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頭地道戰遺址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

西河頭地道位於山西省定襄縣城西二公里處的西河頭村。距太原去五台山旅遊的必經之路忻阜公路僅一公里,被譽為點綴在五台山旅遊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地道戰紀念館自開館以來,接待了六十七個國家和地區的遊客四千餘名及國內遊客一百餘萬人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河頭地道戰遺址
  • 地址:山西省定襄縣城西二公里處
  • 作用解放戰爭時期也是軍事戰略要地
  • 譽為:五台山旅遊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簡介,概況,結構,紀念館,由來,作用,保護開發,相關影視,相關介紹,介紹一,介紹二,相關內容,內容一,內容二,

簡介

定襄縣抗戰時期為晉察冀邊區根據地西線的重要門戶,解放戰爭時期也是軍事戰略要地。戰爭年代,全縣一百五十七個自然 村就有八十多個挖有地道。西河頭地道戰遺址,馳名中外,它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兩大地道戰遺址之一,一九八六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所在地定襄縣,為抗戰時期晉察冀邊區根據地西線的重要門戶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軍事戰略要地。

概況

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河頭地道戰遺址,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城西2公里處的西河頭村。是抗日戰爭,尤其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當地軍民對敵鬥爭中的一處重要戰爭遺址。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生動體現,是開展武裝鬥爭的偉大創舉。 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西河頭村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抗戰時處於五台山抗日根據地的西線前哨,是扼守晉察冀邊區的兩大門。解放戰爭後期,西河頭村更是抵禦智村、忻縣、太原之西面之敵進犯定襄城東解放區的重要屏障和門戶。為了防禦敵人的襲擊,保存自己,消滅敵人,西河頭民兵從1942年開始挖掘地道,初為一般秘密地窖形式,只能藏人,不能作戰。後來根據鬥爭形勢的需要,逐漸發展成為比較複雜的隱蔽地道並逐步完善。1947年秋,動員500餘人,經40個晝夜。地道全長5公里,南北中3條主幹線橫東西,縱橫交錯的52條支線網路全村。其結構分為三層,上層有出入口,出擊口,上下翻口、卡口、陷阱、翻板、迷魂陣、暗槍眼、地堡、水井、廚房等,地道與高房工事、祠堂、廟寧、碾盤、矮牆等相互聯通,地道口以鍋台、牲口槽、神像、夾壁牆等作掩護;中層設有指揮部、休息室、儲蓄室等;最下層是武器庫、機要室等。整個地道集中運用了當地人民對敵鬥爭的經驗,地道內既有保障安全的各種生活設施,又有便於作戰的各種戰鬥之事,可防火、防煙、防毒,一旦敵人發現並破壞了上層地道,我方仍然可以依託二三層地道堅持戰鬥。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年代,西河頭人民和定襄武工隊依託地道,與敵開展地道戰,繳獲各種武器400餘件,為中國人民的抗戰勝利和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西河頭地道西河頭地道

結構

西河頭地道位於定襄縣西河頭村,1947年由民兵民眾歷時40晝夜擴挖修築而成。自東向西的三條主道總長為5公里,52條支道縱橫交錯。地道分為三層,二層設有指揮所、休息室、儲藏室;三層有機要室、武器庫、會議室。此外,地道內還有翻口22個,卡口8個,陷阱和迷魂陣各12個,作戰槍眼22個,出擊口10個,出入口11個,連通水井3眼,地堡15座,高房工事1處。地道具有防水、防毒、防煙、射擊等多種功能。地道築成後武工對和地方民兵與敵人展開靈活的地道戰,多次擊退國民黨閻匪軍及地方武裝的進攻,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1995年被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和省教委首批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德育基地,1998年被山西省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
地道內部地道內部

紀念館

西河頭地道戰紀念館於2005年對館內的地面陳列展覽進行了一資次自1964年成立以來最大規模地擴建改造,新展廳於2006年3月19日正式竣工並重新開放。改造後的展廳面積由原來的60平方米擴展到632.93平方米。面貌一新的展廳內容分為“定襄縣——晉察冀地區的兩大門”、“地道戰——戰爭史上的偉大創舉”、“西河頭地道——拱衛解放區的地下長城”、“西河頭地道戰紀念館——開放最早的紅色景點”四大部分。在長225.96米的展線和面積達923.89平方米的展覽中,共展出圖片158幅,各種圖表16張,實物122件。整個展覽以人為本,充分運用聲、光、電等現代化手段和景觀、雕塑、油畫藝術表現手法,大大增強了吸引力和感染力。系統、完整地反映了以西河頭為代表的華北人民戰爭奇觀——地道戰的創建、發展概況。 西河頭地道戰紀念館,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城西2公里處的西河頭村,距太原去五台山旅遊的必經之路——忻州至五台山旅遊公路北側僅1公里。其前身為1964年建立的“定襄縣西河頭外事接待站”,1996年改稱現名。該館占地11735.02平方米,建築面積1583.15平方米,現有工作人員15名。屬自收自支的國家事業單位。館內現設有辦公室、接待部、後勤保衛部等中層管理機構和停車場、旅遊飯店、工藝口門市部等接待服務設施。
西河頭地道紀念館西河頭地道紀念館
西河頭地道戰紀念館,是中國現今保存最完好的三大地道戰遺址紀念館之一,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省首批命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人民防空教育基地和校外綜合體驗教育實踐基地。
西河頭地道戰紀念館,作為融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遊樂於一體的理想教育基地和紅色旅遊景點。自1964年開放以來,已接待了94個國家和地區的6000餘萬人次的參觀,現已成為華北地區極具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的紅色旅遊景點之一。

由來

1940年,百團大戰告捷後,慘敗的日寇向晉察冀邊區軍民實行了野蠻的“三光政策”。定襄境內的日寇也對西河頭、炭窯溝、藏孤台等13個村莊進行了洗劫。為了躲避日寇的燒殺搶掠,抗日軍民遵照毛主席“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積極防禦思想,依據當地的地形條件,挖掘了大量的地下隧道。據統計,從1942年開始至解放戰爭時期的1948年,定襄全縣150多個村莊,就有80多個村莊挖了地道,地道總長200公里,構成了一座密如蛛網的地下長城。西河頭地道戰遺址生動地記錄了晉北人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的光輝業績。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西河頭地道戰遺址

作用

西河頭地道,開挖於1942年,始為簡易地道,只能藏人。後根據戰爭需要,逐步完善,到1947年秋,動員500餘人,經40晝夜才挖成了全長五公里的能防水、防煙、防毒,並由三條大幹線,五十二條支線所組成的縱橫交錯的地道網。其結構共構共分三層,內有出入口、出擊口、卡口、翻口、陷阱、地堡、明暗槍眼,“迷魂陣”以及指揮部、休息室、儲藏室、水井、廚房等戰鬥和生活設施,是一座能打能藏,可攻可守的地下長城。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年代,西河頭人民和定襄武工隊,依託地道,配合地雷,開展了地道戰、地雷戰,同敵人進行了英勇頑強的鬥爭,前後共經過大小戰鬥11次,擊擊傷了敵人1000餘人,繳獲各種武器400餘件,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的英雄業績,對人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1995年在地道戰紀念館院內建成起了一座花崗岩大型石雕群像所組成的定襄革命烈士紀念碑,並經過對展廳模型整修,資料文物充實,地道遺址恢復性維修和新增“聽抗戰故事、看抗戰影片、吃抗戰飯菜、穿抗戰服裝”等系列“話抗戰,憶當年”的參觀教育內容後,重新對外開放。
西河頭地道偽裝入口西河頭地道偽裝入口

保護開發

對於西河頭地道戰遺址的保護與開發,當地旅遊文管部門提出了統籌、協調、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路,把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規劃,實現了革命紀念地與旅遊觀光區的有效結合。 首先,西河頭地道戰紀念館強調了其作為德育、國防教育基地的精神弘揚功能。該館不斷因地制宜地改造設施,更新陳列內容,讓遊客體驗當年地道戰的實際情形,感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偉大精神。其次,著眼於地道戰遺址的可持續發展、利用,處理好保護和開發之間的矛盾關係,圍繞地道戰遺址的主題功能,提出開發要為保護服務。再次,加強地道戰遺址的宣傳,提高管理的質量,提供優質的服務。西河頭地道戰紀念館加強了與當地旅行社、賓館的合作,注重遊客的需求,調整周邊餐飲、服務場所的布局,提高了地道戰遺址多重效益的附加值。
西河頭地道入口西河頭地道入口
毋庸諱言,由於缺乏資金,西河頭地道戰遺址後期開發計畫遠遠跟不上遊客的需求。據了解,西河頭地道全長5公里,開放的大約1000米左右,其他部分至今無力開發。受此影響,西河頭地道紀念館每年的門票收入不到30萬元,與河北冉莊、北京焦莊戶兩處遺址每年千萬元門票的收入相比,差距懸殊。希望有一天西河頭地道遺址也能像河北冉莊、北京焦莊戶遺址發揮出紅色旅遊資源獨特的價值與作用。

相關影視

《地道戰》海報
《地道戰》海報《地道戰》海報
《地道戰》 影片類型:戰爭
國家/地區:中國
對白語言:國語
色彩:黑白
導演 Director:任旭東 Xudong Ren
編劇 Writer:旭東 Xudong Ren、徐國騰、王俊益、潘雲山
演員 Actor:
朱龍廣 Longguang Zhu .....朱龍廣
王炳彧 Bingyu Wang .....高老忠
張勇手 Yongshou Zhang .....趙平原
劉秀傑 Xiujie Liu .....林霞
劉江 Jiang Liu .....湯丙會(偽軍)
攝影 Cinematography:楊光遠 Guangyuan Yang
製作公司:八一電影製片廠 August 1st Film Studio
上映時間:1965年

相關介紹

介紹一

地道戰在中國自古便有,宋、明、清都有記載,但近代抗日戰爭中被我們的先輩發揮到了極致,大概在1942年左右,冀中等中國平原地區開始有個別村莊利用地窖來躲避倭寇的掃蕩,直至後來發展到地窖相連甚至村村相連,最終用於殲敵。
當然具知不僅僅在而二戰是用了地道戰,在太平洋戰爭中倭奴也曾用來抵禦過美軍對倭國本土的進攻,如硫磺島戰役期間,對美軍造成了較大的傷亡。
在後來的美越戰爭中越共也曾用過以抵禦外敵。可以看出在戰爭雙方裝備相差較大的情況下利用有利因素是完全可以取到預想不到的效果的。

介紹二

·謙》:“《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管子·霸言》:“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祿,用地道;舉大事,用天道。” 尹知章 註:“地道,平而無私。”《禮記·中庸》:“人道敏政,地道敏樹。”
冉莊地道
後漢書·袁紹傳》:“紹為地道欲襲操,操輒於內為長壍以拒之。” 北周庾信 《周大將軍義興公蕭公墓志銘》:“瓶缶聽聲,無防於地道;冠繩柴結,不卻於雲梯。”《水滸傳》第一二回:“一日,上皇在內宮閒玩,猛然思想起李師師,就從地道中,和兩個小黃門,逕來到他後園中。” 清 昭槤嘯亭雜錄·平定回部本末》:“時提督馬德勝獻掘地道計,於城北一里掘入,已及城矣……賊匪自內用水灌之,士卒盡沒。”

相關內容

內容一

相傳港督府舊址地底有條秘道,連線滙豐銀行中環總行及金鐘添馬艦的海軍基地,以方便港督“走佬”。
特區政府檔案處的數據也證實該秘道的存在,秘道早於1940年11月興建,港英政府曾提出將秘道延伸至政府總部地庫,但因保全理由最終只連線至下亞厘畢道。秘道的實際用途至今仍是謎,前港督彭定康對此更秘而不宣,僅稱知道有個不錯的酒窖。
香港多年來有傳前港督府有條秘道,這條秘密通道,可直達下亞厘畢道的政府總部、滙豐銀行總行、以及當時是駐港英軍總部的韋爾斯親王大廈(即現時的解放軍駐港部隊總部)。有傳聞更指,地下通道是前港督楊慕琦在日戰時興建,以便把軍事用地連線起來,方便與官員溝通,指揮行動。
自特區政府檔案處早年向英國國家檔案館取回香港早年被封存30年的信息後,秘道的部分數據得以公開。檔案指當年的秘道工程火速進行,在1940年11月底的進度較預期快,翌年4月3日有報章報導指地底信道工程影響前港督府的地基。相關圖則顯示,秘道以梯級通往地底,再接駁至下亞厘畢道的兩個出口。
港府曾於1979年9月6日提出把秘道延伸至政府總部的地庫,但基於保全理由而被擱置。翻查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有關下亞厘畢道的斜坡記錄,政府曾於1978年3月派員進入信道勘探,信道長約310米,寬道1.2至3.4米不等,高度約2.1米至2.3米,現時通道出口有兩道鐵門封鎖,只能由內向外打開。

內容二

香港電台8日播出的《香港檔案·X》,將介紹該秘道。節目監製陳曼儀和陳榮錦表示,曾去信前港督彭定康查詢,但回復稱未曾留意港督府下有否隧道,只知道有一個不錯的酒窖。陳曼儀又希望,香港日後能有檔案法,仿效英國做法,在一定年期後公開部分政府資料,以便進行歷史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