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蟾蜍

西藏蟾蜍

西藏蟾蜍B. tibetans zariski; Xizang toad體較粗壯,頭寬大於頭長;吻端略圓而高,吻棱上具長疣;鼻孔位於吻眼之間;鼓膜顯著,約為眼徑長的1/2;舌長圓形,後端無缺刻。前肢粗壯,後肢短,脛跗關節前伸達肩部或肩後。皮膚極粗糙,背部滿布大小圓疣;整個腹面滿布疣粒。生活時背面橄欖褐色,灰黑色或黃褐色,脊線紋寬,呈藍灰色;雌蟾體側及四肢前後有土紅色斑,雄體少數在頭側及四肢前後僅有少許土紅色斑,腹面灰黃色或淺黃色。成體體長約70mm左右。棲于海拔2300—4300m高原草地、土邊、土坑內、小溪旁。雌蟾中午陽光強時出來捕食昆蟲。5-6月份採到卵,卵在卵帶中呈單行或2-4行互動排列。蝌蚪體黑色尾鰭低,唇齒式I:1—1/Ⅲ。在中國大陸,分布於四川、雲南、西藏、青海等地,常生活於3000米左右的高原草地、林邊、地旁石下以及土坑內及雜草地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西藏蟾蜍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蟾蜍科
  • :蟾蜍屬
  • :西藏蟾蜍
  • 分布區域:西藏東部和四川北部
基本概述,生物特徵,生態分布,藥用成份,藥理作用,經濟價值,保護措施,

基本概述

西藏蟾蜍,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2300至43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西藏高原、四川康定、青海。
西藏蟾蜍西藏蟾蜍
西藏蟾蜍體長50~65mm,吻端略圓,吻棱有疣,頰部稍向外側傾斜,鼻孔位於吻眼間,鼻間距小於眼間距,上眼瞼寬約為眼間距的2/3。鼓膜橢圓形。皮膚極粗糙,背部滿布圓形瘰粒,大小不等。瘰粗多而特殊。上眼瞼內側有3~4枚較大的疣,前端的與吻棱上的相連,後端的與耳後腺相接;耳後腺短而寬,成豆狀;整個腹面布滿疣粒。前肢粗狀,第一、二指幾乎等長,但略短於第四指,指側緣膜厚,掌突二,外側者大。後肢短,脛跗關節前達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脛長;第三趾略長於第五趾,趾側緣膜顯著,莖部相連成半蹼,第五趾的蹼達該趾的趾端;關節下瘤不清晰,內外蹠突發達。一般背部在生活時為橄欖黃色,具不規則深色斑紋;體側及後肢有棕紅色斑點;枕後的藍綠色脊線較寬,皮膚光滑無疣。雄體略小,有黑色婚墊;無聲囊

生物特徵

西藏蟾蜍體形較大蟾蜍岷山亞種小,雄蟾體長56—63毫米,雌蟾72---
77毫米。頭寬大於頭長;端較圓,吻棱上之長羞與上眼臉的大疣相連;頰部略向外傾斜;鼻也位於吻眼中間;鼻間距小於眼間距;鼓膜橢圓形,約為眼徑的一半;舌橢圓形,後端無缺刻。前肢較粗壯;指略扁平,指端鈍圓,指側緣膜略顯;第一、四指幾等長,略長於第二指;指關節下瘤單個;掌突二,外側者大。後肢粗短,脛跗關節達肩部(雄蟾)或肩後方(雌蟾),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脛長;略扁,趾端印賀,趾側緣膜顯著,基部相連成半蹼或2/3蹼;關節下瘤不清晰;內躔突長而大,外躔突圓而小。皮膚極粗糙。上眼瞼有幾個大疣,前接吻棱上的長疣,後連耳後腺;頭頂具大疣,耳後腺小,呈豆狀;背部除脊線部位光滑外,滿布大小圓疣,四肢背面亦滿布疣粒,但脛部無瘰粒;整個腹面布平扁滿平疣粒;一般有內跗躔。皮膚腺的分泌物為白色乳液。生活時體背為橄欖、棕褐色或灰褐色,上面有不規則的黑褐色斑紋,並有分散的土紅色斑點;從棺部至上方有一藍灰色寬縱脊紋,腹面淺黃或棕黃色,其上有黑褐色支紅色斑點,腹後沖有一深灰色大斑塊。第二性徵:蟾體形較雌蟾略小,前臂較粗壯,內側三指及內掌突上有黑褐色婚墊;無聲囊及雄性線。:卵粒呈雙行或三、四行交錯排列在管狀膠質卵帶內;卵粒直徑約2毫米。其動物極黑色,桿物極黑褐色。蝌蚪:全身黑褐色。吻圓;眼位於頭背側;出水孔在體左側;肛孔在下尾鰭基部正中,不呈短管狀。唇乳突公兩口角有之,唇齒式I:1—1/3.尾肌弱,尾鰭薄,尾末端較圓。
蟾蜍遷徙蟾蜍遷徙

生態分布

西藏蟾蜍棲息于海拔2400—4300米的高原草地、農田及林緣的亂石或雜草叢中。白天、晚上都可見其活動,覓食各種昆蟲。1979年5月底至6月初,在青海省囊不僅採到成蟾,而且還獲得不同發育時期的卵、蝌昱和剛完成變態的幼蟾以及正在抱對產卵的兩性成蟾;5月30日下午曾觀到三雄爭抱一雌的現象。據此可以推斷,西藏蟾蜍的主卵季節可能是在4—6月。產卵于山谷及河岸的水坑內,每隻產卵一般4000粒左右。在腐殖質較豐富的水坑中,蝌蚪多群集於坑邊雜草間或浸沒於水中牛羊糞便周圍,水深10—30厘米。
西藏蟾蜍省內僅發現於囊謙縣。省外分布於西藏東部和四川北部。棲息于海拔3000m左右的高原草地、田野。有冬眠習性,多夜間活動,以蝸牛螞蟻蝗蟲蜚蠊昆蟲等小動物為食。

藥用成份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 夏秋季捕獲後,除去內臟,分別取肉、肝、膽鮮用或晾乾,研細。
以肉、肝、膽入藥。
蟾酥為西藏蟾蜍的耳後腺及皮膚腺分泌的白色漿液,又名蟾毒。其化學成分異常複雜,基本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大部分。前者含有多種羥基甾類化合物--蟾毒配基,主要為華蟾毒精(cinobufagin)、華蟾毒素(cinobufatalin)、蟾毒靈(bufalin)、蟾毒素(bu- fotalin)、日蟾毒素(camabufotalin)、脂蟾毒精(resibufogin)、脂蟾毒配基(resibufogenin)等;後者主要為吲哚鹼衍生物,如5-羥色胺(serotonine)、蟾蜍色胺(bufotenine)、蟾蜍特尼定(bufotenidine,含量甚高)。此外,尚含有腎上腺素辛二酸精氨酸等。

藥理作用

蟾蜍藥理作用多樣而複雜。
1.強心作用:蟾毒具有洋地黃樣作用,但作用較弱,持續時間較短,無蓄積作用。小劑量能加強離體蛙心收縮,大劑量則使心臟停止於收縮期。
2.升壓和呼吸興奮作用:其水提取液能使麻醉犬血壓上升,呼吸興奮(呼吸振幅增大和頻率加快)。
蟾酥蟾酥
3.抗腫瘤作用:蟾蜍皮提取物對小鼠肉瘤180、兔B.P.瘤有效,可延長患精原細胞瘤、腹水癌和肝癌小鼠的生存期,並增強網狀內皮細胞的功能。蟾酥與蟾皮製劑對體外白血病細胞具有特殊高的糖酵解過程和呼吸過程。蟾酥製劑配合化療和放療治療腫瘤的同時,蟾酥能不同程度地防止治療中的白細胞下降,對下降者,可使之回升。
4.鎮痛作用。蟾酥對於小鼠、家兔實驗性疼痛均有鎮痛作用。
5.抗炎作用。蟾酥在體外實驗對溶血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無抑菌作用,在該菌種局部感染的動物試驗中,顯示其抗菌作用較優於青黴素。可不同程度的提高小鼠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功能。蟾酥水溶性總成分製劑能提高T淋巴細胞的免疫活性;而對B淋巴細胞無明顯影響。
6.局部麻醉作用:蟾酥80%酒精提取物具表面麻醉作用,最低有效濃度為0.5%,麻醉時間比同濃度的“古柯鹼”長一倍多。蟾毒靈的局麻作用較“古柯鹼”強30~60倍,比“普魯卡因”強300~600倍。
7.對平滑肌的作用:蟾酥特尼定10~20μg/ml時,分別引起離體大鼠、豚鼠子宮收縮,無快速耐受現象。蟾酥能興奮腸管平滑肌;水提液對離體或整體動物支氣管平滑肌有收縮作用。
8.鎮咳作用:蟾酥水提液對小鼠SO(2)所致的咳嗽有鎮咳作用。
9.蟾酥對小鼠LD(50):腹腔注射為36.24mg/kg,靜脈注射為41.0mg/kg,皮下注射為96.6mg/kg。小鼠急性中毒症狀為呼吸急促,肌肉痙攣,心律不齊,麻痹而死(蟾酥煮沸後毒性大減)。

經濟價值

西藏蟾蜍無論在白天,還是在夜間都外出覓食,能捕食大量的有害昆蟲及其幼蟲,對農、林、牧業大為有益。據了解,民間亦常將此種蟾蜍入藥,其功效與大蟾蜍相同。

保護措施

已經列入《“三有”保護動物名錄》,應進一步採取的保護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