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捷運二號線西直門站兩側的壁畫,在中國捷運壁畫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首先,壁畫是在高麗紙上創作的國畫;其二,壁畫是著名美術家張仃先生帶領山水畫家龍瑞、姜寶林、王鏞、趙衛、陳平等人創作的;其三,兩幅壁畫的長度各為70米,開巨幅國畫之先河;其四,壁畫使用了環氧樹脂特殊的裝裱方法;其五,兩幅壁畫創作於改革開放初期,是經過鄧小平親自審稿後上牆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直門捷運壁畫
- 外文名:The Xizhimen Subway Station Mural
- 全稱:北京捷運二號線西直門站壁畫
- 長度:70米
作品內容,創作背景,創作過程,作品欣賞,
作品內容
北京捷運二號線西直門站壁畫,簡稱“西直門捷運壁畫”——《燕山長城圖》和《大江東去圖》。壁畫由張仃主持,龍瑞、姜寶林、趙衛、趙準旺、王鏞、陳平等人參加了創作,每幅圖高3米,長70米,是將畫在高麗紙上的原作切割製作在人造石板內,安裝上牆。全體人員花費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創作製作,畫幅巨大,時間緊張,又值夏天,非常艱苦。
創作背景
一九八四年的國慶節,作為國慶35周年獻禮,北京捷運二號線即將開通,北京市政府決定將捷運兩面立牆的壁畫裝飾畫創作的人物交給著名畫家張仃先生。張仃參加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1978年創作了北京國際機場壁畫《哪吒鬧海》,擅長焦墨山水。這時,張仃先生已經從中央工藝美院(清畫美院的前身)院長的位置上退了下來,有時間來構思和組織西直門捷運壁畫。
創作過程
接到任務後,張仃先生首先想到的是用國畫的形式來創作壁畫。其次,張仃確定了壁畫的主題為長城和長江。然後是蒐集素材。張仃組織了一個創作班子,都是當時中國山水畫當面的優秀畫家,他們有龍瑞、姜寶林、王鏞、趙衛、趙準旺、陳平等人。創作人員在張仃的帶領下,沿長城一線寫生,他們選擇在長城比較完整的地區採風、寫生、收集資料。長城沿線的採風是一件艱苦的事,張仃同當時還是中青年的龍瑞、姜寶林、趙準旺、趙衛他們一起爬山涉水,實地寫生。從留存的照片上我們能看到,時值夏天,驕陽似火,運氣好的時候,他們會遇上賣西瓜的瓜農,買上幾個瓜,在石頭上摔碎,一人抱起一塊來,吃個痛快。雖然辛苦,但他們收集到了長城的第一手資料,包括山海關、嘉裕關的建築結構,長城與山體走勢,特別是北京郊區燕山長城和山脈的形態,草木、物候、民居等,沿途重要的人文景觀,具有地域特徵的岡阜坡陀,以及重要的關隘重鎮等等。
回到創作基地以後,為了迎接捷運國慶節通車,張仃決定進行封閉創作。創作組在北京西郊的八大處,解放軍某招待所租了一個創作場地,規定自當日起,創作人員不得回家,不做其他事,吃住都在招待所,集中精力創作。
首先是繪製小稿。中國傳統大壁畫的繪製,歷來是先繪一個比例縮小的草稿,叫粉本。以人物畫為例,粉本是以墨線白描勾勒出來的草稿,除了比例縮小以外,就是沒有用墨渲染和敷色。捷運壁畫創作的小稿類似古代壁畫的粉本,在繪製粉本之前,創作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風格的統一。龍瑞、姜寶林、王鏞、趙準旺等人都是中國山水畫的行家裡手,他們大多在八十年代就已經有所成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山水語言。如何把這些不同的筆墨語言統一在一張畫上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最後張仃和創作組商議決定,兩幅作品,長城一幅為焦墨風格,由他和趙準旺牽頭;另一幅長江為水墨風格,由龍瑞、姜寶林主筆。就拿長城這幅舉例,首先,他和趙準旺分別劃了草圖,修改確定後,由他自己畫一段原大的山水作為筆墨樣本,之後在作品創作中,大家努力往張仃先生的焦墨風格上靠。第二難題是,即使統一在張仃的風格上,每個人的筆墨風格仍然會有差別。如果每人畫一段,就會有一種分割感。創作組解決的辦法是,不是每人完整畫一段,而是每人畫一類。如龍瑞畫山石,姜寶林畫林木,王鏞畫建築,這樣在筆法基本統一的基礎上,又保證了山水畫通幅的統一性;第三個難題是,將小稿畫在三米高、七十米長的高麗紙上,這是一個藝術創作,不是複製。這個過程有著不可預知的創作激情,也是一個極其繁重的體力活。軍隊的招待所沒有大的畫室和畫案,他們只能把紙鋪在地上,脫掉鞋,光著腳趴在紙上畫。畫家用半蹲半趴的姿勢,一絲不苟地勾勒渲染著。時間久了,腰就像折了一樣疼痛難忍。完成面積達四百二十平方米的畫幅,大家不知畫了多少,成功的留下,不滿意的就重來。張仃先生已經是將近七十歲的老人了,雖然不能趴在那裡創作(他經常是把紙釘在特製的大畫板上,豎起來畫),但老先生對畫的質量要求非常嚴格,稍有不滿意的地方就要求重畫。儘管他知道大家很辛苦,但是文化工程的意義,尤其是如此巨大的中國傳統山水畫進入現代化的捷運站,一個老藝術家的文化使命,讓他不敢有半點馬虎,甚至近乎苛刻。張仃先生的藝術權威大家都很信服,每位畫家都想創作出一幅北京捷運壁畫的精品、北京山水畫公共藝術的典範。同時也因為這是一幅中國畫形式的巨型壁畫,沒有經驗可以借鑑,只有在摸索中,將作品的品質做到極致。第四個難題是審畫。當然,審視作品的質量伴隨在創作的每一個階段,但張仃和創作組對最後的審閱非常慎重。三米高、七十米長的畫幅,在那個招待所里,根本就沒有地方懸掛。如果想看整體的效果,又必須將畫懸掛起來,在一定的距離之外觀看。最後,創作組想出來幾個辦法,一是將畫掛在二樓的陽台上,保持一定的距離觀看,二是把畫鋪在樓外地上,大家到樓上陽台上看。除了創作組自己認真審閱外,張仃先生還派人開車把李可染、吳作人等老藝術家請來。經過幾位老藝術家的認真審閱,又提了一些建議,畫家們又進行了畫面的調整,最後大家對壁畫的質量非常滿意。九月,兩幅壁畫的創作工作總算是基本完成了。
張仃先生為兩幅壁畫題記,《大江東去圖》題記:“長江源於青藏高原,經過通天河、金沙江入川,過三峽達葛洲壩東流入海。斯圖高三公尺,長七十公尺。作者:龍瑞、姜寶林、蔣正鴻、王鏞、趙準旺、趙衛、它山。一九八四年國慶卅五周年前夕於北京西山。張仃題並記。”《燕山長城圖》題記:“燕山長城為明代所築,西起八達嶺、居庸關,越雲濛山,經密雲水庫、古北口、喜峰口、義院口至山海關,東臨碣石,直奔滄海。斯圖高三公尺,長七十公尺。作者:姜寶林、趙準旺、王鏞、蔣正鴻、龍瑞、趙衛、它山、陳平。甲子年秋在‘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熱潮中以焦墨寫於首都。”值得一提的是,張仃先生號“它山”,他並沒有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前面。
在這幾位創作人員里,大家除了共同創作外,各人的專長有所不同,張仃先生將他們各自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龍瑞擅長畫大畫,最後統稿的任務就落在他的身上。直到今天,大家公認龍瑞是畫大畫的高手。大型山水的創作,或者在電視台直播的舞台上現場創作,最後都是龍瑞統稿。姜寶林師從山水畫名家顧坤伯、陸儼少、李可染,是一位工夫深厚、技法全面的畫家,他與龍瑞是主創人員,完成了大量的創作任務,王鏞擅長書法和篆刻,兩幅壁畫的印章的鐫刻,他責無旁貸。
整個壁畫工程重要的組織者是趙衛,他既是創作組的成員,也是捷運方的代表,既是甲方也是乙方。創作之外,趙衛還負責創作人員的召集,創作人員的吃住交通,經費的申請和使用,材料的採購等所有的後勤工作。
如果是賓館的大堂,傳統裝裱方法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捷運站每天有列車不斷經過,傳統的裝裱過不了幾天就會被列車近距離帶出的風撕碎。創作團隊想出了一個辦法,將畫割成小的方塊,編上號,再用環氧樹脂封起來,用膠粘在裝飾石版上。環氧樹脂是一種近乎透明的粘稠狀液體,幹了以後非常堅硬,這樣可以很好地保護壁畫。
作品欣賞
今天我們去西直門乘坐捷運,有心的人總會駐足《燕山長城圖》和《大江東去圖》前,品味已經經過了三十年列車駛過的考驗。雖然部分畫磚業已脫落,但整體還算完整。發黃的畫面更有紙壽千年的古畫韻味。從畫法上看,《燕山長城圖》是張仃先生的焦墨風格,《大江東去圖》是中國新山水的代表風格。二者都繼承了中國水墨山水畫的廟堂氣息,全景的長城和長江的展開,王希孟青綠山水《千里江山圖》卷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