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汶南

西汶南

西汶南村和東汶南村均位於萊城南,萊城區高莊街道辦事處西部,汶河在村北綿延流過,汶南河從兩村之間穿過匯入汶河。兩村之間還有崖下和堯王兩個村。這裡歷史上曾商業繁榮,傳說這裡還有堯王墓、初唐宰相杜如晦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汶南
  • 地理位置:萊城區
  • 歷史人物:亓祥齋,亓瑞生等
  • 名勝古蹟:郭娘泉,淹子灣等
基本概況,說明,歷史人物,名勝古蹟,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這裡為什麼被稱之為汶南呢?
根據地名辦的資料載,兩個村子因位於汶河南岸,又分別在汶南河東西兩側,所以被稱為東汶南和西汶南。“汶南”的名稱至少在明朝初年就存在了,而堯王和崖下都是在清朝得名。也就是說,東西汶南村建村時間早,堯王和崖下建村時間相對較晚。這裡人類活動時間更早,據地名資料載:“據《曹氏譜》記載:清朝康熙年間曹姓由方下遷此建村,因村旁有大土堆,相傳是堯王墓,故名堯王。”“東汶南村村北有唐代杜如晦墓,村南有宋代冶鐵遺址,出譽備翻舉土有爐渣、木炭、陶瓷片等。”
載,“杜如晦墓,在汶河南十里,有碑題曰:唐宰相杜如捆格烏晦之墓。”《萊蕪市文物志》載:“堯王墳,在堯王村東。百姓世代相傳為堯王的墳,因此以墳名村。此墓可能是先民懷念堯王修建的衣冠冢(沒有屍骨,只埋著死者的衣冠的墳墓),漢代重修。”
雖然堯王墓和唐代杜如晦墓可能只是其衣冠冢,但可以確定的是,汶南這一片歷史悠久,早在漢代就有人居住了。那時汶河南岸沒有多少村莊,汶南的名稱說明這裡歷史久遠。
根據清康熙年間記載:萊蕪有四十二保,汶南保屬於南鄉。汶南保的建立說明這裡曾是一個中心。說起東西汶南村昔日的繁榮,還得從汶南老街說起旬踏符。
在西汶南村中,有一條古老街道,村民稱之為汶南街。舊時的大道從村中經過,這條街上,商鋪林立,商業繁榮。錢莊、油坊、酒坊、藥鋪、染布行一應俱全,其中有不少遠近聞名的商號,如業盛恆、福源興、福泰昌、福盛東、景和堂等。明末清初,這裡建立集市,四九日逢集,集市上非常熱鬧。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西汶南村參軍的多,村民革命熱情高,這裡曾被稱為“八路窩子”,汶南集也因此被遷到了其它村。77歲的村民畢復箴介紹說,當年村裡的民兵曾經發展到有80多支槍,新甫縣成立“反攻連”時,整個連隊從連長到伙夫都是西汶南村人。由於西汶南村參加革命的多,建國後在部隊和政府中,有不少是西汶南村人。

說明

西汶南村隸屬萊蕪高莊街道辦事處,位於萊蕪南5公里,距高莊街道辦事處4公里處。西鄰籃精章牛泉鎮東泉河村,北靠汶河,東鄰崖下村,南面與羊莊村隔嶺相望。鄂牛公路從村南穿過。人口1952人,耕地面積1449畝。
據載,西汶南村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吳姓從南京遷此建村。因址在汶河南岸曾名汶南,因重名冠以西字,故名西汶南。此後,又有他姓人家相繼遷此定居,人口不斷增加,成為高莊街道辦事處第三人口大村。西汶南村共有亓、畢、吳、李、董、楊、時、靳等13姓,村民以畢、亓、董、李、楊5姓為多。
明朝末年至清朝年問,西汶南隸屬汶南保;抗日戰爭初期為汶南區;1941年為新甫縣汶南區;1945年3月,西汶南隸屬三區;1955年10月西汶南隸屬汶南區;1958年撤區建人民公社,西汶南隸屬高莊人民公社;1959年撤銷高莊人民公社,1960年西汶南劃歸礦山人民公社;1964年又歸高莊人民公社;1984年高莊人民公社改為高莊辦事處.西汶南隸屬高莊鎮(小鄉鎮);1985年11月,高莊辦事處撤銷,原辦事處分為高莊、南冶兩個鎮,西汶南隸屬高莊鎮;2000年底,高莊、南冶兩鎮合併為高莊街道辦事處,西汶南隸屬高莊街道辦事處。
自古以來,西汶南村村民有經商傳統。清末民初,私營錢莊、小煤窯、酒坊、油坊、豆腐坊、饃饃坊、藥鋪、紡織、染布、木業、鐵業、錫雕等行業一應俱全,鴉茅放嘗生意興隆,紅紅火火,使得富有戶日益增多,其中也有小少遠近聞名的店號。如業升恆、福源興、福泰昌、福盛東、景和堂等享有盛名。明末清初村里建集立市,四、九日逢集,四外八鄉趕集的人甚多,集市繁榮。後來集市曾多次遭受過外地匪患的搶劫,也曾因其他種種原因被幾度外遷。日偽時期曾因西汶南村是“八路窩子”被政權將集市強遷到嘶馬河;國民黨重點進攻時被劉伯戈的縣政府強遷到曹家莊;後又被遷到槲林村。幾經周折後於1948年萊蕪解放後才又回歸到它的老家西汶南村。
西汶南村人民有著英埋熱勇對敵鬥爭歷史。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歷次革命戰爭中,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跡。先後有九位烈士為共和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例如,董雪芹(原名董元瑞)獻身於抗日戰爭,亓瑞富犧牲於萊蕪戰役,楊福祥為保衛世界和平捐軀於朝鮮戰場。
歷永婚良史上的西汶南村曾多次遭受敵匪的搶劫。1927年,曾遭土匪劉黑七部的大肆搶掠,後又遭“陳團”、“閻團”土匪的搶劫。1943年秋嘶馬河據點的敵人傾巢出動,突然包圍狼山溝,被我民兵擊退。但敵人卻燒毀房屋30多間。1944年前後,兩次遭亓象德(硬拳道)帶領的日偽軍掃蕩,牛、驢、豬、羊、雞、鴨等財物洗劫一空。1947年古歷八月份,由西汶南村民兵(武工隊)配合山東警備旅一部消滅了漢奸劉伯戈自衛團100多人。劉伯戈的縣大隊於次日包圍了西汶南村,將村民強行集合到大街上,並在西石橋用“放天花”等殘忍手段,當場殺害革命家屬兩人,抓走革命家屬10餘人。
面對敵人的燒殺搶掠,西汶南人從沒有停止過鬥爭。1938年冬,西汶南青年亓九齡曾以經商為名,去延安接受黨的培訓教育。後經王醒、亓星辰介紹入黨。他參加過蓮花山起義、徂徠山起義,後受黨組織派遣回村秘密發展黨員,建立黨的基層組織,於1941年2月正式成立了西汶南村黨支部,由新發展的第一批黨員楊福祥首任支部書記。隨之自衛團、盤查站、婦救會、兒童團、民兵等抗日民眾團體相繼成立。尤其是民兵組織建立以後,抗日鬥爭正處於戰略相持向戰略反攻的轉折階段,西汶南村四面受敵。北有嘶馬河敵人據點,南有八里溝敵人據點,西有牛泉敵人據點,東有萊城敵人老巢。西汶南人同仇敵愾,抗糧抗捐,與敵人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敵人把西汶南視為眼中釘,肉中刺。進步民眾則將西汶南譽為“小延安”。在極為艱苦的對敵鬥爭環境中,西汶南民兵始終堅持不屈不撓,隊伍不斷發展壯大。1945年,新甫縣汶南區成立了以西汶南村民兵為主體,其他鄰村優秀民兵骨幹組成的受區直接領導的八路軍武裝工作隊(時稱汶南區西線武工隊),更加有組織,按系統、有目標、有計畫地與日偽軍開展武裝鬥爭。在武工隊亓瑞松、張德三、楊玉樹等負責人帶領下,殺漢奸、除惡霸,威震汶河兩岸。曾兩次配合區中隊、獨立營攻克嘶馬河偽據點。自1941年建立黨組織至1948年,西汶南村先後參軍參戰人員達200多人。特別是1946年“大動參”,一次就有26名熱血青年參軍入伍。同時,成立了新甫縣獨立營“反攻連”,原民兵幹部畢於勤任連長。由於西汶南村民兵參軍抗戰名揚四方,被新甫縣政府譽為“擁參模範村”,並贈光榮匾嘉獎。縣長王醒親自把光榮匾懸於村大街匾亭之上。國民黨二次進攻萊蕪時,此匾由兒童團藏於村北的水井中。解放後此匾被改做它用。萊蕪戰役期間,村民參戰、當嚮導、抬擔架、送軍糧、運彈藥達百人之多。婦女做軍鞋、送水、送飯,積極參戰,為徹底手打垮敵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西汶南村,地靈人傑,人才輩出。明朝洪武年間,畢如松因戰功卓著被皇帝封為“帶刀指揮”,可以佩刀直接晉見皇帝;民國初到20世紀30年代,畢明先於中國大學畢業後任省參議員;畢俊烈於中國大學畢業後任省大律師;畢俊選燕京大學畢業後任軍醫大學教授;畢國箴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任南開大學教授。
革命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西汶南村湧現出一大批優秀革命幹部。如解放後楊映雪曾任舟山要塞軍政委。亓瑞華曾任北京市林業廳廳長,畢於興曾任原鐵道兵獨立師師政委。李德業曾任南京軍區某師師長。董瑞祥曾任九江市黨校校長。畢於謙曾任海軍南海某艦隊艇長,率艦隊參加了1964年圍殲蔣匪“章江號”、“劍門號”的海上戰王卜,榮立戰功。師團級幹部多達幾十人,在政界的地級幹部有董憲法、亓瑞松、亓福石、亓瑞貞等10多人。截止2013年,任地市縣級及科局級幹部達幾十人之多。西汶南村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教育。明未清初就有私塾國小,亓氏祖人有多人考中秀才。民國初期在村西泉河寺掀神建學,成立了萊蕪縣較早的官辦第八高等學堂,有名師任教,新法教學,課程齊全。學生來源於萊蕪各地。曾培養出不少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才。解放後,村辦國小更加倍受各級領導的重視,20世紀50年代的初級國小,幾經遷址,於1967年辦成聯辦中學,在校學生達400多人。1971年撤銷聯中,成為高莊鎮重點完全國小。1997年村里籌集資金30多萬元,又將學校遷址,建成了高標準、教學設備齊全的標準化國小。學校現有5口教室,在校學生90多人。教學成績連續多年在高莊同級學校名列前茅。被萊城區教委,鎮、辦事處黨委政府授於“教托育人先進單位”。白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全村共考取大中專學生達100多人,現已有7人考上研究生。2001年8月,畢研強以萊蕪市理科狀元的優異成績考人清華大學。
西汶南村地處汶河南岸,人多地少,60%以上土地在村南的五個紅土嶺上。土地貧瘠,又沒水源,天旱刨不動,雨過爛泥坑,糧食產量低。多少年來,村民只能靠種地瓜、高粱等維持生計。村北土地靠汶河,因無河岸防護,三年兩次遭水災,水沙倒灌,淹沒良田。當時,流傳這樣的順口溜:“村北一片窪,進來半截沙;村南五道嶺,打打剛夠種。”1957年全村男女老幼齊上陣,硬是靠肩挑人抬,在汶河南岸築起了1000多米長,2米多高,頂部兩米多寬的汶河大堤。從此不再遭災,農業產量大大提高。20世紀70年代,又乘“農業學大寨”之際,本著有利耕作、有利灌溉、有利管理、提高產量之原則,將嶺上土地進行了水、堰、田、林、路綜合治理,徹底改變了西汶南村土地貧脊、零亂的舊面貌。改革開放以來,在積極發展村辦企業和開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基礎上,廣泛積累資金,大力興修水利。十年時間,全村總計投資近百萬元,架電、打機井、修水渠、埋地下管道、購機電設備,全部解決村北土地灌溉之後,村南五個嶺頭也全部送上水。五個嶺頭的旱田全部變成了水澆田。原來只種地瓜都不長的乾旱貧瘠嶺地,如今都種上了生薑、小麥、玉米等以及經濟作物。解放初期吃返銷糧、救濟糧;在交公糧時代,每年為國家上繳15萬公斤愛國糧。
西汶南村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大改善。20世紀50年代人們都在唱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已變成現實。西汶南村1963年架設了電線,家家戶戶都安裝了電燈,購買了灌溉機械和電磨設備。1984年成為“電視村”。1997年成為“電話村”。家用電冰櫃、彩電、手機、機車等高檔日用品擁有量在高莊街道辦事處名列前茅。當今的西汶南村政治穩定、社會安定,連續多年被市、區、辦事街道處評為先進黨支部、村委會,雙文明先進單位。西汶南村正以嶄新的姿態,穩健的步伐與時俱進,向著更加文明、富裕的目標邁進。

歷史人物

一、烈士英名錄
亓祥齋 亓瑞生 揚福祥 楊玉香 董禎詳 亓瑞富 畢緒成 亓玉振
董元瑞
二、歷任村支書
1941年一1943年 楊福祥
1943年秋一1944年1月 亓瑞松
1944年2月一6月 董貞祥
1944年7月一1955年5月 張德三
1955年5月一1957年 董書文
1958年一1961年 董連德
1962年一1968年 亓瑞迎
1971年---1975年 張德三
1975年一1988年 亓常富
1989年一2001年 亓洪軍
2001年一2002年 亓潤昌
2002年一 吳希謙
三、歷任村主任
1944年一1945年 楊玉成(村長)
1955年3月一1956年10月 田海景(社長)
1956年10月一1968年12月 張德三(大隊長)
1968年10月一1969年12月 畢雲生(革委會主任)
1970年2月--1971年2月 張德三(核心小組組長)
1971年2月一1975年2月 張德三(革委會主任)
1975年12月一1976年12月 畢泗貴(大隊長)
1976年10月一2001年12月 畢泗貴
2001年12月一 亓潤昌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楊映雪 原舟山要塞軍政委,已離休
亓瑞華 原中國政法大學行政部部長,已故
畢於興 原鐵道兵獨立師政委,已離休
李德生 原南京軍區某部師長,已離休
董瑞祥 原九江市黨校校長,已離休
畢於謙 原海軍南海某艦隊艇長,已離休
董憲法 原四川省永川地區專員,已故
亓瑞松 原四川省永川地委書記,已故
亓復始 原安徽省合肥市地級幹部,已離休
亓瑞貞 原上海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已故
亓東祥 原新疆林業廳副廳長,已離休
畢泗論 原名畢慶和,曾任北京軍區後勤部師級幹部,已故
畢於青 原瀋陽軍區某部團長,已退休
亓方恆 原山東省商業廳廳長,已故
亓競民 原北京機械學院人事部部長,已故
畢景和 原遼寧省商業廳廳長,已故
亓友貴 原海軍南海某艦隊團職幹部,已故
亓桂林 原北京市門頭溝公安局局長,已退休
亓東平 中國政法大學統戰部部長
亓洪聖 原德州市供銷社主任,已離休
李振東 原駐青島某部師職幹部,已離休
亓友孝 現任萊蕪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調研員
畢於春 原萊蕪市建委副主任,已退休
李漢榮 原萊蕪市工商局紀委書記
畢樂海 原萊蕪市物資集團公司黨委書記,正縣級,已退休
李祿生 現任萊蕪市政協副主席
畢永雪 原中國人壽保險公司萊蕪分公司總經理
畢於泉 現任萊蕪市地稅局副局長
畢新平 濟南市畜牧開發總公司總經理
亓立群 泰安市物價局局長
亓端平 石家莊陸軍學院師級教官
亓玉民 濟南軍區軍事法庭庭長
亓子明 山東武警總隊處長
畢研科 曾任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萊蕪分公司總經理,已退休
耿桂堂 現任萊蕪市公路局副局長
畢樂田 曾任萊蕪縣商業局副局長,享受縣級待遇,已離休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畢俊烈 山東省大律師(已故)
畢俊選 軍區大學教授(已故)
畢國箴 南開大學教授
畢鳳箴 安徽省血吸蟲病防治醫院院長、主任醫師,已退休
畢雪年 上海二鋼鐵廠高級工程師,已退休
董元一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口腔科主任醫師
李贊聖 高級藥劑師
畢樂坤 高級麻醉師
亓文閣 中學高級教師
亓士科 中學高級教師
畢復箴 中學高級教師
亓端峰 中學高級教師
吳熙勇 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會員 中國美術家協會山東分會會員
時貞濤 中學高級教師
李文菊 中學高級教師
亓端奎 中學高級教師
亓榮慶 中學高級教師
亓來祥 中學高級教師
亓瓊林 中學高級教師
董玉華 中學高級教師

名勝古蹟

1.郭娘泉:在西汶南村西。據萊蕪市史志記載:“菜蕪境內名泉49處,以郭娘泉為最大”。此泉如萬珠噴濺,泉水清澈見底,水質甚佳,冬季溫暖,夏季涼氣透人。岸邊垂柳拂水,水中魚、蝦、蟹、龜甚多。鴨、鵝、鴛鴦、野鴨、翠鳥成群,浮水嬉戲。此泉分為龍王殿、南大岔、北大岔、鯽魚灣、鯰魚灣等,此泉地質系石灰岩斷層,恰逢地下河,故成此泉。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工農業用水量的增加,更加之下游谷家台子鐵礦深度開採,水位逐年下降,現已乾涸消失。
2.淹子灣:位於西汶南村西北,郭娘泉東北。與郭娘泉相距約300米左右。此灣南與村西溝相通,並與亂峪村(現名五龍)河小支流相連,總長約10華里,長年流水。西是郭娘泉外泄水流至汶河的必經之路,宴為南西兩水源入汶河之咽喉要衝,終年不斷水,年久而形成約近千平方米的一個深潭,潭水深莫測,魚類眾多,尤以鯰魚、龜、大蚌多而大著稱。岸邊長滿臭蒲、蘆葦、柳樹、槐樹和其它叢生植物,與汶河南岸叢生的野蒿、蘆葦、樹林相連,成為烏的樂園,也是豹、獾、狐、野兔等野生動物的理想棲息地。後因圍堰造田,郭娘泉乾涸等原因,斷其水源而消失。
3.狼岔溝:在西汶南東約1公里處,溝壑縱橫,荊剌叢生。方圓數公里無村莊人家,各種野獸出沒。此溝向南可通羊莊村,亂峪(現名五龍),東南可去冢子村、勸禮村;向北與堯王河相連,,地處“三不管”地帶,且四通八達,極宜隱蔽和轉移。當年村民兵武工隊常以此為根據地,與日偽軍進行游擊戰。解放後大部分被墾荒造田和建為水壩。
4.西石橋:橋址在村西,為跨南北水溝而建。此橋建於明末清初,是一座單孔,雙耳洞石橋。橋洞跨度大(約10米左右),堅固美觀。橋欄桿刻有各種浮雕、龍獸,栩栩如生,是當時的大石橋。由相鄰48卜村莊富人大戶捐資而建,橋頭立有功銘石碑,刻字永久紀念。橋頭兩側所栽植的4棵國槐樹,樹幹胸圍有兩人合抱之粗,樹冠成傘狀,十分壯觀。1958年“大躍進”時,因村莊擴建,道路改修而被毀。
5.泉河寺:始建於明朝中期,址在郭娘泉東南岸不遠處一高地上。主體建築為大殿五間,高大寬敞,另有鐘鼓樓,東西廂房若干間,是標準的中國佛教段教堂式樣,規模宏大。毀內供有西天佛爺、十八羅漢、千手佛、送子觀音、亨哈二將等多種神像。塑像有的金面金身,有的青面僚牙,形象逼真,精美絕倫。幾百年來,殿內香火旺盛。寺院西鄰建有尼姑庵。每年3月3日廟會,長達半月。唱大殘,做佛事,做買做賣,十分熱鬧。其寺院建成於明朝中期,興盛於清初,衰乾清朱,敗於民初。民國初期,掀神建學堂,成立了萊蕪較早的官辦第八高等學堂,有名師任教,新法教學,課程齊全。學生來源於萊蕪各地,多年來曾培養出不少具有備方面能力的人才。
6.磚樓:村內共有三座,均為三層。清末民初,富人大戶建造。其中董姓1座,毀於1947年戰爭年間。畢姓2座,於“文革”中期拆毀一座,另一座保存完好,屬村內大戶建造。此樓實為過街樓。建築技術精湛,作工細緻,大小門及樓窗均為拱形,十分美觀。其樓後有宅院房屋若干間,均按陰陽八卦布局。前後左右門窗均在統一軸線之上,十分宏大、漂亮。解放後,其樓及後院房屋劃歸高莊供銷社西汶南門市部所用。前為供銷社門頭,後邊用來釀酒、釀醬油、食醋和糧所倉庫。其樓至今完好矗立在村中東西大街東首路北。
自古以來,西汶南村村民有經商傳統。清末民初,私營錢莊、小煤窯、酒坊、油坊、豆腐坊、饃饃坊、藥鋪、紡織、染布、木業、鐵業、錫雕等行業一應俱全,生意興隆,紅紅火火,使得富有戶日益增多,其中也有小少遠近聞名的店號。如業升恆、福源興、福泰昌、福盛東、景和堂等享有盛名。明末清初村里建集立市,四、九日逢集,四外八鄉趕集的人甚多,集市繁榮。後來集市曾多次遭受過外地匪患的搶劫,也曾因其他種種原因被幾度外遷。日偽時期曾因西汶南村是“八路窩子”被政權將集市強遷到嘶馬河;國民黨重點進攻時被劉伯戈的縣政府強遷到曹家莊;後又被遷到槲林村。幾經周折後於1948年萊蕪解放後才又回歸到它的老家西汶南村。
西汶南村人民有著英勇對敵鬥爭歷史。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歷次革命戰爭中,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跡。先後有九位烈士為共和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例如,董雪芹(原名董元瑞)獻身於抗日戰爭,亓瑞富犧牲於萊蕪戰役,楊福祥為保衛世界和平捐軀於朝鮮戰場。
歷史上的西汶南村曾多次遭受敵匪的搶劫。1927年,曾遭土匪劉黑七部的大肆搶掠,後又遭“陳團”、“閻團”土匪的搶劫。1943年秋嘶馬河據點的敵人傾巢出動,突然包圍狼山溝,被我民兵擊退。但敵人卻燒毀房屋30多間。1944年前後,兩次遭亓象德(硬拳道)帶領的日偽軍掃蕩,牛、驢、豬、羊、雞、鴨等財物洗劫一空。1947年古歷八月份,由西汶南村民兵(武工隊)配合山東警備旅一部消滅了漢奸劉伯戈自衛團100多人。劉伯戈的縣大隊於次日包圍了西汶南村,將村民強行集合到大街上,並在西石橋用“放天花”等殘忍手段,當場殺害革命家屬兩人,抓走革命家屬10餘人。
面對敵人的燒殺搶掠,西汶南人從沒有停止過鬥爭。1938年冬,西汶南青年亓九齡曾以經商為名,去延安接受黨的培訓教育。後經王醒、亓星辰介紹入黨。他參加過蓮花山起義、徂徠山起義,後受黨組織派遣回村秘密發展黨員,建立黨的基層組織,於1941年2月正式成立了西汶南村黨支部,由新發展的第一批黨員楊福祥首任支部書記。隨之自衛團、盤查站、婦救會、兒童團、民兵等抗日民眾團體相繼成立。尤其是民兵組織建立以後,抗日鬥爭正處於戰略相持向戰略反攻的轉折階段,西汶南村四面受敵。北有嘶馬河敵人據點,南有八里溝敵人據點,西有牛泉敵人據點,東有萊城敵人老巢。西汶南人同仇敵愾,抗糧抗捐,與敵人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敵人把西汶南視為眼中釘,肉中刺。進步民眾則將西汶南譽為“小延安”。在極為艱苦的對敵鬥爭環境中,西汶南民兵始終堅持不屈不撓,隊伍不斷發展壯大。1945年,新甫縣汶南區成立了以西汶南村民兵為主體,其他鄰村優秀民兵骨幹組成的受區直接領導的八路軍武裝工作隊(時稱汶南區西線武工隊),更加有組織,按系統、有目標、有計畫地與日偽軍開展武裝鬥爭。在武工隊亓瑞松、張德三、楊玉樹等負責人帶領下,殺漢奸、除惡霸,威震汶河兩岸。曾兩次配合區中隊、獨立營攻克嘶馬河偽據點。自1941年建立黨組織至1948年,西汶南村先後參軍參戰人員達200多人。特別是1946年“大動參”,一次就有26名熱血青年參軍入伍。同時,成立了新甫縣獨立營“反攻連”,原民兵幹部畢於勤任連長。由於西汶南村民兵參軍抗戰名揚四方,被新甫縣政府譽為“擁參模範村”,並贈光榮匾嘉獎。縣長王醒親自把光榮匾懸於村大街匾亭之上。國民黨二次進攻萊蕪時,此匾由兒童團藏於村北的水井中。解放後此匾被改做它用。萊蕪戰役期間,村民參戰、當嚮導、抬擔架、送軍糧、運彈藥達百人之多。婦女做軍鞋、送水、送飯,積極參戰,為徹底手打垮敵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西汶南村,地靈人傑,人才輩出。明朝洪武年間,畢如松因戰功卓著被皇帝封為“帶刀指揮”,可以佩刀直接晉見皇帝;民國初到20世紀30年代,畢明先於中國大學畢業後任省參議員;畢俊烈於中國大學畢業後任省大律師;畢俊選燕京大學畢業後任軍醫大學教授;畢國箴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任南開大學教授。
革命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西汶南村湧現出一大批優秀革命幹部。如解放後楊映雪曾任舟山要塞軍政委。亓瑞華曾任北京市林業廳廳長,畢於興曾任原鐵道兵獨立師師政委。李德業曾任南京軍區某師師長。董瑞祥曾任九江市黨校校長。畢於謙曾任海軍南海某艦隊艇長,率艦隊參加了1964年圍殲蔣匪“章江號”、“劍門號”的海上戰王卜,榮立戰功。師團級幹部多達幾十人,在政界的地級幹部有董憲法、亓瑞松、亓福石、亓瑞貞等10多人。截止2013年,任地市縣級及科局級幹部達幾十人之多。西汶南村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教育。明未清初就有私塾國小,亓氏祖人有多人考中秀才。民國初期在村西泉河寺掀神建學,成立了萊蕪縣較早的官辦第八高等學堂,有名師任教,新法教學,課程齊全。學生來源於萊蕪各地。曾培養出不少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才。解放後,村辦國小更加倍受各級領導的重視,20世紀50年代的初級國小,幾經遷址,於1967年辦成聯辦中學,在校學生達400多人。1971年撤銷聯中,成為高莊鎮重點完全國小。1997年村里籌集資金30多萬元,又將學校遷址,建成了高標準、教學設備齊全的標準化國小。學校現有5口教室,在校學生90多人。教學成績連續多年在高莊同級學校名列前茅。被萊城區教委,鎮、辦事處黨委政府授於“教托育人先進單位”。白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全村共考取大中專學生達100多人,現已有7人考上研究生。2001年8月,畢研強以萊蕪市理科狀元的優異成績考人清華大學。
西汶南村地處汶河南岸,人多地少,60%以上土地在村南的五個紅土嶺上。土地貧瘠,又沒水源,天旱刨不動,雨過爛泥坑,糧食產量低。多少年來,村民只能靠種地瓜、高粱等維持生計。村北土地靠汶河,因無河岸防護,三年兩次遭水災,水沙倒灌,淹沒良田。當時,流傳這樣的順口溜:“村北一片窪,進來半截沙;村南五道嶺,打打剛夠種。”1957年全村男女老幼齊上陣,硬是靠肩挑人抬,在汶河南岸築起了1000多米長,2米多高,頂部兩米多寬的汶河大堤。從此不再遭災,農業產量大大提高。20世紀70年代,又乘“農業學大寨”之際,本著有利耕作、有利灌溉、有利管理、提高產量之原則,將嶺上土地進行了水、堰、田、林、路綜合治理,徹底改變了西汶南村土地貧脊、零亂的舊面貌。改革開放以來,在積極發展村辦企業和開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基礎上,廣泛積累資金,大力興修水利。十年時間,全村總計投資近百萬元,架電、打機井、修水渠、埋地下管道、購機電設備,全部解決村北土地灌溉之後,村南五個嶺頭也全部送上水。五個嶺頭的旱田全部變成了水澆田。原來只種地瓜都不長的乾旱貧瘠嶺地,如今都種上了生薑、小麥、玉米等以及經濟作物。解放初期吃返銷糧、救濟糧;在交公糧時代,每年為國家上繳15萬公斤愛國糧。
西汶南村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大改善。20世紀50年代人們都在唱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已變成現實。西汶南村1963年架設了電線,家家戶戶都安裝了電燈,購買了灌溉機械和電磨設備。1984年成為“電視村”。1997年成為“電話村”。家用電冰櫃、彩電、手機、機車等高檔日用品擁有量在高莊街道辦事處名列前茅。當今的西汶南村政治穩定、社會安定,連續多年被市、區、辦事街道處評為先進黨支部、村委會,雙文明先進單位。西汶南村正以嶄新的姿態,穩健的步伐與時俱進,向著更加文明、富裕的目標邁進。

歷史人物

一、烈士英名錄
亓祥齋 亓瑞生 揚福祥 楊玉香 董禎詳 亓瑞富 畢緒成 亓玉振
董元瑞
二、歷任村支書
1941年一1943年 楊福祥
1943年秋一1944年1月 亓瑞松
1944年2月一6月 董貞祥
1944年7月一1955年5月 張德三
1955年5月一1957年 董書文
1958年一1961年 董連德
1962年一1968年 亓瑞迎
1971年---1975年 張德三
1975年一1988年 亓常富
1989年一2001年 亓洪軍
2001年一2002年 亓潤昌
2002年一 吳希謙
三、歷任村主任
1944年一1945年 楊玉成(村長)
1955年3月一1956年10月 田海景(社長)
1956年10月一1968年12月 張德三(大隊長)
1968年10月一1969年12月 畢雲生(革委會主任)
1970年2月--1971年2月 張德三(核心小組組長)
1971年2月一1975年2月 張德三(革委會主任)
1975年12月一1976年12月 畢泗貴(大隊長)
1976年10月一2001年12月 畢泗貴
2001年12月一 亓潤昌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楊映雪 原舟山要塞軍政委,已離休
亓瑞華 原中國政法大學行政部部長,已故
畢於興 原鐵道兵獨立師政委,已離休
李德生 原南京軍區某部師長,已離休
董瑞祥 原九江市黨校校長,已離休
畢於謙 原海軍南海某艦隊艇長,已離休
董憲法 原四川省永川地區專員,已故
亓瑞松 原四川省永川地委書記,已故
亓復始 原安徽省合肥市地級幹部,已離休
亓瑞貞 原上海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已故
亓東祥 原新疆林業廳副廳長,已離休
畢泗論 原名畢慶和,曾任北京軍區後勤部師級幹部,已故
畢於青 原瀋陽軍區某部團長,已退休
亓方恆 原山東省商業廳廳長,已故
亓競民 原北京機械學院人事部部長,已故
畢景和 原遼寧省商業廳廳長,已故
亓友貴 原海軍南海某艦隊團職幹部,已故
亓桂林 原北京市門頭溝公安局局長,已退休
亓東平 中國政法大學統戰部部長
亓洪聖 原德州市供銷社主任,已離休
李振東 原駐青島某部師職幹部,已離休
亓友孝 現任萊蕪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調研員
畢於春 原萊蕪市建委副主任,已退休
李漢榮 原萊蕪市工商局紀委書記
畢樂海 原萊蕪市物資集團公司黨委書記,正縣級,已退休
李祿生 現任萊蕪市政協副主席
畢永雪 原中國人壽保險公司萊蕪分公司總經理
畢於泉 現任萊蕪市地稅局副局長
畢新平 濟南市畜牧開發總公司總經理
亓立群 泰安市物價局局長
亓端平 石家莊陸軍學院師級教官
亓玉民 濟南軍區軍事法庭庭長
亓子明 山東武警總隊處長
畢研科 曾任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萊蕪分公司總經理,已退休
耿桂堂 現任萊蕪市公路局副局長
畢樂田 曾任萊蕪縣商業局副局長,享受縣級待遇,已離休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畢俊烈 山東省大律師(已故)
畢俊選 軍區大學教授(已故)
畢國箴 南開大學教授
畢鳳箴 安徽省血吸蟲病防治醫院院長、主任醫師,已退休
畢雪年 上海二鋼鐵廠高級工程師,已退休
董元一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口腔科主任醫師
李贊聖 高級藥劑師
畢樂坤 高級麻醉師
亓文閣 中學高級教師
亓士科 中學高級教師
畢復箴 中學高級教師
亓端峰 中學高級教師
吳熙勇 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會員 中國美術家協會山東分會會員
時貞濤 中學高級教師
李文菊 中學高級教師
亓端奎 中學高級教師
亓榮慶 中學高級教師
亓來祥 中學高級教師
亓瓊林 中學高級教師
董玉華 中學高級教師

名勝古蹟

1.郭娘泉:在西汶南村西。據萊蕪市史志記載:“菜蕪境內名泉49處,以郭娘泉為最大”。此泉如萬珠噴濺,泉水清澈見底,水質甚佳,冬季溫暖,夏季涼氣透人。岸邊垂柳拂水,水中魚、蝦、蟹、龜甚多。鴨、鵝、鴛鴦、野鴨、翠鳥成群,浮水嬉戲。此泉分為龍王殿、南大岔、北大岔、鯽魚灣、鯰魚灣等,此泉地質系石灰岩斷層,恰逢地下河,故成此泉。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工農業用水量的增加,更加之下游谷家台子鐵礦深度開採,水位逐年下降,現已乾涸消失。
2.淹子灣:位於西汶南村西北,郭娘泉東北。與郭娘泉相距約300米左右。此灣南與村西溝相通,並與亂峪村(現名五龍)河小支流相連,總長約10華里,長年流水。西是郭娘泉外泄水流至汶河的必經之路,宴為南西兩水源入汶河之咽喉要衝,終年不斷水,年久而形成約近千平方米的一個深潭,潭水深莫測,魚類眾多,尤以鯰魚、龜、大蚌多而大著稱。岸邊長滿臭蒲、蘆葦、柳樹、槐樹和其它叢生植物,與汶河南岸叢生的野蒿、蘆葦、樹林相連,成為烏的樂園,也是豹、獾、狐、野兔等野生動物的理想棲息地。後因圍堰造田,郭娘泉乾涸等原因,斷其水源而消失。
3.狼岔溝:在西汶南東約1公里處,溝壑縱橫,荊剌叢生。方圓數公里無村莊人家,各種野獸出沒。此溝向南可通羊莊村,亂峪(現名五龍),東南可去冢子村、勸禮村;向北與堯王河相連,,地處“三不管”地帶,且四通八達,極宜隱蔽和轉移。當年村民兵武工隊常以此為根據地,與日偽軍進行游擊戰。解放後大部分被墾荒造田和建為水壩。
4.西石橋:橋址在村西,為跨南北水溝而建。此橋建於明末清初,是一座單孔,雙耳洞石橋。橋洞跨度大(約10米左右),堅固美觀。橋欄桿刻有各種浮雕、龍獸,栩栩如生,是當時的大石橋。由相鄰48卜村莊富人大戶捐資而建,橋頭立有功銘石碑,刻字永久紀念。橋頭兩側所栽植的4棵國槐樹,樹幹胸圍有兩人合抱之粗,樹冠成傘狀,十分壯觀。1958年“大躍進”時,因村莊擴建,道路改修而被毀。
5.泉河寺:始建於明朝中期,址在郭娘泉東南岸不遠處一高地上。主體建築為大殿五間,高大寬敞,另有鐘鼓樓,東西廂房若干間,是標準的中國佛教段教堂式樣,規模宏大。毀內供有西天佛爺、十八羅漢、千手佛、送子觀音、亨哈二將等多種神像。塑像有的金面金身,有的青面僚牙,形象逼真,精美絕倫。幾百年來,殿內香火旺盛。寺院西鄰建有尼姑庵。每年3月3日廟會,長達半月。唱大殘,做佛事,做買做賣,十分熱鬧。其寺院建成於明朝中期,興盛於清初,衰乾清朱,敗於民初。民國初期,掀神建學堂,成立了萊蕪較早的官辦第八高等學堂,有名師任教,新法教學,課程齊全。學生來源於萊蕪各地,多年來曾培養出不少具有備方面能力的人才。
6.磚樓:村內共有三座,均為三層。清末民初,富人大戶建造。其中董姓1座,毀於1947年戰爭年間。畢姓2座,於“文革”中期拆毀一座,另一座保存完好,屬村內大戶建造。此樓實為過街樓。建築技術精湛,作工細緻,大小門及樓窗均為拱形,十分美觀。其樓後有宅院房屋若干間,均按陰陽八卦布局。前後左右門窗均在統一軸線之上,十分宏大、漂亮。解放後,其樓及後院房屋劃歸高莊供銷社西汶南門市部所用。前為供銷社門頭,後邊用來釀酒、釀醬油、食醋和糧所倉庫。其樓至今完好矗立在村中東西大街東首路北。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萊蕪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