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村情概況,農村經濟,基礎設施,
村情概況
該村海拔1750米,年平均氣溫14.7℃,年降水量9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農作物。有耕地185.48畝,其中人均耕地0.51畝;有林地313.7 畝。全村有農戶72戶,有鄉村人口364人,以哈尼族為主,其中男性192人,女性172人。到2008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98人,參合率54.4 %;享受低保8 人。其中農業人口364人,勞動力19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80人。在校學生54人,其中小學生43,中學生11人。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0.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92元。農民收入主要以農牧業及第二、第三產業為主。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大力發展種植業,柿子種植面積增加100 畝;到"十一五"期末,2008年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到1392元。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185.48畝(其中:田92.99畝,地 92.49畝),人均耕地0.51 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313.7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畝,主要種植柿子等經濟林果;草地300畝;荒山荒地270畝,其他面積270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縣內、省內。2008年第二、三產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2.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1.63%。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0.5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7.3萬元,占總收入的24.65 %;畜牧業收入 13.3萬元,占總收入的 18.9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88 頭,肉牛 16頭,肉羊30 頭);漁業收入 1.1萬元,占總收入的 1.57%;林業收入9.05 萬元,占總收入的12.9 %;第二、三產業收入 22.2萬元,占總收入的31.63 %;工資性收入6.73 萬元,占總收入的9.59 %。農民人均純收入1392元,農民收入以農牧業及第二、第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 6.73萬元。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水 、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有66戶飲用井水,有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8.33%)。有72戶通電,有9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2.5%和51.3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戶(分別占總數的6.94%和1.39%)。該村到鄉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4.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4.5公里。全村共擁有,農用運輸車1輛,機車8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8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3.5畝,有效灌溉率為12.67%,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4.7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4畝。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6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