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歲月系列叢書:雪域風華》是作者在西藏工作20年的“老西藏”,她以自己的切身體驗,謳歌黨的民族政策英明偉大、老西藏無私奉獻、吃大苦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藏漢人民族團結友愛親如一家和祖國邊疆雄偉壯麗的自然風光以及少數民族民俗風情等等。通篇洋溢著一個老西藏的革命情懷。
基本介紹
- 書名:西藏歲月系列叢書:雪域風華
- 出版社:大連出版社
- 頁數:235頁
- 開本:16
- 品牌:大連出版社
- 作者:張曉帆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5050554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西藏歲月系列叢書:雪域風華》從不同角度,用不同形式,深刻描繪了西藏和平解放、進軍西藏、解放西藏、建設西藏的重大歷史變革,以及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央如何繼續關心西藏、全國無私支援西藏,使西藏飛速發展變化的可喜局面。其強烈的時代感和社會責任感,必將使廣大讀者深入了解那個年代的滄桑巨變和那個年代造就的英雄人物,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英雄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從而更加激發愛國熱情,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發奮圖強,努力建設家鄉,自覺維護祖國統一。
作者簡介
張曉帆,原名張慶余,女,漢族,四川省邛崍市人,1936年5月出生於一個民主人士家庭。1951年元月國中畢業,即參加十八軍文工團做美術工作,同年3月進軍西藏,10月到達拉薩。在西藏工作20餘年,對西藏的歷史、文化、宗教、心理、風俗習慣等有一定了解,勤學好問自學成才。曾先後在《西藏日報》副刊、《民間文學》、《四川文藝》、《西藏文藝》、《巴蜀風》等報刊上發表小說、散文及民間文學作品,如《地上彩虹》、《易貢湖》、《楊瓊瑪》、《雪蓮花是怎樣開放的》、《地下春秋》、《野人迷蹤》、《微雨觀青海》、《古僰國漫遊記》等,又於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之際,撰寫多篇回憶當年進軍西藏戰鬥生活的散文回憶錄。1980年,由西藏商調到四川省科協《科學文藝》雜誌做編輯;1982年,調四川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做“三套集成”編輯;1993年退休。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四川省分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退休後勤學國畫,師法名家精髓,領悟自然意境,十幾年來樂此不疲,學有成效。繪畫作品曾收錄於書畫冊中並出版,部分作品曾參加省、市老年書畫展,頗得好評。
圖書目錄
紀實文學
兩個志瑪
光明的太陽
金珠瑪米餓不走
高原玫瑰
波密紀趣
聖城月光曲
雪蓮花是怎樣開放的
雪山作證
散文特寫
世外仙姝易貢湖
楊瓊瑪
熱比和他的獵槍
保烏的好運
最高獎賞
微雨觀青海湖
草原之夏
七彩虹霓
張達仁花
小說
珞瑜姑娘
白瑪和色吉瑪
大峽谷傳說
地上長虹
太陽和月亮是一個媽媽的女兒
花燈節之夜
牛場格桑花
神山靈獒
後記(一)
後記(二)
兩個志瑪
光明的太陽
金珠瑪米餓不走
高原玫瑰
波密紀趣
聖城月光曲
雪蓮花是怎樣開放的
雪山作證
散文特寫
世外仙姝易貢湖
楊瓊瑪
熱比和他的獵槍
保烏的好運
最高獎賞
微雨觀青海湖
草原之夏
七彩虹霓
張達仁花
小說
珞瑜姑娘
白瑪和色吉瑪
大峽谷傳說
地上長虹
太陽和月亮是一個媽媽的女兒
花燈節之夜
牛場格桑花
神山靈獒
後記(一)
後記(二)
後記
本書作者張曉帆同志,懷著解放祖國大陸最後一塊領土的熱忱,少年從軍,經歷艱苦卓絕的進軍西藏全過程,途中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因給養供應不上所受的饑寒勞頓,使體力的支出和對意志的考驗都達到了極限。許多同志倒在了雪山草地,為西藏的解放事業獻身。八個月的生死考驗,猶如她的大學,火熱的鬥爭生活使其靈魂受到洗禮;異域風光見聞充實了她的素質,使她得以快速成長。
她的作品,大多取材於親身經歷和當時見聞。《雪山作證》一文,雖是回憶進軍西藏偉大壯舉的一些片斷,但它反映了進藏人民解放軍肩負祖國和人民重託,不怕犧牲、前仆後繼、排除萬難,將五星紅旗插上喜馬拉雅山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可歌可泣,感人至深。《波密紀趣》則是以她去波密蹲點那段生活為基礎寫出來的,直插天穹的南迦巴瓦雪山、漫山遍野彩霞般的桃花、藍天白雲高山深峽、無際的林海和勇悍的人民等等,她將絕美的異域風光和情調收於筆底,為我們畫出一幅色彩斑斕的圖畫。本書不同於一般描寫藏族地區作品之處,一是許多事情作者親歷,觀察和體驗都比較深刻;二是作者長期從事民族民間文學工作,對藏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等較為了解,這充實了她的藏學修養,因而反映在作品中,較有深度和知識性。此外,作者因對西藏這塊土地充滿熱愛,作品字裡行間才能對黨的民族政策,對解放西藏建設西藏的英雄偉業,對民族團結和勤勞勇敢的西藏人民,高聲謳歌、熱情讚揚。
本書另一個特點是題材廣泛,反映生活面寬。進藏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最底層的農奴,老紅軍、黨的工作人員、基層幹部、英雄模範、僧人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呼之欲出。特別是對婦女形象的刻畫:勤勞、善良、忠誠、愛憎分明,智慧和能力均不在男人之下,符合婦女人口占大多數,在農牧業生產中擔任主要勞動力的現實。作者筆下的楊瓊瑪、格桑達吉、色吉梅朵、白瑪姐妹等都是可愛可敬的普通人,她們做的事情很平凡,但很偉大,是廣大西藏婦女的優秀代表。
西藏的昨天已經遠去,但崢嶸歲月所產生的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業績,不應被後人遺忘,為了幫助後來人了解那個時代,繼承先輩們的革命精神,我們特從作者有關西藏的篇章中,選編了這本《雪域風華》一書,以饗讀者。
由於編者水平限制,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希望有關專家和廣大讀者,給予批評指正。
編者
201351月30日
她的作品,大多取材於親身經歷和當時見聞。《雪山作證》一文,雖是回憶進軍西藏偉大壯舉的一些片斷,但它反映了進藏人民解放軍肩負祖國和人民重託,不怕犧牲、前仆後繼、排除萬難,將五星紅旗插上喜馬拉雅山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可歌可泣,感人至深。《波密紀趣》則是以她去波密蹲點那段生活為基礎寫出來的,直插天穹的南迦巴瓦雪山、漫山遍野彩霞般的桃花、藍天白雲高山深峽、無際的林海和勇悍的人民等等,她將絕美的異域風光和情調收於筆底,為我們畫出一幅色彩斑斕的圖畫。本書不同於一般描寫藏族地區作品之處,一是許多事情作者親歷,觀察和體驗都比較深刻;二是作者長期從事民族民間文學工作,對藏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等較為了解,這充實了她的藏學修養,因而反映在作品中,較有深度和知識性。此外,作者因對西藏這塊土地充滿熱愛,作品字裡行間才能對黨的民族政策,對解放西藏建設西藏的英雄偉業,對民族團結和勤勞勇敢的西藏人民,高聲謳歌、熱情讚揚。
本書另一個特點是題材廣泛,反映生活面寬。進藏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最底層的農奴,老紅軍、黨的工作人員、基層幹部、英雄模範、僧人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呼之欲出。特別是對婦女形象的刻畫:勤勞、善良、忠誠、愛憎分明,智慧和能力均不在男人之下,符合婦女人口占大多數,在農牧業生產中擔任主要勞動力的現實。作者筆下的楊瓊瑪、格桑達吉、色吉梅朵、白瑪姐妹等都是可愛可敬的普通人,她們做的事情很平凡,但很偉大,是廣大西藏婦女的優秀代表。
西藏的昨天已經遠去,但崢嶸歲月所產生的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業績,不應被後人遺忘,為了幫助後來人了解那個時代,繼承先輩們的革命精神,我們特從作者有關西藏的篇章中,選編了這本《雪域風華》一書,以饗讀者。
由於編者水平限制,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希望有關專家和廣大讀者,給予批評指正。
編者
201351月30日
序言
難忘西藏歲月弘揚老西藏精神(序一)
陰法唐
2010年金秋九月,雪域高原最美的時節,為紀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張彥麗同志來到我家,將籌備成立西藏歲月文學藝術工作者協會及出版《雪山的眷戀系列叢書》(即《西藏歲月系列叢書》)等事向我作了詳細的介紹。張彥麗同志是1976年大學畢業進藏的知青,這個滿族的後代和那些熱血青年一樣,在祖國挑選他們的時候,胸懷壯志,自願報名去西藏當農民,後來又當教師、當幹部,在西藏一乾就是37年,是在西藏工作時間比較長的“老西藏”。介紹起他們在拉薩、成都召開《雪山的眷戀系列叢書》座談會的情形,她特別激動。那些健在的十八軍老同志,懷著極大的熱情參加了座談會,甚至有些人帶病到會。他們談到當年進藏時的情景,好多人熱淚盈眶,感慨難抑。座談會上,有的還拿出自己多年積累的文稿,希望通過西藏歲月文學藝術工作者協會這個平台,回憶建設西藏歷史,弘揚“老西藏精神”,抒發他們對西藏的眷戀和關懷。
談起一些老戰士、老作家、老記者的現狀,聽到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時,我感慨良多。60多年前我們在進軍西藏和雪山築路時,戰士們都是20來歲的小伙子,十七八歲的小姑娘。他們不但要完成長途跋涉、開山修路那些超強度勞動,還要承受高山缺氧、交通不暢、供給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常人無法想像的困難,不少人提前結束了他們寶貴的年輕生命,有幸活下來的人也大多疾病纏身,但他們毫無怨言,青春無悔。作為進軍西藏主力部隊的一位領導成員,作為上世紀80年代的西藏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我為這些老戰士驕傲。他們當年聽從黨的指揮,進軍祖國大陸最後一塊未解放、條件艱苦的領土,為把西藏改造為人民民主的西藏,為西藏人民流血流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與西藏人民一起長期建藏,努力奮鬥,無私奉獻。今天看到這些充滿革命激情的戰友們還像當年一樣,心裡始終想著西藏,愛著西藏,並為宣傳西藏、為弘揚“老西藏精神”筆耕不輟,仍然在繼續努力奮鬥,我從心裡往外高興。張彥麗同志向我介紹完情況後,我建議她在協會成立後,要儘量多抽出時間去各地走訪一下當年的老十八軍戰士,儘早地將老同志們的文集與採訪記錄蒐集上來,她答應了。我也表示,為了這些老戰士,為了蓬勃發展的西藏事業,我願意為西藏歲月文學藝術工作者協會做顧問,我老伴、首批進藏女兵李國柱同志也願意多參與協會的一些工作,共同組織回到內地的“老西藏”們繼續為建設西藏、為西藏人民貢獻餘熱。
2010年9月20日,我和夫人李國柱應邀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叢書座談會。會上,在京30位老同志為叢書編撰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和意見。時隔三年之後的2013年5月,張彥麗同志帶著樣書設計稿再一次來到我家,興致勃勃地告訴我,西藏歲月文學藝術工作者協會正式成立了,並特別提到在原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德吉措姆同志大力支持和積極協調下,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援助,期待已久的系列叢書可以面世了。雖然我已91歲高齡,但聽到這個訊息仍精神振奮,心裡如同炎熱的酷暑,熱情洋溢、豪氣頓增。協會儘管在經費困難、人手有限的情況下做了大量工作,可還是有許多同志沒採訪到,他們深表遺憾。但我相信,有這么多熱心同志的支持與關注,尤其是藏族同胞的高度重視,西藏歲月文學藝術工作者協會這個平台,一定會為弘揚“老西藏精神”,為熱愛西藏、宣傳西藏、服務西藏做出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
一想到西藏的歲月,我的心裡熱乎乎的,這個序我不能不作,戰友們的心愿我應該滿足。
回憶起1950年進軍西藏時,我是十八軍五十二師副政委。在解放西藏昌都的戰鬥中,我們十八軍五十二師分左中右三路進攻、迂迴、包圍昌都,我和師參謀長帶著五十二師一個步兵團(一五四團)、兩個直屬連及青海一軍騎兵支隊,橫跨四川、青海、西藏三個省區,15天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風雪高原上急行軍150O華里。那個艱苦想起來就心顫。毛主席說“進軍西藏不吃地方”,為此,我們進攻、迂迴、包圍昌都的各路戰士,除了背上武器,還要背上春夏秋冬的衣服、半個月的食品、帳篷及些許燒火的燃料或代用品,每人負重70斤,高原反應,幾步一喘。部隊斷糧後幾天吃不上東西,戰士們被迫吃累死餓死的牛馬,喝牛馬血,吃生肉,最後吃獸皮,甚至連骨頭和角都燒成灰燼填進肚裡。因凍、累、病、餓等多種原因,許多戰士痛苦之狀難以描述,不少同志遺屍高原,活下來的也是九死一生。差不多有一半戰士患上雪盲,短時間失明,無法看路,他們便把綁腿連起來互相牽著走;過河時,冰塊在湍急的水流中劃破皮肉,血流不斷;有的戰士腿傷化膿壞死,被迫鋸斷腿肢。一五四團和青海騎兵支隊有不少是非戰鬥減員,騎兵支隊的馬死了一半多,騎兵變步兵。那真是冰山雪峰掩忠骨,馬革未能裹屍還。但全師將士心裡都明白:只要堵住敵軍後撤拉薩的路口就是勝利。10月18日,我們10O余名騎兵和10O余名步兵比敵人早4個多小時搶先到達昌都以西的恩達,切斷了敵軍的西退之路,奠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基礎。我們終於取得了解放祖國大陸最後一片領土的全面勝利。
翻書閱卷,歷史風雲一幕幕閃過。60年一甲子,歲月洗去了多少人世鉛華,但“老西藏”們忠於祖國,熱愛共產黨,熱愛西藏人民,長期建藏、邊疆為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覺遵紀守法,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簡稱“長期建藏,兩不怕;艱苦創業,守法紀”),加上以後中央提出的“五個特別”的“老西藏精神”,卻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後來人。
理念和實踐說明,“長期建藏”的“老西藏精神”,不僅適用於外地去西藏的同志,也適用於西藏本地區的同志。去西藏的同志,無論是解放西藏去的,或是調進西藏去的,還是支邊去的,援藏去的,都統稱是進藏幹部吧。“長期建藏”除本地區多數同志外,不是一定要乾一輩子,一定要死在西藏,是根據黨和人民的需要,由組織決定的,時間有長有短。但無論在藏多久,都不要抱臨時觀點,應付差事,混日子,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都要從熱愛祖國、熱愛西藏出發,在思想上長期著眼、長期打算,行動上老老實實、兢兢業業,艱苦奮鬥,無私奉獻。
我第二次調離西藏後,雖然還在解放軍第二炮兵、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和執行中央領導機關交辦臨時任務共一二十年,但仍和那些“老西藏”一樣,念念不忘西藏。並想在有生之年,在可能的情況下,繼續為西藏做點事,首先對幾件遺留問題要設法解決。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求和呼籲給西藏修一條鐵路。這是從在西藏任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時起就呼籲的。沒有鐵路,西藏便沒有發展,就“大富”不起來。在黨中央的英明決策和築路大軍的努力下,在全國各地特別是西藏人民的支持下,這個願望實現了,也圓了我幾十年來想坐著火車回西藏,看望西藏父老鄉親的夢。二是從自己做起,調動各方力量不斷支持西藏教育事業發展,目標是為追趕先進地區的教育事業盡微薄之力。文化教育是民族文明和民族素質的基本要素,西藏發展缺少的是本民族的科學文化人才。為此,我從自己家做起,多方籌措資金成立“陰法唐西藏教育基金會”,我們的家庭也繼續在這方面再做貢獻。
第三件事,就是我們這些進藏時間早,經歷過進軍西藏、解放西藏、建設西藏、鞏固國防甚至以後階段的實踐者,很想把自身親歷、耳聞目睹及手中掌握的或能查到的資料,篩選、整理成文,作為出版物獻給讀者,使更多人了解那段真實的歷史,並解疑釋惑。2008年,在中央黨史研究室和西藏自治區黨委等領導機關、領導同志支持下,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了《解放西藏史》一書。這部著作已先後三次獲得中央和國家機關大獎。現在,我和其他同志,願意繼續為黨和西藏人民做貢獻,我在這裡借用進藏先遣連黨代表李狄三的話,以表達我的心聲:“我們活下來的人,只有更好地活著,至少是要爭取活得更久一些,才能完成他未竟的事業。活著,已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完成我們共同肩負的使命。”
祝願《西藏歲月系列叢書》能夠鼓舞更多的人,不忘革命前輩,弘揚“老西藏精神”,希望同志們繼續組織編寫出更多記錄那些令人追憶、感人肺腑、具有震撼力的征程的優秀作品來。
2015年8月於北京
陰法唐
2010年金秋九月,雪域高原最美的時節,為紀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張彥麗同志來到我家,將籌備成立西藏歲月文學藝術工作者協會及出版《雪山的眷戀系列叢書》(即《西藏歲月系列叢書》)等事向我作了詳細的介紹。張彥麗同志是1976年大學畢業進藏的知青,這個滿族的後代和那些熱血青年一樣,在祖國挑選他們的時候,胸懷壯志,自願報名去西藏當農民,後來又當教師、當幹部,在西藏一乾就是37年,是在西藏工作時間比較長的“老西藏”。介紹起他們在拉薩、成都召開《雪山的眷戀系列叢書》座談會的情形,她特別激動。那些健在的十八軍老同志,懷著極大的熱情參加了座談會,甚至有些人帶病到會。他們談到當年進藏時的情景,好多人熱淚盈眶,感慨難抑。座談會上,有的還拿出自己多年積累的文稿,希望通過西藏歲月文學藝術工作者協會這個平台,回憶建設西藏歷史,弘揚“老西藏精神”,抒發他們對西藏的眷戀和關懷。
談起一些老戰士、老作家、老記者的現狀,聽到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時,我感慨良多。60多年前我們在進軍西藏和雪山築路時,戰士們都是20來歲的小伙子,十七八歲的小姑娘。他們不但要完成長途跋涉、開山修路那些超強度勞動,還要承受高山缺氧、交通不暢、供給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常人無法想像的困難,不少人提前結束了他們寶貴的年輕生命,有幸活下來的人也大多疾病纏身,但他們毫無怨言,青春無悔。作為進軍西藏主力部隊的一位領導成員,作為上世紀80年代的西藏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我為這些老戰士驕傲。他們當年聽從黨的指揮,進軍祖國大陸最後一塊未解放、條件艱苦的領土,為把西藏改造為人民民主的西藏,為西藏人民流血流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與西藏人民一起長期建藏,努力奮鬥,無私奉獻。今天看到這些充滿革命激情的戰友們還像當年一樣,心裡始終想著西藏,愛著西藏,並為宣傳西藏、為弘揚“老西藏精神”筆耕不輟,仍然在繼續努力奮鬥,我從心裡往外高興。張彥麗同志向我介紹完情況後,我建議她在協會成立後,要儘量多抽出時間去各地走訪一下當年的老十八軍戰士,儘早地將老同志們的文集與採訪記錄蒐集上來,她答應了。我也表示,為了這些老戰士,為了蓬勃發展的西藏事業,我願意為西藏歲月文學藝術工作者協會做顧問,我老伴、首批進藏女兵李國柱同志也願意多參與協會的一些工作,共同組織回到內地的“老西藏”們繼續為建設西藏、為西藏人民貢獻餘熱。
2010年9月20日,我和夫人李國柱應邀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叢書座談會。會上,在京30位老同志為叢書編撰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和意見。時隔三年之後的2013年5月,張彥麗同志帶著樣書設計稿再一次來到我家,興致勃勃地告訴我,西藏歲月文學藝術工作者協會正式成立了,並特別提到在原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德吉措姆同志大力支持和積極協調下,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援助,期待已久的系列叢書可以面世了。雖然我已91歲高齡,但聽到這個訊息仍精神振奮,心裡如同炎熱的酷暑,熱情洋溢、豪氣頓增。協會儘管在經費困難、人手有限的情況下做了大量工作,可還是有許多同志沒採訪到,他們深表遺憾。但我相信,有這么多熱心同志的支持與關注,尤其是藏族同胞的高度重視,西藏歲月文學藝術工作者協會這個平台,一定會為弘揚“老西藏精神”,為熱愛西藏、宣傳西藏、服務西藏做出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
一想到西藏的歲月,我的心裡熱乎乎的,這個序我不能不作,戰友們的心愿我應該滿足。
回憶起1950年進軍西藏時,我是十八軍五十二師副政委。在解放西藏昌都的戰鬥中,我們十八軍五十二師分左中右三路進攻、迂迴、包圍昌都,我和師參謀長帶著五十二師一個步兵團(一五四團)、兩個直屬連及青海一軍騎兵支隊,橫跨四川、青海、西藏三個省區,15天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風雪高原上急行軍150O華里。那個艱苦想起來就心顫。毛主席說“進軍西藏不吃地方”,為此,我們進攻、迂迴、包圍昌都的各路戰士,除了背上武器,還要背上春夏秋冬的衣服、半個月的食品、帳篷及些許燒火的燃料或代用品,每人負重70斤,高原反應,幾步一喘。部隊斷糧後幾天吃不上東西,戰士們被迫吃累死餓死的牛馬,喝牛馬血,吃生肉,最後吃獸皮,甚至連骨頭和角都燒成灰燼填進肚裡。因凍、累、病、餓等多種原因,許多戰士痛苦之狀難以描述,不少同志遺屍高原,活下來的也是九死一生。差不多有一半戰士患上雪盲,短時間失明,無法看路,他們便把綁腿連起來互相牽著走;過河時,冰塊在湍急的水流中劃破皮肉,血流不斷;有的戰士腿傷化膿壞死,被迫鋸斷腿肢。一五四團和青海騎兵支隊有不少是非戰鬥減員,騎兵支隊的馬死了一半多,騎兵變步兵。那真是冰山雪峰掩忠骨,馬革未能裹屍還。但全師將士心裡都明白:只要堵住敵軍後撤拉薩的路口就是勝利。10月18日,我們10O余名騎兵和10O余名步兵比敵人早4個多小時搶先到達昌都以西的恩達,切斷了敵軍的西退之路,奠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基礎。我們終於取得了解放祖國大陸最後一片領土的全面勝利。
翻書閱卷,歷史風雲一幕幕閃過。60年一甲子,歲月洗去了多少人世鉛華,但“老西藏”們忠於祖國,熱愛共產黨,熱愛西藏人民,長期建藏、邊疆為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覺遵紀守法,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簡稱“長期建藏,兩不怕;艱苦創業,守法紀”),加上以後中央提出的“五個特別”的“老西藏精神”,卻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後來人。
理念和實踐說明,“長期建藏”的“老西藏精神”,不僅適用於外地去西藏的同志,也適用於西藏本地區的同志。去西藏的同志,無論是解放西藏去的,或是調進西藏去的,還是支邊去的,援藏去的,都統稱是進藏幹部吧。“長期建藏”除本地區多數同志外,不是一定要乾一輩子,一定要死在西藏,是根據黨和人民的需要,由組織決定的,時間有長有短。但無論在藏多久,都不要抱臨時觀點,應付差事,混日子,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都要從熱愛祖國、熱愛西藏出發,在思想上長期著眼、長期打算,行動上老老實實、兢兢業業,艱苦奮鬥,無私奉獻。
我第二次調離西藏後,雖然還在解放軍第二炮兵、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和執行中央領導機關交辦臨時任務共一二十年,但仍和那些“老西藏”一樣,念念不忘西藏。並想在有生之年,在可能的情況下,繼續為西藏做點事,首先對幾件遺留問題要設法解決。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求和呼籲給西藏修一條鐵路。這是從在西藏任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時起就呼籲的。沒有鐵路,西藏便沒有發展,就“大富”不起來。在黨中央的英明決策和築路大軍的努力下,在全國各地特別是西藏人民的支持下,這個願望實現了,也圓了我幾十年來想坐著火車回西藏,看望西藏父老鄉親的夢。二是從自己做起,調動各方力量不斷支持西藏教育事業發展,目標是為追趕先進地區的教育事業盡微薄之力。文化教育是民族文明和民族素質的基本要素,西藏發展缺少的是本民族的科學文化人才。為此,我從自己家做起,多方籌措資金成立“陰法唐西藏教育基金會”,我們的家庭也繼續在這方面再做貢獻。
第三件事,就是我們這些進藏時間早,經歷過進軍西藏、解放西藏、建設西藏、鞏固國防甚至以後階段的實踐者,很想把自身親歷、耳聞目睹及手中掌握的或能查到的資料,篩選、整理成文,作為出版物獻給讀者,使更多人了解那段真實的歷史,並解疑釋惑。2008年,在中央黨史研究室和西藏自治區黨委等領導機關、領導同志支持下,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了《解放西藏史》一書。這部著作已先後三次獲得中央和國家機關大獎。現在,我和其他同志,願意繼續為黨和西藏人民做貢獻,我在這裡借用進藏先遣連黨代表李狄三的話,以表達我的心聲:“我們活下來的人,只有更好地活著,至少是要爭取活得更久一些,才能完成他未竟的事業。活著,已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完成我們共同肩負的使命。”
祝願《西藏歲月系列叢書》能夠鼓舞更多的人,不忘革命前輩,弘揚“老西藏精神”,希望同志們繼續組織編寫出更多記錄那些令人追憶、感人肺腑、具有震撼力的征程的優秀作品來。
2015年8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