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介紹,美好鄉村建設,扮靚宜居葉村,打造生態葉村,做強特色葉村,傳承文化技藝,營造文化葉村,旅遊,特產,文化遺產,余香石笛,利源麻布,交通指南,各地赴屯溪,屯溪出發,未來發展,
介紹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美麗的黟縣西遞鎮葉村正如詩詞中描述的一樣,它作息在新安江枝幹的八都河兩岸,全村集體土地面積9300畝,轄13個村民組,人口1353人,黨員總數64人,全村以蠶桑、茶葉、勞務為主要經濟來源,其中又以蠶桑經濟為主導產業。
目前,全村桑園面積2500餘畝,茶園面積1200畝,2012年村集體收入15萬元,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因特色明顯,2008年被評為黃山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市級示範村,2010年被評為“五個好”村黨組織。2014年隨著西遞(大周山)石林旅遊業的發展而得名。
黃山市地圖
近幾年,葉村根據村情,確定了以桑蠶產業為主導的,奇石、文化旅遊產業並重的的農村經濟發展思路。通過實施“東桑西移”工程,建設基地,引進新品種,推廣科學新技術等措施,積極引導村民發展蠶桑業,建成1200畝連片的以高產高效優質品種桑園基地,大力推廣豬——沼——桑模式,全村90%以上農戶栽桑養蠶,2012年全年養蠶共3227張。圍繞美好鄉村建設整體規劃要求,目前村中主幹道路100%硬化,全村村民用上了乾淨的自來水,98%的村農戶裝上了電話,90%的農戶興建了沼氣池,普及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
壯大鄉村文化產業。至2014年打造“西遞大周山石林”和“非遺麻布展示館”。在石小線沿線大塢至木魚路段擬建設約4000平方米的“西遞大周山石林",將有價值的奇石置於園中,配以苗木、花卉、盆景栽植。在利源古祠堂籌建“非遺麻布展示館”,向遊客展示傳統麻布製作工藝,提升徽州文化保護。
美好鄉村建設
扮靚宜居葉村
2014年,葉村圍繞美好鄉村建設要求,以環境整治為切入點,緊抓“石林開發、蠶桑產業提升和公共服務提升”三個重點,全年累計完成投資1700萬元,完成美好鄉村建設項目10個。
葉村2014年以來,村莊環境整治重點聚焦楊家溪和公路沿線,清淤溝渠2400米,建設擋水壩4座、綠化帶2000米,改造危房52戶、改徽35幢,拓寬道路500米、安裝路燈110盞,新建了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和垃圾處理收集站,有效的確保了村莊環境整潔有序;在培育旅遊產業的同時也不忘壯大傳統產業蠶桑,在鞏固原有千畝桑園基礎上,新發展優質蠶桑200畝,建成小蠶共育室1座,扶持為民、新康兩家蠶桑專業合作社,走“公司+基地+農戶”發展道路,全年養蠶3500多張,初步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經營體系。
1、完善村級基礎設施建設。新建垃圾中轉站一處,組建10名保潔員隊伍;實施利源片、石小線、前山中心村“一事一議”路燈亮化工作,添置220盞路燈;對葉村段八都河進行整治,清理河床,修築中間碓碣壩和五保角碣壩,改善農田用水設施,並利用此段河床放養魚苗改善生態環境;對羊塢小二型水庫進行除險加固,擴大水域面積,修築羊塢組防汛道路;打造小塢小塢垂釣中心;進一步完善老年活動中心、農民技術學校、留守兒童之家相關設施設備;在村中心沿主路地帶打造約3600平方米的農民建設中心,包含村標、農貿市場、公交站台、公廁等村級服務設施。
2、產業實現有效提升。實施千畝桑園基地質量提升工程,走“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的特色農業、品牌產業發展道路,在鞏固好現有的千畝桑園基礎上,繼續新增優質蠶桑百畝,新建100張蠶種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的小蠶共育室;實施茶產業提升工程,發展具有規模的優質茶園。
3、自葉村被列為省級美好鄉村中心村建設點以來,葉村前山中心村堅持規劃先行,積極謀劃發展思路,擬將我村打造為以桑蠶產業為主導,奇石、文化旅遊產業並重的現代化中心村落,成為西遞景區的“後花園”。截止目前基礎設施類建設情況:完成府君、塘尾道路硬化,羊塢道路擴寬已全面完工,總投資70萬元:路燈亮化完成10萬元完成投資額的25%;垃圾轉運站已建好;完成部分村組主要幹道的綠化。
4、環境整治類建設情況:楊家溪河道整治、攔河壩已建好項目全面完成;石小線沿線風貌整治已完成;虞山溪護岸修復、碣壩維修、河道整治已完成,總投資450萬元。
5、公共事業服務類建設情況:老年活動中心、留守兒童之家、農民技術學校添置設備已完成;農民健身中心、公共廁所、公車站台正在謀劃中。
6、農田水利類建設情況:利源、塘尾、府君3個組修建機耕道溝渠硬化正在謀劃中;碣壩修建真正設計中;溢洪道和壩面維修已全面完成總投資35萬元。
7、產業打造類建設情況:利源奇石園、小蠶共育室、羊塢水庫垂釣中心、利源麻布展示館建設正在規劃中;千畝桑園基地質量提升已完成桑苗14萬株的發苗、栽植工作;茶產業提升工程完成茶苗5萬株的發苗、栽植工作;葉村新康合作社繭站維修、設備添置、社員技術培訓在準備中。
打造生態葉村
葉村始終按照“生態宜居村莊美、生產富裕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21字方針要求,緊緊依託當地資源,圍繞“三大亮點”建設,著力描繪“風光優美、產業發展、文化興盛”的美麗新藍圖。
1、做足生態文章,打造“景觀亮點”。 利用優美的生態環境,依託西遞村世界文化遺產地的旅遊資源,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業,打造“奇石園”和“非遺麻布展示館”。利源奇石是類似黟縣青的青石質地,大小各一,形態各異,有的像動物,有的花紋精美,有的石體上有天然光滑的孔洞,目前奇石開發有限,也鮮有人知,在石小線沿線大塢至木魚路段擬建設約4000平方米的利源奇石園,將有價值的奇石置於園中,配以苗木、花卉、盆景栽植,以西遞的旅遊為背景,以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蘊為基礎,打造一個供遊客觀賞、休閒、購物的奇石園。豐富本村旅遊業態,並有效利用奇石資源,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實現“資源”變“效益”。以利源村為代表的黟縣民間麻布手工製作傳統技藝,是中國古代麻布手工紡織傳統技藝的沿襲和承傳,我國民間苧麻手工紡織技藝的物態寶貴遺存。在利源古祠堂籌建“非遺麻布展示館”,向遊客展示傳統麻布製作工藝,提升徽州文化保護。
做強特色葉村
1、培植特色農業,打造“產業亮點”。 利用本村特色產業拓展鄉村旅遊業態,走 “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的特色農業、品牌產業發展道路,通過產業多元化發展,全面的盤活葉村集體經濟,有效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緊緊依據本地優勢,大力發展蠶桑產業,走“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的特色農業、品牌產業發展道路。在鞏固好現有的千畝桑園基礎上,繼續新增優質蠶桑500畝,擬在木魚自然村新建100張蠶種的小蠶共育室,建設面積約100平方米;發展具有規模的優質茶園,開發利用好荒山、荒地,將茶葉連成片,形成“山頂有景,山坡有茶園,山下有蠶桑”的農業特色亮點;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發展壯大蠶桑專業合作社,新建茶園專業合作社,創新產業發展模式,以產業聯合為基礎,行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建立健全“產、供、銷”緊密聯合的產業化經營鏈條。目前蠶桑社員已達100戶,12年春季共養繭2000多張,蠶農受益12萬元。
傳承文化技藝
營造“文化葉村”。緊密結合一、 葉村濃厚的鄉土文化氛圍,在村中心打造約300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廣場,並配套健身器材、文化戲台、休閒長廊、景觀牆、公交站台、公廁等服務設施。利用葉村特有的利源麻布編制、余香石笛及臘八豆腐製作等非遺資源,定期開展非遺產品製作展示推廣活動,保護和傳承非遺技藝,打造“文化葉村”。
營造文化葉村
做好村級服務,打造“文化亮點”。利用本村濃厚的文化氛圍,建設凝聚地方文化特色的交流平台,進一步完善村級基礎服務設施建設,提升村級管理機制,培植特色鄉村文化,打造幸福葉村。在村中心沿主路地帶打造約36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包含村標、農民健身中心、農貿市場、公交站台、公廁等村級服務設施,豐富農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圍繞本村蠶桑特色以文化廣場為中心開展“桑果節”、“油菜花觀賞攝影點”等農耕文化節活動,打造葉村文化特色亮點。
1、培植本村特色文化。積極實施村民素質提升工程,依託村委會、農民學校等教育平台,組織黨員、民眾開展學習、培訓。邀請縣鎮兩級農業技術專家開展農業技術推廣、科普知識進農村、衛生知識進農村等活動,不斷提升村民的科學文化水平。發揚傳承本村優秀傳統文化,如楹聯、書畫、農耕等文化,每季度定期開展1次文化有獎評比活動,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加強本村文化陣地建設,創建老年中心活動室,組建老年協會,進一步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農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
2、下一步,將嚴格按照美好鄉村建設規劃要求,把握時間節點,加大項目推進力度,5月底前完成老年活動中心、留守兒童之家、農民技術學校添置設備;6月底前完成小蠶共育室建設;7月底前完成羊塢水口垂釣中心和利源麻布展示館設計,完成垃圾中轉站的建設,添置相關設施,建立村莊保潔長效機制;8月底前完成利源奇石觀賞園建設和麻布展示館建設;10月底前完成健身活動中心及其附屬設施建設;年底前完成“臘八豆腐”旅遊即食包裝產品的研製和申報評審工作。
3、充分利用並發揮前山中心村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整合楊家溪自然風景、葉村千畝桑園、茶葉園、八都河沿線風光、利源奇石園、石林等諸多旅遊資源,依託西遞旅遊平台,打造“一景、一業、一貌、一品”的西遞後花園,有效推進旅遊文化產業發展,建成獨具特色宜居、宜業、宜游的皖南秀美鄉村。
旅遊
西遞(大周山)石林
葉村位於西遞景區以東3公里,其中心村前山是黟縣首批美好鄉村建設省級中心村,有連片的桑園1200畝,是省級“一村一品”蠶桑產業特色專業村,擁有皖南最豐富的天然石林觀光資源和“利源麻布編制、余香石笛及臘八豆腐製作”三項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以來,該村圍繞西遞大周山石林打造“旅遊亮點”,藉助西遞旅遊市場,積極打造石林景觀,目前已開發石林觀光區50000平方米,建成旅遊公路、停車場、觀光步道、遊客服務中心、水面景觀等基礎設施,春節黃金周有望試營業。石林景觀開發後,將帶活葉村經濟全面發展,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效益”轉變。
特產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黟(yi一聲)縣民間的漢族風味小吃,色澤黃潤如玉,入口鬆軟,鹹中透甜,又香又鮮。在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黟縣的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當地人將這種在新年前晾曬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古黟臘八豆腐具體體現了徽州傳統悠久的歷史文化,當年黟縣商人外出經商創業階段,生活較為節儉艱苦,每年臘月時即製作較多的“臘八”豆腐,外出經商作為菜餚可以吃上較長的時間,如今它已成為廣為讚譽的旅遊食品,深受廣大遊客的青睞,並遠銷合肥、南京、上海等地。
文化遺產
余香石笛
黟縣“余香石笛”是徽州傳統石雕工藝的絕技,是樂器製作工藝和徽州石雕工藝的完美結合。“余香石笛”既是實用樂器,也是石雕工藝的精品,其流傳歷史已有300餘年。
清乾隆年間,黟縣西遞葉村府君人余香,出身貧寒,從小隨父學習石雕技藝,長大後四處拜師求教,終成石雕大師。余香自幼喜歡吹奏,成年後便以“黟縣青”為材料,雕琢成石簫、石笛。吹奏起來,音質比竹笛、竹簫更加渾厚、清脆,宛如天外仙樂。從此,“余香石笛”聲名鵲起,廣為音樂家珍愛和收藏,其影響不僅在國內,而且遠傳至東南亞。《中國歷代名人大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記載:余香,匠心獨具,所制石笛、石簫皆中律合調。作細巧物件,上刻書畫,人稱絕技。
清乾隆年間,黟縣西遞葉村府君人余香,出身貧寒,從小隨父學習石雕技藝,長大後四處拜師求教,終成石雕大師。余香自幼喜歡吹奏,成年後便以“黟縣青”為材料,雕琢成石簫、石笛。吹奏起來,音質比竹笛、竹簫更加渾厚、清脆,宛如天外仙樂。從此,“余香石笛”聲名鵲起,廣為音樂家珍愛和收藏,其影響不僅在國內,而且遠傳至東南亞。《中國歷代名人大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記載:余香,匠心獨具,所制石笛、石簫皆中律合調。作細巧物件,上刻書畫,人稱絕技。
利源麻布
黟縣紡織麻布,以西遞鎮利源村最為著名。利源又名源頭,為余姓聚居村落。早在元代,余氏祖先段川、段新兩兄弟從婺源舉家遷來此地時,就將麻布製作工藝帶到了源頭村,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從那時起,源頭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織麻布村。民間有歌謠曰:“源頭十八家,家家織麻紗,腳一踩,手一捋,鈔票就到家。”民國時期,源頭有60多戶,家家都從事紡織麻布業。建國以後,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黟縣苧麻和麻布生產也隨之發展。源頭麻布銷路廣,除供應本縣外,還要銷售到祁門、休寧、歙縣等外縣地區。農業生產合作社時期,曾一度在西遞成立薴布廠,後又成立縣麻紡廠。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黟縣源頭麻布生產依然紅火。當時全村有苧麻地90畝(集體60畝、個人30畝)。一季畝產苧麻300—400斤,總計約30000斤,全年約生產80000多斤。5至6斤織成1匹布,每年生產麻布1萬多匹。僅靠本地苧麻已經不能夠滿足加工需要,便由縣土產公司外調,或由村自己用麻布向外調換原材料。
交通指南
各地赴屯溪
1、航空:乘航班至屯溪國際機場
2、高鐵:乘京福高鐵至黃山北站
3、普鐵:乘皖贛普通鐵路可選擇由黃山站(屯溪)、乘轉至黟縣的大巴車前往;
4、高速:
徽杭高速(黃山市方向)——湯口高速下,揚(州)績(溪)高速(蕪宣黃)高速——轉徽杭高速。
屯溪出發
1.從屯溪出發到西遞,不必到黟縣縣城即可下車,有指示牌前往西遞,有小公交、三輪車可乘坐;
2.屯溪汽車站有旅1路游巴士赴宏村的,途路過葉村,到買票口可直接買到葉村的票,從屯溪出發約一個小時到達葉村村。
未來發展
2015年,葉村將進一步鞏固美好鄉村建設成果,以大周山石林觀光旅遊為重點,主動融合“千畝桑園、楊家溪、八都河自然風光和非遺傳承”等諸多資源,緊跟西遞世界文化遺產地旅遊步伐,積極打造西遞旅遊服務的“後花園”,努力建成獨具特色的“宜居、宜業、宜游”的皖南秀美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