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古屍

西漢古屍

西漢古屍指荊州市博物館藏鳳凰山168號墓出土西漢男屍,是迄今為止保存年代最久遠、最為完好的西漢男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漢古屍
  • 出土地點:鳳凰山
  • 館藏地點:荊州市博物館
  • 所屬年代:西漢
簡介,考古價值,

簡介

鳳凰山位於荊州古城北約五公里處的楚故都紀南城東南隅,為一處南北走向的平緩崗地。已發現秦至西漢時期的古墓180多座,168號西漢墓為其中之一(該墓的鑽探編號為168號,故名。因中國人民解放軍2460部隊七中隊在此建5千平米雷達陣地而被發現)。於1975年發掘,墓口長6.2米、寬4.8米,地表距槨頂深7.9米。墓葬為豎穴土坑墓,葬具為一槨二棺,槨室分為頭廂、邊廂和棺室三部分,棺室與另外兩室之間有門窗相通。墓內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屍和竹牘“告地書”、筆、墨、天平衡桿以及漆器、銅器、陶器、竹器、絲麻織物、木俑(46個)等500餘件。
古屍名為“遂”,江陵縣西鄉市陽里人,生前爵位為五大夫(西漢二十等爵的第九級),死亡年齡約60歲,下葬時間為西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距出土時已有2142年。出土時古屍外形基本完整,身長1.66米,體重52.5公斤。皮膚、肌肉等軟組織均有彈性,四肢大小關節亦可活動,32顆牙齒齊全且牢固,鼻道暢通,左耳鼓膜猶存,腦殼完整,腦膜血管清晰,內臟器官齊全,骨骼正常,皮下膠原纖維保存良好,與新鮮組織非常接近,體內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等也有不同程度的保存。

考古價值

根據學者的初步研究,鳳凰山168號西漢墓古屍得以保存完好的原因主要是深埋、密封和棺液的防腐作用,表明中國人民二千多年前在醫藥、防腐等技術方面已有較高的水平。鳳凰山西漢男屍與長沙馬王堆西漢女屍屬同一類型,兩具古屍相比,男屍的保存情況亦好一些。這一重大考古發現,對研究中國古代尤其是西漢時期的科學、經濟、歷史、文化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