細則,強化完善質量管理制度,確保西霞口刺參的質量安全。
專用標誌使用
在產區地域範圍內的所有從事西霞口刺參的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西霞口野生刺參地理標誌,須向榮成市西霞口海參產業協會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標誌使用單位應在其產品或外包裝上統一使用地理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