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玫瑰鸚鵡

北部玫瑰鸚鵡

北部玫瑰鸚鵡(學名:Platycercus venustus)的羽毛的花紋非常獨特,背部以黑色為主體,而在每一個羽毛邊則有對比色以呈現出扇型的感覺。頭部為黑色,臉頰上方為白色,到了臉頰下方漸漸變為藍紫色;胸部和腹部為淺黃色,每片羽毛均帶有細微的深色滾邊;尾巴內側覆羽紅色,頸部、背部以及肩膀羽毛為黑色,並帶有淺黃色的滾邊。主要以草地和灌木種子、植被、植物嫩芽、漿果、水果、花朵、昆蟲以及其幼蟲等為食。棲息地為澳洲的北部和西北,以及澳大利亞外圍的島嶼。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北部玫瑰鸚鵡體長28厘米,體重85-100克,這種鸚鵡頭部為黑色,臉頰上方為白色,到了臉頰下方漸漸變為藍紫色;胸部和腹部為淺黃色,每片羽毛均帶有細微的深色滾邊;尾巴內側覆羽紅色,頸部、背部以及肩膀羽毛為黑色,並帶有淺黃色的滾邊;翅膀內側中間覆羽為黑色;翅膀彎曲的地方和外側中間覆羽為藍紫色;次要飛行羽覆羽為淺藍色;次要飛行羽、主要飛行羽附近羽毛、主要飛行羽覆羽和翅膀內側覆羽為藍紫色;背部下方和尾巴上方覆羽為淺黃色,並帶有較深色的滾邊中間尾羽和和上方為深古銅綠色,到了尖端變為深藍色;鳥喙淺灰白色;虹膜深棕色。
雌鳥很難從外觀分辨,有些雌鳥翅膀內會帶有白色的斑紋。幼鳥和成鳥體色相似,但是羽色較深。頭頂會零星的散布些紅羽;頸部、背部和肩膀的羽毛為深灰色,並帶有很寬的深黃滾邊;有些鳥的翅膀內側會帶有淺\色斑紋,需要15個月才能長成成鳥般體色。

棲息環境

北部玫瑰鸚鵡主要棲息於濃密和開闊的森林,尤其是沿著小河流經的山丘鄉間;偶耳會出現於紅樹林、公園、花園等處。

生活習性

北部玫瑰鸚鵡,平時大多成對或是組成8隻左右的小群體;它們的個性比起同屬中其他玫瑰鸚鵡來的較為害羞內向,平時很喜歡在地面活動,因為地面和草地的植物可以融入其的羽色,形成相當好的掩蔽,只有飛起來的時候比較容易被發現。日正當中炎熱的時候偏好在高大的桉樹屬植物上休息,非常安靜並不引人注意,在清晨和傍晚會到地面上來飲水;在繁殖季開始的時候會比同屬其他的玫瑰鸚鵡還吵鬧也更為顯眼;飛行的速度相當快,時常會伴隨刺耳的鳴叫聲,和東部玫瑰鸚鵡很相似,但是比較柔和些,因此相當顯而易見。
北部玫瑰鸚鵡主要以草地和灌木種子、植被、植物嫩芽、漿果、水果、花朵、昆蟲以及其幼蟲等為食,在飲食中昆蟲的比例占了絕大多數。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的北部和西北,以及澳洲外圍的島嶼。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由東向西延伸,其範圍從昆士蘭州邊界至遙遠的西澳大利亞州北部的金伯利地區,通過在北領地的阿納姆,到北昆士蘭維多利亞河以西。
北部玫瑰鸚鵡分布圖北部玫瑰鸚鵡分布圖

繁殖方式

築巢產卵季節從6月至9月,有時稍早。鳥巢一般建在樹幹或分枝上。通常在桉樹的樹洞裡。平均一窩產4枚卵,孵化19天。雛鳥逗留比較長,可長達7個星期。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