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足蝗

西藏大足蝗

西藏大足蝗(Aeropus tibetanus Uvarov,1935)位於青海(興海,共和,貴南)和西藏(芒康,江達,類烏齊,八宿)等地,因為足大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藏大足蝗
  • 拉丁學名:Aeropus tibetanus
  • :動物界
  • :直翅目
  • 亞目:蝗亞目
  • :槌角蝗科
  • 亞科:槌角蝗亞科
  • 命名者及年代:Uvarov,1935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參考文獻,

形態特徵

雄性 體小型。頭較短於前胸背板。側觀頭部略低於前胸背板的隆起處。頭頂短寬,頂端鈍角形,側緣和前緣的隆線明顯,前端低凹,中隆線不明顯。頭側窩明顯,狹長方形。顏面側觀向後傾斜,顏面隆起側緣明顯,中單眼附近略狹,下端稍寬。複眼卵形。觸角細長,超過前胸背板後緣,中段一節的長度約為寬度的2.5—3倍,頂端膨大成槌狀。前胸背板具有明顯的中隆線和側隆線,側隆線在溝前區甚彎曲,側隆線間最寬處約為最狹處的2.5—3倍。後橫溝明顯地位於中部之後,溝前區長於溝後區。前胸腹板略為隆起。前翅較短,到達或略不到達後足股節的末端;前、後肘脈常全部或部分合併(圖9a)。後翅略短於前翅。前足脛節明顯膨大,呈梨形(圖9b)。後足股節勻稱,上側中隆線光滑無齒,上膝側片端部圓形。後足脛節缺外端刺,外緣具刺10個。跗節爪間中墊到達爪的中部。下生殖板短錐形,頂端鈍圓。雌性 體比雄性稍大。觸角較短,不到達前胸背板的後緣,中段一節的長度為寬度的2—2.2倍,端部膨大比雄性小。前胸背板正常,不隆起。前翅較短,僅到達腹部第4節的中部,前、後肘脈不合併。前足脛節正常,不膨大。後足脛節外緣具刺11—12個。產卵瓣粗短,上產卵瓣上外緣無細齒,頂端略鉤狀。
體色 體黑褐色。觸角頂端膨大部分黑色。後足股節底側黃色,端部黑色。後足脛
節黃褐或橘黃色。
體長:♂13.9—16.6mm,♀19.0—21.6mm。
前翅長:♂9.5—11.6mm,♀7.5—10.4mm。
後足股節長:♂8.5—9.0mm,♀9.5—10.5mm。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青海(興海,共和,貴南),西藏(芒康,江達,類烏齊,八宿)。

參考文獻

原始文獻: Ann. Mag. N. H. (10) 16: 195.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昆蟲綱 第三十二卷 直翅目 蝗總科(四):18-2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