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0年屬圭山區西街口鄉,1958年屬圭山公社,1963年屬石林區,1970年設西街口公社,1984年設區,1988年設鄉。1997年,面積193.2平方千米,人口1.4萬,轄西街口、芭茅、雨布宜、綠水塘、宜奈、新木凹、威黑等8個行政村。2004年末,轄區東與陸良縣的召夸鎮和大莫古鎮接壤,南與畝竹箐、維則鄉毗鄰,西接北大村鄉;地處東經103°29′-103°28′,北緯24°21°-24°51′之間。東西長30多千米,南北寬13千米,總面積199.5173平方千米;轄雨布宜、綠水塘、紫處、威黑、芭茅、宜耐、新木凹、西街口8個行政村,21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西街口村;總人口15231人,其中非農人口510人;少數民族7966人。2006年西街口鄉撤鄉設鎮,並將原畝竹箐鄉所轄糯衣、格渣2個行政村劃歸西街口鎮管轄,轄10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2006年:
530126105:~201西街口村 ~202雨布宜村 ~203綠水塘村 ~204紫處村 ~205威黑村 ~206宜奈村 ~207新木凹村 ~208芭茅村 ~209糯衣村 ~210格渣村
經濟
2007年西街口鎮共種植烤菸13100畝,品種為雲煙87,指令性收購任務184萬千克,通過各級努力,菸葉質量有所提高,均價將再創新高,烤菸支柱產業地位更加鞏固。全鎮糧食總種植面積47000畝,其中水稻6000畝,種植包穀19100畝,良種推廣率達100%,確保人均占有
糧食超過500千克。大蒜、人參果發展潛力巨大,市場前景較好
以芭茅、西街口為主的大蒜品質優良、產量高。2007年全鎮種植大蒜4500畝,產值達900萬元。以新木凹、路花為主的人參果,口味純正。以芭茅、新木凹為主的引種萬壽菊、雪蓮果等經濟作物,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2007年,種植
雪蓮果400畝,種萬壽菊700畝,萬壽菊產值近百萬元,特色產業的長足發展將帶動全鎮的產業結構調整。
2006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5445萬元,工業總產值5800萬元,種植烤菸12000畝,收購175萬千克,均價11.13元;糧食總產1383.79萬千克;畜牧業產值達3253萬元;財政收入49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84元,全鎮社會穩定,民族團結,人民安居樂業。
基礎設施
威黑水庫除險加固,灌區配套,西街口村人畜飲水等一批重點工程順利實施,全鎮有20個自然村通自來水,威黑水庫、楊溪水庫、月湖水庫蓄水量逐年增加,受益面不斷擴大。
九石阿旅遊專線擦境而過,
南昆鐵路貫穿全境,過境線27.6公里,在西街口境內設有茂舍祖、西街口、宜奈三個站。北召公路穿境而過,全長38公里,其中
柏油路面22公里,西街口至老木凹段將於11月份完成招投標後動工修建,到時將極大地推動西街口鎮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其他鄉村公路基本暢通,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網路。
西街口無集市,農產品交易不便,一定程度制約了西街口的發展。從1996年開始完成了西街口集鎮建設的各項規劃工作,規劃總面積53.06公頃,現已完成前期24米大街的平整及下水管道的鋪設工作,西街口集鎮的建設,將極大地推動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
特色產業
以出口為主的大蒜品質優良、產量高,深受各地
消費者的喜愛。2007年全鎮種植
大蒜4500畝。以新大蒜、人參果發展潛力巨大,市場前景較好。以芭茅、西街木凹、路花為主的人參果,口味純正,在我縣及周邊地區小有名氣,深受消費者的青睞。2007年全鎮共種植4000畝,產值達440多萬元。以
芭茅、新木凹為主的部分民眾開始引種萬壽菊、
雪蓮果等經濟作物,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2007年,共種植雪蓮果400畝,種植萬壽菊700畝,特色產業的長足發展將帶動全鎮的產業結構調整。
教育衛生
西街口鎮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民眾性文化生活極為活躍,以芭茅“大三弦”為主的優秀民間傳統彝族文化享益省內外,以雲南省民間藝人畢光明為代表的“大三弦”工藝製作倍受各界關注,中央、省、市、縣及國外
媒體相繼採訪報導,極大地推動了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全縣首家完成教育綜合改革,成立西街口鎮中心學校,現有中國小及
幼稚園共25個校點,兩基工作不斷鞏固,義務教育水平達到
國家標準,探索農村教育發展的路子取得了明顯成效。多次榮獲省、市、縣表彰。
全鎮設有衛生院1所,
職工9人。有較完備的軟硬體設施,擁有
病床30個,X光機1台,B超1台,
顯微鏡2台,心電多功能監護儀1台,加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建設力度,在全鎮10個村民委員會共設5個醫療室,醫務人員25人,既為民眾就醫提供了方便,同時也為民眾健康提供了保障,切實使民眾得到了實惠,基本形成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畫生育指導“六位一體”的衛生服務體系。自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開展以來,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8038人,繳納醫療基金180380萬餘元,參合率達91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