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營河
- 別名:土彌乾川、懷安河
- 所屬水系:甘肅省河西走廊內流河石羊河的支流
- 地理位置:武威市西南部
- 流經地區:肅南縣、武威市
- 發源地: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冷龍嶺的北坡
- 主要支流:寧昌河與水關河
- 河長:80 km
- 流域面積:1145 km
名稱演變,幹流概況,水文特徵,主要支流,治理開發,防洪工程,水庫工程,灌區工程,水電工程,地圖信息,
名稱演變
西營河在漢晉時期,河名隨石羊河名統稱“谷水"、“南山谷水"一等,在《晉書》中記載,‘鮮卑族稱西營河灌區為"土彌乾川",意為“土肥美如髓"。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5月;武威縣政府決定改“懷渠’’和“永渠"為“懷安河’’。1952年5月又改名為西營河。
幹流概況
西營河,發源於祁連山脈東段的冷龍嶺北麓和卡窪掌(肅南縣冷龍嶺假牆槽),主流寧昌河由南向北流,流經鏵尖處有左岸支流水關河匯入,始稱西營河。寧昌河與水關河河長、集水面積基本相同,兩河在鏵尖匯合以後到四溝咀(即出山口處)的25公里之間,只有響水河、土塔河兩條不大的支流匯入,再東北過西營水庫,出祁連山。經過西營鄉以後進入走廊平原,散開成扇形河網,大部分水量被引入灌區,河流分汊,滲漏嚴重,河流長年乾涸,只有大洪水時才有水流通過。
西營河山區流域面積1455平方公里,河長80公里(一說77公里),其中上游肅南縣境內長度為55.4公里。
水文特徵
西營河水源主要來自肅南和天祝二縣山區的降水與冰雪融水。上游冷龍嶺一帶有19.8平方公里的高山冰川分布。多年平均徑流量3.7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2.17立方米/秒。最大年徑流量為4,9億立方米,最小為2.83億立方米,6~9月徑流量占全年的69%。年輸沙量約為24.3萬噸,其中6~9月占88.3%。河流結冰期長達4個月左右。
西營河在出山口處,原設有四溝咀水文站,該站為西營河的控制站,於1955年開始觀測,控制流域面積1455平方公里,1972年修建西營水庫時被撤消,同年於上游19公里處設九條嶺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1077平方公里,四溝咀站與九跳嶺站在1972年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同期觀測。西營水庫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1455平方公里,河道長度76.7公里,河道坡降28.2‰,壩址處河底高程1994米。西營河在出山口以上屬高寒半乾旱氣候,冬春季長而冷,據西營水庫多年觀測資料統計:多年平均氣溫6.3℃,多年平均蒸發量1133.4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281.2毫米,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9%,降水量隨海拔高程的抬高而增大,源地多年平均降水量高達700毫米,平均風速2.4立方米/秒,最大風速14立方米/秒。西營河徑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兼有融冰化雪補給為鋪的綜合補給型河流,水文站處多年平均流量11.8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徑流量3.72億立方米。西營河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大洪水主要發生在7、8、9月,甘肅省水利廳設計院曾於1965年,在四溝嘴水文站河段做過歷史洪水調查,調查到1895年、1945年歷史大洪水,其洪峰流量分別為807立方米/秒、453立方米/秒。
主要支流
西營河上游有兩支主要河流:水管河(水關河),其支流有:大珠峰溝、二道溝、三道溝、冰溝等。寧昌河的支流有青羊河、駱駝河(陀螺河)、龍潭河等。西營河支流有響水河、土塔河等。
水關河(皇城),發源於肅南縣皇城水關村水磨溝腦,終止點為寧昌河交匯處。肅南段全長30.63公里。
小泉溝,發源於肅南縣皇城鎮金子灘村駝埡豁,終止點為皇城鎮東大河交匯處。肅南段全長35公里。
寧纏河(寧昌河),發源於肅南縣皇城鎮寧昌村賬房溝口,終止點為皇城鎮水關河交匯處。肅南段全長10.55公里。
駝駱河(陀螺河),發源於天祝縣旦馬鄉境內祁連山冷龍嶺北坡,在肅南縣皇城鎮與大直溝河匯流,天祝縣河流長度約7.86公里。繼續北流,在皇城鎮與寧昌河交匯。肅南段全長13.57公里。
土塔河,發源於肅南縣皇城鎮土塔河腦,在皇城鎮匯入西營河,肅南段全長8.37公里。
響水河,發源於天祝縣旦馬鄉響水天池(響水河腦),在下游15.25公里肅南縣皇城鎮長方村匯入西營河,河流長度約15.25公里。
熊爪湖,位於西營河沖積扇前緣低洼地帶。據《甘肅通志稿·輿地九·水道》載:“熊爪湖在縣北五十里”。即武威市雙城南嚴家疙楞一帶。現僅留幾處小的水池,大部分地區早已開墾為農田。
武始澤,位於西營河與金塔河沖積扇前緣之間的窪地中,在武威市海藏寺以南,即《水經注》中:馬城河“上承姑減武始澤”,後由於泥沙淤積,早已消失。
治理開發
防洪工程
截河壩防洪堤截河壩,是西營河老河槽之一,後成為西營河泄洪河道,每逢汛期,河段出現輕重不同險情,嚴重威脅兩岸農田和人民生命財產及西營五乾、甘新公路、蘭新鐵路的安全。多年來,灌區人民不斷進行治理,由於資金不足,成效不大。1989年,市水電局經勘測設計於8月動工興建永久性防洪堤,計畫於1990年完工。
水庫工程
西營河水庫,位於武威市西南40公里的西營出山口段四溝嘴,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的中型調蓄工程,按百年二遇洪水設計,千年一遇洪水校核,為三等工程,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總庫容2400萬立方米,其中調洪庫容19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110萬立方米。由主壩、副壩、輸水洞、泄洪洞組成。1960年1月開工,僅改建了武九公路部分土方工程,投資39萬元。1961年6月,因國家經濟暫時處於困難時期而停工,1970年3月由武威縣革委會決定繼續在四溝嘴建庫,並成立武威縣西營水庫革命委員會,由許練發、孫文山負責施工。同年年10月,省水利電力局批覆:四溝嘴修建低壩,總庫容控制在1000~1300萬立方米。根據批覆,在原勘測、規劃基礎上,由武威縣水電局重新進行設計。1973年12月完成大壩主體工程後,開始蓄水,1977年4月全部竣工。建成壩高37米,總庫容2000萬立方米。
灌區工程
西營河水庫灌區,位於武威市以西6公里,東連金羊、永昌井泉灌區,東南與金塔河灌區相鄰,西南與西北分別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永昌縣接壤。灌區東西長60公里,南北寬30公里,總面積1455平方公里。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海拔高程在2150~1510米之間。為沖積洪積扇平原,適宜各種糧油作物種植,多年平均降水量180毫米,蒸發量達2115毫米,屬大陸性溫帶乾旱氣候。灌區有蘭新鐵路和甘新等四條公路貫穿其間,交通便利。轄西營、永豐、松樹、柏樹、懷安、金羊、洪祥、豐樂、青林、金山10個鄉j104個行政村,總人口13.8萬,勞力5.7萬。有耕地38.5萬畝,林地1.2萬畝,人均耕地2.7畝。農作物以春小麥為主,其次有玉米、豆、谷、洋芋、油料、甜菜等。
灌區歷史悠久,自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設郡,即開始戍兵屯田,興修農田水利。西晉後期(公元301年)涼州刺史張軌在豐樂鎮設定武興郡,安置大批流民浚河開渠,進行農業生產。元代至元廿五年(1288年)對農田水利加強整治。明代進行庫屯,並大量移民屯墾。清代西營河農田水利得到較大的發展。順治十二年(1655年)編修的《涼鎮志》載,土彌乾川已發展為5條壩河,乾隆十四年(1749年)《五涼考治·六德全志》載:已由5條壩河發展到2渠10壩,兩渠即懷渠和永渠。包括永昌井泉灌區全部耕地及金羊泉灌區的部分耕地,灌溉面積總計47萬餘畝,並制定了相應的水規民約。民國時期,基本沿用原來的水利工程及管理辦法。民國31年(1942年)至36年(1947年)由甘肅水利林牧公司和水利部河西水利工程總隊先後。提出西營河灌區舊渠整理和修建水庫計畫書。由甘肅水利林牧公司武威工作站整修了懷渠的三壩河垴平交道等6處工程,灌溉耕地24萬畝。
從1952年到1961年的10年間,新修渠首引水樞紐1座,總乾渠2條長25.6公里,乾渠9條長97公里,全部為於砌卵石襯砌渠道,灌溉面積擴大為32.2萬畝。從1962年開始,對灌區重新進行全面規劃和系統建設,到1990年,建成中型水庫1座;總庫容2400萬立方米;漿砌卵石總乾渠1條,長10.9公里,乾渠5條,長82.9公里,各類建築物230座,支渠65條,長221.4公里。建成條田30萬畝。利用乾渠水能修建3750千瓦水電站1座,50至160千瓦小水電站8座,在灌區下游建成機井355眼,以彌補河水灌溉之不足。同時在灌區中游地區,建成人畜飲水機井58眼,蓄水池541座,水窖170座,截引地下水工程4處。至21世紀初,累計工程總投資達3600多萬元,灌溉面積達到38.5萬畝,成為武威市最大的河水灌區。並徹底解決了灌區11.5萬人和10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
永昌灌區,位於武威城北。東鄰石羊河,西與西營灌區相連,南接金羊灌區金羊鄉,北和永昌縣、民勤縣交界。南北長22公里,東西寬12.6公里,總面積276.3平方公里,永昌灌區的灌溉水源,依次以河水、泉水、井水為主,河水主要依靠西營河水灌溉。隨著上游西營灌區的不斷開發,可供本灌區引灌的河水日漸減少。1950年代到1960年代,灌區可用的河水約8萬畝,到1980年代灌區可用的河水僅能灌溉2.5萬畝。泉水主要在西營河下游區及東大河下游區的潛層水,在本區內出盡帶所形成的三個泉系,即:以東大河和西營河滲漏補給為主的北沙河泉系;;以西營河滲漏補給為主的南沙河泉系;以西營河滲漏補給為主的石羊河支系泉系。這三大泉系共形成大大小小泉水溝道116條,成為灌區的主要灌溉水源。隨著河水、泉水的逐年減少,灌區從1950年代後期開始用打井提取地下水的方法來補充灌溉水源的不足。最初天早時挖土井,用吊桿等簡單提水工具提取地下水灌地;到1960年代中後期,少數地方已開始打機並,用柴油機提水范地。到1970年代初期,由於河水、泉水銳減,盆區抗早以機井建設為主,截止1989年底,先後打成機並946眼,配套896眼,年提取地下水1.04億立方米,成為本灌區的主要灌溉水源。灌區共轄永昌、四壩、洪祥、雙城4個鄉鎮;53個村,有人口6.85萬人,耕地20.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4.3萬畝。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玉米、洋芋,經濟作物有胡麻、甜菜、瓜菜等。
水電工程
名稱 | 管轄 | 類別 |
---|---|---|
西營總乾電站 | 涼州區 | 渠道電站 |
雙窯灣一號水電站 | 涼州區 | - |
西營五溝灣一級水電站 | 涼州區 | - |
西營水庫銀溪水電站 | 涼州區 | 壩後電站 |
西營河三溝一級水電站 | 涼州區 | - |
西營河三溝二級水電站 | 涼州區 | 接上級尾水 |
西營河三溝三級水電站 | 涼州區 | 接上級尾水 |
康寧鄉山灣電站 | 涼州區 | 渠道電站 |
營兒村水電站 | 涼州區 | 渠道電站 |
西營總乾二號電站 | 涼州區 | 渠道電站 |
西營總乾一級電站 | 涼州區 | 渠道電站 |
永豐村水電站 | 涼州區 | 渠道電站 |
雜溝村水電站 | 涼州區 | 渠道電站 |
西營河一級水電站 | 肅南具 | 已關停 |
西營河二級水電站 | 肅南具 | 已關停 |
西營河三級水電站 | 肅南縣 | 己關停 |
西營河四級水電站(九條嶺水電站) | 肅南縣 | - |
西營總乾水電站,位於西營鄉陳魯村地界西營總乾渠4.1公里處,總裝機3台,總裝機容量3750千瓦,設計年發電量1360千瓦,年平均利用3565小時,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發電的渠道引水式季節性電站。1985年10月動工,1988年9月建成發電。經豐(樂)西(營)35千伏線網併入武威電網聯網運行。
九條嶺電站,樞紐位千九條嶺水文站下游約1公里處。距離武威市約55公里,電站總裝機8700千瓦,設計二台單機3600千瓦、一台1500千瓦的臥式水輪發電機組。該電站設計水頭63米,設計引水流量1700立方米/秒,年平均發電量3400萬度,年利用小時數3908h。電站為V等小(2)型工程,主要建築物級別為5級。分為兩期施工,第一期於2007年2月開工,樞紐、廠房、壓九管道、調壓井、尾水渠由武威市水利水電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承建,於2007年7月16日開工。隧洞工程由福建海壇隧洞有限責任公司承建,於2007年3月開工。中於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其他原因,以上兩單位均於2008年底解除契約。第二期工程於2009年7月重新開工,樞紐工程為張掖市水利水電工程局承建,乾2009年8月4日開工建設,2011年6月5日完工。發電廠房及壓力管道工程為武威市涼州區水利水電工程局承建,於2009年8月22日開工,2011年5月20日主體工程完工,7月14日全部完工。引水隧洞及調壓井工程為張掖市水利水電工程局承建,於2009年8月13日開工,2011年4月25日完工。壓力管道制安工程為張掖市水利水電工程局承建,於2010年4月12日開工建設,2011年5月8日完工。機電安裝由武威市涼州區水利水電工程局中標承建,於2010年7月10日開工建設,2011年4月16日完工。九條嶺水電站已於2011年4月27日運行發電。引水隧洞於4月19日、樞紐、廠房和高壓管道及機電安裝於7月21日均順利通過由業主組織的工程驗收。
地圖信息
地址:涼州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