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西集村位於西集鎮西部,是鎮政府駐地村,也是西集鎮最大的自然村(行政村)。村中有棗滕公路、店徐公路、棗濟高速公路交叉穿過。2007年,村中姓氏,李姓居多。全村共有875戶,總人口3490人。
《嶧縣誌》載:“邑沿北西集村(去城五十里)土台高數尺,方廣數十畝,居人呼為盟台。相傳春秋時諸侯盟於暨,即此。”既城於盟台之上,春秋時期稱“暨”。西集位於盟台之西側,故稱“西暨”,清朝時期演稱“西集”至今。
名勝古蹟
普照寺又名“普照禪院”,位於西集村西,古嶧縣三大名剎之一,今5間大殿保存完整,石柱龍紋,造型逼真別致,藝術價值較高。寺廟原占地6.5公頃,南臨巨龍河,數層台階,深入河底,環境幽靜。現已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普照寺現保存的大殿,在明代是供奉佛像的後殿,殿檐下大門兩側嵌有明代石碑兩通,上面勒刻著嶧縣名人賈三近的詩作,字跡清晰完好,石碑摩刻時間是萬曆十一年(1583年)九月。大殿後面保存一通清代道光年間的碑刻,碑額篆書“龍河精舍”四字。龍河,即指今西集河,精舍是寺廟的別稱,即普照寺。碑上款題《龍河精舍記》,主要記述普照寺周圍的自然環境、寺廟情況及當時維修經過。碑文出自滕縣人王東槐之手。王東槐,清道光年間進士,曾任江西道監察御史,湖南衡州知府,署福建按察使,湖北鹽法道等職。作此碑記時,王東槐正以拔貢候選教育身份在家賦閒。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建國初期,糧食平均畝產50多公斤,總產15萬公斤;1978年,平均畝產350多公斤,總產105萬公斤;2000年,全村糧食平均畝產800公斤,總產211.2萬公斤。建國初期,農業總產值為1.5萬元。1978年,為52.5萬元。2000年,為300萬元。其中經濟作物收入150萬元,林業收入50萬元,畜牧業收入100萬元。
第二產業 建國初期,全村從業人員300人,實現產值5萬元;1978年,從業人員5 00人,實現產值200萬元;2000年,從業人員800人,實現產值700萬元,利稅100萬元;建築業從業人員100人,實現產值250萬元,利稅70萬元。
第三產業 建國初期,全村從業人員150人,年產值1.5萬元,利稅2000元;1978年,從業人員250人,年產值12.5萬元,利稅1.3萬元;2000年,從業人員1100人,年產值5000萬元,利稅500萬元。
特色產業
西集羊肉湯自古就譽滿魯南。1999年,向國家工商局申請註冊商標,被國家工商局註冊為“魯南第一湯”。全村有40多戶經營羊肉湯,另有50多家分店遍布棗莊各地。羊肉湯的生意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全村從事屠宰、販運、羊皮及下腳料加工的戶達80戶,從業人員820人,年產值達700多萬元,利稅110萬元。
西集村是個古集鎮
古歷每月的一、四、六、九日逢集,輻射周邊六個鄉鎮。1994年, 結合小城鎮建設,籌建可容納180多戶經營的批發市場1處,以優惠的條件招商,吸引了濟南、濟寧、徐州、臨沂、泗水等地的100多戶客商來此經商。
西集村優越的地理位置, 帶動了運輸業的飛速發展。2000年5月,村民一次性購進142型大掛車57輛,價值740餘萬元,運輸能力大幅度提高。
文教科技 解放前,該村多以私塾教育為主,教育方法簡單,教學設施落後。建國後, 該村不斷提高辦學條件,加大教育投資,先後投資200多萬元,改建擴建中心國小,極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現學校占地兩公頃多,能容納20多個教學班。該校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生125名,其中本科25名,大專50多名。
人民生活
建國前, 年人均收入30元,人均糧食150公斤。1978年,人均純收入80元。 2000年,人均收入3000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4000元;全村擁有電話620部,電視機950台,機動車輛300輛。
村莊建設
建國前, 人均住房2.2平方米。建國後,隨著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1978年,人均住房4平方米,2000年,人均住房15平方米。村莊建設基本達到樓房化。全村道路全部水泥硬化,家家安裝了自來水和閉路電視。
集體福利
自1985年以來,該村幹部全部實行脫產化管理,並實行退休養老制度,退休金每月30~200元, 70歲以上老人實行養老補助金。達到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樂,使老人們在寬鬆的環境中安度晚年。該村實行獎學金制度,凡考取國家名牌一類大學的獎金1萬元,本科5000元,專科500元。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1年,潘茂友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該村第一名中共黨員。第一屆村黨支部建立於1942年8月。 建國後,黨組織不斷發展壯大,至2000年,全村已發展黨員71名,村黨總支委員會下屬4個黨支部。
歷任村黨支部書記、總支書記:
第一任支部書記:姬敏志1957~1959年
第二任支部書記:韓榮界(公社派出)1960~1961年
第三任支部書記:孟廣玉1961~1962年
第四任支部書記:楊聖才1963~1965年
第五任支部書記:姜慶亮1965~1966年
第六任支部書記:張學義(革命委員會主任、黨小組長)1966~1970年12月。
第七任支部書記:李玉林1971年1月~1985年10月
第八任支部書記:劉繼齡1985年10月~1989年10月
第九任支部書記:姜廣鋒1989年10月~1995年12月
第十任黨總支書記:姜廣泰1996年1月~2000年8月
第十一任黨總支書記:溫啟文2000年8月至今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55年秋,建立起5個初級農業合作社,社長分別是劉德方、孟昭存、 叢友臣、於友江、王力祥。1956年10月1日,5個初級社合併成為1個高級農業合作社,稱為國慶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改為國慶大隊。
“大躍進”時稱“西集營”,包括新宅子、朱莊、馬莊、東莊、西集、姜莊、劉莊、姚莊8個連。現在的一街為四連,二街為五連,三街為六連。
1984年11月,實行隊改村,成立了村民委員會,第一任村委會主任劉繼齡 (1984~1985年) ,第二任村委會主任姜廣鋒(1985~1989年),第三任村委會主任姜廣泰(1989~1995年),第四任村委會主任溫啟文(1996~至今)。
人物簡介
潘茂友 西集村第一名中共黨員。1941年入黨,歷任民兵隊長,鄉幹事。1955~1 958年,先後任農村信用社主任、鄉長,1966年病故。
於友元 1942年參加革命,解放後任棗莊市供銷社主任至離任(正縣級幹部)。
劉宗才 1944年參加革命,部隊退休,定居四川(縣級)。
姜廣瑞 1945年參加革命,部隊退休,定居濟南(團級幹部)。
姜興義 1942年入黨,曾任事務長、連長、指導員。參加抗美援朝,獲抗美援朝紀念章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