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歲月系列叢書:金質的哈達

西藏歲月系列叢書:金質的哈達

《西藏歲月系列叢書:金質的哈達》系新四軍老戰士趙先前的回憶文章結集,其中追述了作者在新四軍時期的戰鬥經歷,以及西藏和平解放時期隨部隊進藏築路的事跡,尤其對其中英雄人物的業績作了詳盡深刻的描繪,感人肺腑,發人深省,字裡行間洋溢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令人鼓舞。《西藏歲月系列叢書:金質的哈達》內容積極健康,敘事生動形象。作者以親身經歷和豐富的社會生活細節展開敘述,既能以真實的力量給人以真切、深刻的教益和鼓舞,又能使讀者獲得與西藏解放與建設時期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基本介紹

  • 書名:西藏歲月系列叢書:金質的哈達
  • 出版社:大連出版社
  • 頁數:163頁
  • 開本:16
  • 品牌:大連出版社
  • 作者:趙先前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050641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西藏歲月系列叢書:金質的哈達》不同於當下西藏題材書籍的特點在於:這是一部特殊年代的特殊身份的作者創作的作品。首先,作品既敘述了幾位英雄人物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戰鬥經歷,又講述了人民軍隊在西藏解放與建設時期的故事,作者趙先前的筆觸翔實細膩,感情熱烈飽滿,既能喚起那個時代親歷者的回憶和共鳴,又能使年輕讀者的求知慾得到滿足。其次,作者既是久經沙場的新四軍老戰士,又是西藏的解放者和建設者,他的感受深摯、切實,言之有物,更富有震撼人心的樸素的力量,相信這部作品一定可以受到歷史愛好者和懷揣“西藏夢”的讀者們的喜愛。

作者簡介

趙先前,1928年10月生於安徽宿縣孫町集王家溝口莊一個貧農家庭。父親在其出生前2個月出走,於1949年在江淮軍區病故。母親在其不到5歲時得瘟疫去逝,撇下他和比他大3歲的姐姐。1944年參加新四軍,1947年8月20日入黨,任連隊黨支部書記、副指導員、團政治處技術書記、幹部理論教員。1956年考入大學,任黨總支委員、系黨支部書記和班級黨支部書記。1960年畢業赴藏工作。在昌都任房建隊宣傳幹事、昌都印刷廠廠長、昌都專署宣教科工作人員。離休後堅持寫作關於進藏部隊修築康(川)藏公路和新四軍抗日的紀念文章。

圖書目錄

抗日烽火
苦歷
揮之不去的情思
老戰士拿起新“武器”
一把戰刀的故事
歷史是一顆長青果
殷殷草
血衣上的天書
難忘的章節
歷史的足音
五十年後想起的故事
將軍白髮溢深情
白手奪刀
高路入雲
二呀二郎山
大拐彎掠影
春歌
血娃
在昌都小土屋
西部大開發先行者的英雄史詩
把幸福帶給康藏人民的英雄們
浩氣碧血化春龍
雀兒山鉤沉
修路忙
二郎山情思
雪域情思
金質的哈達
雪蓮盛開時節
路遙見英雄
一件褪色的軍衣
西藏風情掠影
筆戰更酣
冀文正的故事
思念“五號”
血虹
川藏線上怒江澎湃
十八軍“老西藏”,八十八歲獻華章
白髮綰住西藏情
鐵軍精英
元帥母校話元帥
鄧政委講話後
念軍長
淮海大戰前夕
張震副主席又要看我的槍傷
峨眉山的太陽
我們的翟政委
新四軍老戰士陳子植掠影
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激情似海
祖母綠
叩蒼穹
訴衷情
國破方知人種賤
失而復得的本子
孔論新注
紅景天
海南(二則)
依依玉門柳
元旦會“三蘇”
艷若朝霞
霜重色愈濃
十月,火紅的情思
一束聖火
新官夢
中華魂
升彩虹,迎回歸
後記

後記

近年來,以反映社會主義新西藏為主旋律的文學作品,一直深受海內外讀者的青睞與關注。向世人宣傳西藏,介紹西藏,正確定位西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成長曆程,是我們每一個西藏人的責任。
《西藏歲月系列叢書》以“老西藏”們的親身經歷,真實地記錄了西藏解放和建設進程中那些不尋常的崢嶸歲月。有進藏路上的艱苦卓絕,有解放西藏的悲慘壯烈,有建設西藏的忠誠無畏,有守衛西藏的執著奉獻……那些真實的故事,雖已成為歷史,但仍感人肺腑,耐人尋味。
這套叢書作為歷史發展的載體,無處不體現著黨中央和全國各族人民對西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關懷與支持,無處不彰顯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這些,雄鷹可以見證,雪山可以見證。
此套叢書組稿及籌備出版幾經周折,歷時三年,工作千頭萬緒。西藏歲月文學藝術工作者協會的策劃與主創人員,用“老西藏精神”宣傳“老西藏”,記錄為西藏和平解放犧牲的英烈和健在的昔日英雄。他們用身體鋪就了進軍西藏的“天路”,把鮮血滴灑在建設西藏的白雪中,把生命鐫刻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大團結的史冊上。書中的每一段故事都在向我們昭示:他們與西藏人民手挽手、心連心,團結一致,努力奮鬥、拼搏,以鮮血和正義鑄就了整個人生軌跡!
為了那些逝去的英靈和活著的英雄,叢書編輯委員會困難再大也要堅持!在藏工作多年的洋滔、張彥麗、冰融、李敏、閏振中等同志,分別聯繫離退休老作家,十八軍老幹部、老戰士,向他們徵集進藏、建藏的回憶錄,組織編寫那段感人肺腑、催人奮進的歷史篇章。
在拉薩、成都、北京三地組稿座談會上,與會的116名離退休老幹部,談起當年的經歷仍是熱淚盈眶,激情滿懷。他們對出版系列叢書的現實意義給予肯定,紛紛表示要積極參與,熱情支持。老幹部們的行動使大家備受鼓舞,深感自己肩上的擔子分量很重。
做書如做人。我們不知道其他編輯是怎么做到最好和完美的,但我們編輯的工作過程,卻讓人讀懂了什麼是最好和完美。
由於年代關係,一些書稿的原創人已是八九十歲高齡,提供的全部是手寫稿。整理這部分書稿的難度,遠遠超出當初的想像。尤其是當年十八軍分三路進藏,整個過程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待書稿集中後,內容衝突和史實矛盾等問題凸顯出來。即便如此,這些都是老人們的親身經歷之作,彌足珍貴。工作人員視稿如金,沒有一絲馬虎和大意,生怕丟掉一字一頁,對不住那些顫抖著的手寫下的一筆一畫。因為他們懂得,這些書稿對於高齡老人來說,其意義不是簡單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這是他們一生中最珍貴的東西。
大量組稿,靠正常的工作時間是無法完成的,編輯們吃住在辦公室,搶時間、趕任務;制訂好的工作計畫不得不打破,確定的工作方案隨時要更改。為了確保史料翔實,協會同志除了對手中的初稿進行整理和比對外,還要隨時處理意想不到的新問題。他們與原創作者不定時、不間斷地聯繫與溝通,有的老人需要輾轉幾次才能找到,一些老人隻言片語的表述需要幾經詢問,同志們都表現出極大的耐力和愛心。通過無數次的核對、甄別、印證,這些基礎資料得到最後的確認。先遣連勇士和十八軍將士絕境堅守、極地永生的氣概,鼓舞著叢書編輯人員為這項有別於正常寫作、具有特殊意義的工作竭盡全力。
現代都市生活浪漫而多彩。但《西藏歲月系列叢書》的編輯過程,讓那些編輯遠離了這個多彩而喧囂的世界。三年的編輯工作,人腦變成了電腦,離開書稿後的大腦,幾乎是一片空白,連正常生活也變得丟三落四。大家多是在夜以繼日、廢寢忘食中度過了三個春秋。特別是在最後統稿期間,春節、藏曆年都是在電腦前度過的。什麼“三十餃子初一面,初二出門去拜年”等風俗,全然忘記。直到一個清晨,清脆的爆竹聲催醒一位編輯的記憶,猛然想起藏曆年該到了,於是,臨時決定放假一小時,給遠在拉薩的朋友發簡訊拜年。沒想到剛給兩位朋友發完拜年的信息,回復的鈴聲便接連不斷。她索性先暫停拜年,打開信息想一睹為快,沒想到一看卻把自己驚住了: “你是喝醉了還是睡迷糊了?藏曆年都過去一個月了,還拜年呀?”
“難道,你真的忘記哪天過年了?”
藏族朋友的反問,令我們的編輯從機械思維中清醒過來,跑去翻日曆,201 5年過去三個月了!這一天是二月初二,民俗中“龍抬頭”的日子。她無奈地搖搖頭,苦笑。
還有一種難耐,也是對我們編輯的考驗。為了這套叢書,有的同志一年內要進出西藏兩三次。嚴重的高山缺氧反應,試煉的不僅是身體,還有毅力。長期在藏的人,到了內地因醉氧而多眠,昏盹難耐,頭暈腿軟;常人日進三餐足矣,而他們則要飽受飢腸轆轆的折磨。返回高原的情景與內地醉氧相比,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頭痛耳鳴,夜不能寐,腿腳發軟,食慾全無。三周時間過去,人仍頭如灌鉛,四肢麻木,身體如騰雲駕霧,提不起精神。儘管這樣,他們仍堅持工作,無一退卻,三年的付出可想而知。
確實,將一部自己沒有親身感受的他人的作品做到最好,是一件難事。尤其是這套叢書,面對工作量大、組編困難、經費難籌等問題的困擾,編輯部人員曾產生過動搖。但“老西藏”們對叢書的渴望和期待之情,始終縈繞在他們心頭,揮之不去:84歲高齡的十八軍老前輩趙先前先生,騎著腳踏車到處尋找資料,不厭其煩地向自己的孫子學習電腦打字;黨史專家焦東海先生患病期間也不忘電話詢問叢書進展情況,幫忙聯繫在京的十八軍前輩;著名詩人、作家楊從彪,閏振中兩位老師的熱忱可與重慶的高溫相提並論,而且從來“報喜不報憂”;西藏第一位女作家、優秀的藏族領導幹部、西藏自治區黨委原常委、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德高望重的德吉措姆女士,為了籌措出版經費煞費苦心,輾轉奔波,多方求援,如一尊秉燭女神,讓大家在黯淡中又見光明,她身上的正能量時刻感染著每一個人;還有因心臟病住院的“老西藏”劉源老師,在病榻上筆耕不輟……他們這種發自內心、視如生命般熱愛西藏的情結令人驚嘆,令讀到與見到的每個人的心靈不止一次地受到震撼和洗禮!
雪蓮花綻放的地方本沒有路,英雄先遣連壯士用他們的生命,蹚出一條“天路”;十八軍將士們踏著他們非凡的足跡,向著雪山頂上的五星紅旗奔去……那些讓人想起就肅然起敬、長期在藏工作的各民族幹部、人民子弟兵,默默無聞、堅韌不拔的品格和意志,鑄就了祖國西南邊陲的鋼鐵長城,讓民族大團結之花在雪域高原綻放,讓富強民主的新西藏在珠穆朗瑪崛起!
20世紀70年代那令人抹不去記憶的歲月,知識青年熾烈的激情燃燒在雅魯藏布江畔,他們背負那個特殊年代民族的希望,輾轉半箇中國,聚集在世界最高點。如今,這些“老西藏精神”的繼承人也已兩鬢霜花,他們付出的是熱血,收穫的是意志;逝去的是青春,留住的是品格。還有一批批援藏幹部,承受思鄉之苦,忍耐高原之寒,以只爭朝夕的幹勁實踐著“老西藏精神”,為民族富強搭建人才之梯。那些遠去的和這些現在的他們,都以不同方式譜寫著對西藏的熱愛,對祖國的忠誠,對“老西藏精神”的崇尚。
面對莽莽高原,生命顯得那般脆弱渺小,如一滴水、一粒沙。也正是這一水一沙,把青春、時光、血汗凝聚成“老西藏精神”,積澱成盪氣迴腸的西藏歲月,沒有半點虛偽和空洞。
三年來,叢書編輯部的同志們,就是在這種精神的感召和激勵下,一次次直面困難,一步步在艱難中前行……墊付的數萬元編輯費,至今還不知由誰償還,但從未有人提起。想想這些,算不算是做書和做人的一種境界呢?
在西藏生活和工作,是大自然與人格和意志的較量;為西藏做事,是戰勝自我、提升境界、淨化靈魂的歷程。一代又一代“老西藏”和西藏各族人民,抱著這種理想信念和政治情感,以鮮血和生命及子孫後代的幸福為代價,在得與失、榮與辱、生與死、苦與樂的考驗面前,不改初衷,默默奉獻,在世界屋脊上構築了一個英雄群體。應該說,“老西藏精神”同“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都是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
掩卷深思,作為一名讀者、作者、編者,除了對“老西藏精神”的種種感慨,還有更多的感動無法忘懷。
《西藏歲月系列叢書》欣然面世,首先應感謝西藏自治區原黨委書記陰法唐和夫人李國柱(首批進藏女兵之一)一直以來的關心,感謝在北京七月的酷暑下,老書記為叢書題寫序言;感謝叢書編委會顧問、西藏自治區原黨委常務副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列確一直以來的關心;感謝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拉薩市委書記齊扎拉的支持;感謝1976年進藏大學生、時任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躍平給予我們的熱情鼓勵;感謝中國文聯副主席丁蔭楠、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秘書長楊華山、中國音像出版社常務副社長丁濤等領導同志的大力支持與指導,他們同是這套叢書的奠基者,也是西藏人民的好朋友。
這套叢書的完成,離不開北京市對口支援和經濟合作工作領導小組西藏拉薩指揮部領導在經費協調方面給予的大力幫助;離不開西藏自治區黨委直屬機關工委常務副書記林清海、原常務副書記高文庭、副書記彭宏(中央國家機關工委第五批援藏幹部)等領導的厚愛和關懷;離不開時任工委宣傳部部長唐榮科在方案策劃、工作實施、人力安排等方面給予的全力支持與幫助。
中共大連市委組織部、宣傳部的領導甘為西藏辦好事,成為叢書編輯工作的精神後盾。第五批援藏幹部、現大連市旅順口區教育局副局長馬殿文同志虔誠的西藏情愫令人感動,他為叢書後期製作排憂解難,為叢書出版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還有叢書的合作夥伴——大連出版社的領導、同志們,表現出孜孜不倦、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
在此,叢書編輯部及叢書作者、廣大讀者對所有給予叢書以關注、支持、幫助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謝!
西藏,神聖的世界屋脊,離太陽最近的地方,我們的西藏歲月記載著滄桑,刻錄著風華。西藏歲月,是無數西藏人環境與精神、磨礪與意志互相較量的歷程。但西藏歲月的與眾不同,不只是環境的惡劣、磨礪的艱難,更是一種人心向善的精神信仰。任雲捲雲舒,花開花落,“老西藏精神”同美麗的高原一樣,將永遠成為人們嚮往的香巴拉。
編者
2013年5月

序言

圓夢
張躍平
2010年,陽光明媚的4月,我收到《雪山不會忘記系列叢書》編委會的叢書策劃案送審檔案。詳細看過之後,心情非常激動,當時就簽署了支持意見。後來,在書稿的編撰過程中,《雪山不會忘記系列叢書》改名為“西藏歲月系列叢書》更符合選題內容。
一晃就是三年。今年4月,《西藏歲月系列叢書》編輯委員會邀約我為叢書寫序。欣喜是自然的,擔心亦在情理之中。我深知這絕非一般意義上的工作,因為,不論是作者還是編輯委員會的工作者,大多已退休離開了工作崗位,此次又重新走到一起,在西藏自治區黨委、人大、政府、政協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用他們的真誠和熱情,用他們的智慧和能力,組建了西藏歲月文學藝術工作者協會,協會組建的同時,叢書編撰工作也正式啟動。為傾訴一生都無法割捨的西藏情緣,為報答西藏高天厚土給予的養育之恩,為實現大家共同的夙願和高原夢,他們依舊那么執著,那么敬業,那么堅定,”就像高山上的雪蓮花,默默地綻放著永恆的絢麗。
我知道,他們約我寫序,並非因為我的職務,而是因為我與叢書作者們有著同樣的西藏情結,有著同樣的高原夢。這份情誼,這份默契,這份夢緣,沒有西藏生活經歷的人永遠無法想像、無法理解。
但,我懂他們。
叢書中所記錄的西藏歲月,是英雄們的戰鬥史,是前輩們的奮鬥史,是西藏文明的發展史。作者們都是“老西藏”和“老西藏”的接班人,每一位我都似曾相識,每一段述說我都非常熟悉。因為,37年前,我和這些熱血青年一樣,身背行囊,懷揣理想,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這片土地,成為繼十八軍之後支援西藏社會主義建設大軍中的一員。那時,我們很年輕,就像籽粒飽滿的青稞,耐受著高寒缺氧的環境,執著地生長;就像蒼勁的雄鷹,迎著風霜雨雪,勇敢地飛翔;就像健壯的氂牛,承載著重負與寂寞,倔強地前行。在我三十餘載的西藏歲月中,半生青春一生愛,半生血汗一生情,我已無法分清藏族與漢族的界限,無法分清藏地與故鄉的區別,如同無法分割的血脈一樣。在《西藏歲月系列叢書》中,我看到了自己,又回到了那個年代。
工作之餘,我酷愛攝影,特別享受按動快門的瞬間帶給精神上那種欣慰的滿足,特別渴望所有的經歷都能成為永恆。我希望以這樣一種方式,紀念我的西藏歲月,紀念我人生旅程中最有意義的時刻,紀念西藏翻天覆地的變化,紀念西藏各族人民團結奮鬥、建設美麗家鄉的輝煌成就。
心有多大,夢就有多大,照片和文字是一樣的,不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在向/人們講述著一個永恆的主題——圓夢。
與“老西藏”們相比,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是沿著他們以“老西藏精神”開創的那條“天路”走進高原的,我們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的傳承者,所以,我們自豪,我們自信,我們自強。
光陰荏苒,一代又一代西藏人,覽盡風雨苦亦甜;歲月如梭,一代又一代西藏人,於歲月的車輪里一刻也沒有停歇;青稞酒的甘甜,酥油茶的醇香,鍋莊舞的厚重,把我們的西藏歲月,永遠鐫刻在人生的長河裡。今天,《西藏歲月系列叢書》為我們再現了這一切。其中記錄的,不僅僅是作者自己的生活和經歷,更寶貴的是記錄了西藏和平解放中勇敢而無畏的人們,西藏建設中堅強而無私的人們,西藏發展中勤勞而智慧的人們。不論是誰讀懂了其中的情感,感受了其中的真誠,領略了其中的風采,都會被感染,被觸動,被洗禮,被震撼,而後,也會有一種衝動,那種背起行囊上路的衝動。
這就是《西藏歲月系列叢書》給予我們的啟迪,這就是“老西藏精神”給予我們的力量。
忍不住,抬頭仰望《喜馬拉雅豐碑》上鐫刻的《高原的記憶》,深切感受著不朽的《高原魂》;以真誠和執著《守望》著《我們的西藏歲月》、《源》,領略《墨竹河》的斑斕與陽光相聚,匯成《彩霞東來》的綺麗風光,用我們的青春,驕傲地展示著《雪域風華》,用我們的雙手,創造著高原奇蹟,在鮮花、掌聲和《金質的哈達》湧向我們的時候,我們沒有停下,堅強與自信深深地刻在前行的腳印上。因為,我們是“老西藏”們的接班人!
人生如船,夢想是帆,每個人都有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夢,因為我們同屬一個國家,所以我們的夢與國家民族的興衰榮辱緊密相連。我們只有繼續保持激情、堅持科學發展,中國夢才夠美麗;我們只有不斷完善和諧穩定、民生改善、民族團結的新局面,中國夢才夠堅實。
我們的夢在西藏。
西藏的夢是繁榮昌盛,在西藏的奮鬥圓了我們的夢,黨的領導和各民族大團結圓了西藏夢。如今,中華民族正在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圓一個夢,那就是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信仰,忠實於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實踐,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
《西藏歲月系列叢書》正是從夢開始的地方講起,還將繼續沿著夢的思緒,在雪域高原,圓一個團結、民主、富裕、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西藏夢。
2013年4月30日
張躍平,1950年5月生,遼寧北票人,中共黨員。歷任西藏軍區生產建設師彭波農科所技術員,西藏自治區衣墾廳生產技術處副處長,西藏自治區政府辦公廳秘書一處處長,西藏自治區“一江兩河”開發建委辦綜合處處長,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西藏自治區紀委副書記(正廳級),西藏自治區監察廳廳長,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常委會副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