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卡墊

西藏卡墊

“卡墊”是藏族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它的原料纖維長,彈性強,圖樣設計別致,色彩鮮艷,美觀大方。“卡墊”在世界三大名地毯中占有一席之地。日喀則、江孜生產的“卡墊”在西藏“卡墊”業中更是首屈一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藏卡墊
  • 外文名:Tibet card pad
  • 類別:生活用品
  • 地區藏族家庭
規格,使用範圍,織造工藝,扣法,經緯線,染料及染紗,圖案特點,江墊式,龍鳳式,滿地鋪式,城廓式,嘎雪巴式,

規格

“卡墊”在藏語中的意思是覆在上面的墊子,一般在理解上,是指仲絲織物,“卡墊”的規格一般是長方形的,長6英尺,寬3英尺,生產和銷售時,一般都以對為單位,很少按條生產和銷售。“卡墊”的種類很多,以穿桿結扣等工藝不同,分為:仲絲、尺不戒、汪丹仲絲等種類;以用途不同,分為卡墊、地毯靠背方墊、措墊及其它產品。“卡墊”是在“汪丹仲絲”的基礎上衍變發展起來的,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產品,它的穿桿結扣法,在全國乃至世界地毯織造技術中都是一個獨特的創舉,至今仍未失其獨樹一幟的地位,其織法,色彩以及紋樣組織等方面,也鮮明地體現了它的民族和地區特色。
西藏卡墊西藏卡墊

使用範圍

一般的藏族家庭都在房屋內沿牆一圈或沿兩面或三面牆擺成直角的木製底床,上面墊用各種毛或草絮裝成的基墊,卡墊就鋪陳在基墊上,供大家白天坐用和晚上睡覺,夏天過林卡或外出時,卡墊就直接鋪在地上當坐墊,家庭用的卡墊有幾種規格,其中(3×6)較為普遍,還有(2.8×5)和2×4,在有條件的講究人家裡,還有一種“毯上毯”,類似椅墊。加“毯上毯的目的”,一方面為保護下面較大的卡墊更主要的還是為了表示對富人的尊重。其規格是:(3×3),(2.8×2.8),(2×2)等。

織造工藝

傳統卡墊織機是一種斜靠在牆上操作的小型木製機台,它的結構比較簡單,是由兩根方型立身柱,上下樑形成一個基本框架,另有木楔,高度固定喙,固定喙上的支撐木等組成。它沒有坐板架,絞緣等設施。上下樑和立身柱也都是活的,上經時根據活面寬窄的需要把兩個立身柱平行地擺在地上,把它們的兩端分別用兩根枕木墊起,校正好寬度,然後再把上下樑放在定好寬度的立身柱上,這時就可以在平機上上經。經上完後,分別再在兩個立身柱上的固定木喙上下加相同厚度的木楔,使經線緊到所需要的程度,這時就可以把機子豎起斜靠在牆上,開始織作了。活面增高,坐墩也要隨之墊高。等織到一定高度時,取出木楔,重新調整位置後再用木楔緊經線,再織下一塊,依次重複上述運作。除織機基本框架外,織卡墊還需套經竿、繒板、繒、分絞板,繞扣桿等附屬檔案,開始織作時,首先提繒出絞(一批繒),把分絞板從繒下現出的絞口中插入,從而使絞固定下來,隨之將分絞板推向繒前,使絞口逼近活面約三寸處,再順手把分絞板翻起(開頭是扁平插入的),即可進行繞扣,扣結繞完一道後,用鴨口觜木郎頭將其帶絨扣的繞招桿砸抵活面,再從兩邊分別過粗,細緯線,然後用“打”(用青岡木或其它硬木作成的一種上圓下扁的工具,作用與耙子相同)砸實,這時就可以用刀片劃開繞扣桿上的毛紗扣,拿去繞扣桿,剪齊茺毛即成一道栽絨。現在經線已恢復了平絞(原來的絞已經被緯線壓在底下了)。抽出分絞板,再重新提繒分絞,插入分絞板,繼續織作下一道依次往復。傳統仲絲沒有撩邊一道工序,邊經是靠緯線連線的,藏毯經向摺疊,絨面上無明顯的道數間隔行,橫折時則有非常明顯的道數層;緯線粗時後背顯現清楚的緯線痕跡,緯線細時,後背的緯線不清楚,這些都形成了藏毯的部分外觀特徵。
前述卡墊織機是屬傳統的最簡便的織機,使用這種織機的幾乎沒有,就連那些個體戶頻繁轉移作工地點的也都換成了鋼製的織機,鬆緊經線及調整高低的也不木楔,取而代之的是以鋼製螺旋式或油液壓升降器。企業廠家則更為先進,一是走向鋼製化,二是走向大型化。條件較為差的也走向木製大型化。

扣法

卡墊的第一扣結是拴在前後兩棵單經上的反手“8”字扣,第二扣是套在右面第二組經線(從左至右的第三,四棵經)上的一個“U”字扣和半個“8”字扣,從第三個扣開始,就都成了正手“8字”扣。它的結扣單位是相鄰的兩組經線。如第三個扣是把毛紗頭從第二組經線的左下方領入越過第三組經線,即第五、六棵經,然後再從第五、六棵經的左下方遞出來,這個扣便算結成了。第四個扣是從第三組經線左方領入,越過第四組經線,從這組經的右邊領入,左邊遞出即成。如此依次反覆,從經 面的左邊向右作下去,直到繞結完一道為止。然後使可過緯,劃扣,剪茺毛,繼續織作下一道。起絨高度,(即卡墊的厚度)約等於絨線桿半個園周的長度。卡墊除換線時的第一扣外,其它扣都是以一組經線為半個結扣單位,所以變絞對於絕大部分扣結的本身無關,變絞的目的只是為了過緯,所以卡墊無所謂抽,拉絞。

經緯線

傳統卡墊的經緯線絕大部分都是用毛紗的,僅有少量的是用棉毛混紡或棉紗做經線的。西藏民主改革以後,特別是組建卡墊生產企業以後,國家統一供應棉紗,統一收購生產產品以來,卡墊的經線採用棉紗的方法逐漸被社會上所接受,並大量運用。這也是一種卡墊材料上的革新,甚至可以說是一次革命。目前區內各廠家及個體生產者都用棉紗做經線了,規格也大體統一,普遍選用了3股21支紗。
使用棉紗作經線和粗緯後,與傳統毛經緯的卡墊相比之下,具有卡墊的後背挺脫板實,邊、底子及穗的部分整齊利落,活面更加突出。

染料及染紗

卡墊是由深藍、淺藍、黃、淺黃、淺桔黃、金黃、紅、綠、黃綠、黑綠、紫紅、深粉紅、淺粉紅、深棕、淺棕、黑、白等十幾種顏色。過去染色用料主要來源於西藏當地野生植物、礦石、色土,可配製成各種不同顏色;其次是從印度、尼泊爾等鄰國進口化學顏料。目前江孜、日喀則等卡墊廠家生產的出口地毯及部分內銷卡墊改用從瑞士國進口的“山德來”顏料,其它企業和個體戶生產的卡墊產品染料除及個別顏色仍然實用西藏土產顏料外,均使用內地生產的化學媒介染料。西藏土產顏料的基本顏色有黃、紅、紫紅、金黃、白、棕、黑等幾種。天然土產顏料的主要品種及染法是:
蘭色:原來用日喀則地區仁布縣出產的一種叫“挺”的蘭色礦石,經過粉碎硬座研磨後投入染浴中,攪拌均勻,然後將所要染的毛紗
西藏卡墊
放入盛有染料的容器中,再加入適量的“究魯”(仁布縣出產的一種灰黑色的泥土,乾固狀態下很像爐焦子,但遇水可以全部溶解,酸性),混染浴浸染一天以上可得蘭色,浸染的時間越長,所得的蘭色越深。染這種色的還有一種叫做“惹木”的,它是印度生產的一種色塊,質硬如石。用時,先把它用清水泡在研缽里,等吃透水以後再將其研細糊狀,倒入50℃左右的溫水溶水溶器中,攪拌均勻後隨即把毛紗投入浸染,五分種後可以得到月蘭色,十分種就能得到二蘭色,半小時即可染成深蘭,用“惹木”染蘭色時同樣要加入適量的“究魯”作為助劑。黃色:用黃柏、梓子、大黃都可以染得黃色,其中大黃用的最多。大黃藏語叫做“秋落”,它的葉可以染淺黃,根可以染深黃(有一種發紅的大黃根還可以染成銹紅色)。
綠色:用大黃葉罩染深法不同的蘭色紗即可得到各種不同的綠色。由此可得的綠色,其色相近似於乾菜綠,色頭不甚鮮艷。如果用深黃染浴罩染不同深淺的蘭色紗,就會得到各種不同色階的秋香綠。
另外還有斯秋、瑪秋、白土、納翠等礦物染料和達巴等植物染料,天然顏料的堅牢度比較好,又能就地取材,成來低廉,加之又是傳統的工藝,操作熟悉,質量可靠,是屬獨具特色的染料。不過,目前由於使用這種染料所耗費的時間長,工序繁雜,其利用者逐步減少,大多數人都使用化學顏料。

圖案特點

日喀則地區的卡墊品種非常豐富,根據卡墊圖案的特點,大致分為五大類型,即:江墊式、龍鳳式、滿地鋪式、城廓式和嘎雪巴式。

江墊式

把取自錦緞上的纏枝西蕃蓮格式的波狀圖案,織在卡墊上的統稱為“江墊”。當然卡墊圖案來自錦緞的不只是這一種,其它幾個格式中也有不少成份是來自錦緞的,但這一類形式比較明確單一,特別也比較集中,而是民眾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已經公允。

龍鳳式

龍鳳式是所有龍鳳圖案卡墊總稱呼,它是按圖案內容區分的,例如:二龍戲珠,龍鳳呈祥、穿雲龍、蛟龍鬧海、二龍逐風、鳳凰戲牡丹等等,其紋樣多半也是來源於錦繡服料。在長期流傳中,這個內容也有了它的固定格式,內容上都離不了龍、鳳、雲、花、水,形式上是以半個線為中界的反轉對稱或相向對稱。

滿地鋪式

這一類圖案的紋樣來源極為廣泛,內容也很龐雜,有取自藏靴上繡花紋樣的,有取自古代中原的繡花衣料上的,有來源於藏族建築裝飾上的,也有從印度絲綢和織錦上搬來的等等。無論它們的內容和風格有多么大的差異,但在章法形式上卻有著很多相近的地方,如:紋樣布滿全毯分布均勻,通常無邊。整個圖案往往形成兩個或三個較為明顯的節次,兩端兩個節次一般都取對稱形式,不管中間一個節次所占面積大小,或者只有兩個節次,兩端總是以向心的趨勢向“半個線”集中。

城廓式

藏語中把鎖口“丁”字紋的叫“加架”意即漢地城牆。“城廓式”的特點之一是有框線、紋樣,而且多帶“丁字紋”小邊,形如城廓,我們藉助這曾意思把凡有完整框線紋樣的圖案稱作“城廓式”。最常見的大邊形式有四種:一、錦紋盒子邊。盒子裡的紋樣多為暗八仙、佛八仙、國王七寶或三者雜而用之;二、水紋邊;三、花草邊;四、八仙、八寶、七寶邊。

嘎雪巴式

嘎雪巴·曲傑尼瑪,江孜貴族,曾任過地方政府的噶倫。他對改進卡墊圖案尤有興趣,他通過對於內地近代絲綢刺繡的研究,吸收了剌繡被面和剌繡衣料上的大花大葉,以及整枝花的形式,並結合了卡墊的生產工藝特點,創造出了一種類似內地“彩花式”的新圖案樣式,深為藏族民眾所歡迎,人們稱它做“嘎雪巴白薩”。
“嘎雪巴式”的特點是章法自由流暢,形象色彩突出,它有些像內地早期的“彩花式”圖案,但它又不講究氣勢空間,花紋比較均勻地分撒在所有的空地里,它的典型格式是四角有四塊水紋。分類者把後來的一切大朵大枝,三點交錯或兩點對稱排列的花卉圖案,全部劃入這個類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