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西玫瑰鸚鵡(西玫瑰鸚鵡)

澳西玫瑰鸚鵡

西玫瑰鸚鵡一般指本詞條

澳西玫瑰鸚鵡(學名:Platycercus icterotis)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羽毛的花紋具有明顯的特色,背羽呈扇形,胸部、頸部以及頭部為鮮紅色,黃色的臉頰,背部為黑綠色。晚成雛。棲息於森林、棕櫚樹林、開闊的平原以及林地、農耕區等。通常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主要的食物是花朵、花蜜、草類與樹木的種子等,通常4-6隻成群活動,繁殖期多在9-1月間。分布於澳大利亞西南部。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澳西玫瑰鸚鵡體長25-26厘米,體重52-80克。頭部、胸部、頸部和尾下覆羽為鮮紅色,臉頰、下頦和眼先是黃色的,後頸和背部為黑綠色,但羽毛有綠色的邊緣,也有一些年齡較大的鳥類的有紅色鑲邊,翅膀的外緣及內部有藍紫色,中間覆羽綠色,二級羽毛是狹窄的藍綠色,邊緣外的羽毛綠色。尾部的上腹羽是綠色,下腹羽淡藍色。虹膜深褐色,眼周上有一窄環,是灰色到深灰色。鳥喙淺灰色,腳是灰棕色。雌鳥的喙較小,紅色較淡,且眼睛的周圍有灰棕色的羽毛。頭部、胸部、腹部紅色。

棲息環境

在年雨量超過500毫米的森林中可以看過澳西玫瑰鸚鵡的蹤跡,澳大利亞北部地區的族群喜愛棲息在海拔600-1500米的丘陵林地中,但海拔450-1900米皆可發現其族群,南部地區的族群則活動於各種高度的區域。

生活習性

澳西玫瑰鸚鵡平時大多成對,在夏季會組成小群體,到了冬季開始的時候通常會組成4-6隻成群活動;生性活潑並不怕人,大多喜歡在地面覓食;在濃密林間活動的時候則相當難以察覺,因為身體的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在中午炎熱的時候大多躲在高大的桉屬植物上休息乘涼,偏好較外側的枝幹,理毛和磨嘴清理等;到了晚上會聚集在一起,一同飛往棲息的樹上過夜,常至公園、花園或住家後院讓人餵食,天然食物包括花朵、花蜜、草類與樹木的種子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西南部及沿海。

繁殖方式

繁殖期多在9-1月間,主要築巢於樹洞內。求偶時雄鳥會靠近雌鳥翅膀微開且不停地拍動,尾部也會一直擺動,頭部不停地晃動、鼓起胸前的羽毛且持續地發出啁啾的鳴叫聲,之後雄鳥會有餵食母鳥的行為出現,這表示配偶之間的感情非常好。
人工飼養的巢箱的大小為50x20x20厘米,入口約直徑5厘米。雌鳥會產下4-6枚卵,孵化期是19天,幼鳥大約5-7周離巢,過了十至十五個月後才成熟,一旦幼鳥能獨立後,就必須和親鳥分開。至少要等到它們一歲時才能有理想的繁殖結果。

亞種分化

澳西玫瑰鸚鵡(2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Platycercus icterotis xanthogenys
2.
Platycercus icterotis icterotis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低危(LC)。
澳西玫瑰鸚鵡概述圖和全部圖片冊(圖片來源:ARKive)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