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建村,因村處小隱湧上游分叉之西,初稱西溪,後改名西丫,因“丫”與“椏”同義,民國期間稱今名。聚落在岐關東路南側呈多邊形塊狀分布。西椏村是前中山縣長朱卓文的故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椏村
- 外文名稱:Xiya Village,セイア村(そん),서아촌
- 行政區類別:小區
- 所屬地區: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六和社區
- 郵政區碼:528436、528437
- 地理位置:中山市東部、火炬開發區南部
- 人口:1791人(2002年)
- 方言:得都話(張家邊話)
- 氣候條件:南亞熱帶氣候
- 著名景點:西椏公園
- 姓氏:22個(朱、洪、阮三姓較多)
歷史沿革,建置沿革,歷史文化,掌故,傳統習俗,土特產,
歷史沿革
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建村,因村處小隱湧上游分叉之西,初稱西溪,後改名西丫,因“丫”與“椏”同義,民國期間稱今名。聚落在岐關東路南側呈多邊形塊狀分布。西椏村是前中山縣長朱卓文的故鄉。
建置沿革
西椏村是古代珠江三角洲部分淺海、灘涂歷經“滄海桑田”而形成的,早在明代期間已有氏族遷入定居謀生。
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稱西丫村,屬得能都(坊都)。
1827年(清道光七年),仍稱西丫村,屬得能都。
1910年(清宣統二年),稱西椏(段),屬第四區。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稱西椏鄉,屬第四區。
1946年9月(民國三十五年),中山縣政府先後撤銷9個區的建制,把全縣縮編為67個鄉鎮,其中西椏屬尚武鄉。
1949年,稱西椏村,屬第四區尚武鄉。
1951年,稱西椏農民籌備會,屬第四區尚武鄉。
1952年,稱西椏村農會,屬第四區尚武鄉。
1953年,稱西椏鄉人民政府,包括西椏與江尾頭兩個自然村,屬第四區。
1956年,稱西椏村村委會,屬第四區。
1957年2月,中山縣撤區並鄉,當時稱西椏群豐社,屬張家邊鄉。。
1958年8月,各大鄉普遍建立人民公社,公社取代大鄉。同年10月,全縣34個公社(大鄉)合併為7個大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當時稱西椏(營)農業生產合作社,屬張家邊公社張家邊耕作區。
1961年8月,中山縣恢復區的建制,當時稱西椏生產大隊,屬張家邊區西椏公社。
1967年,與宮花村合併為前進生產大隊,屬紅旗公社(張家邊公社)。
1976年,稱西椏生產大隊,屬張家邊公社。
1984年,與大環、宮花、江尾頭、神涌大隊合併為西椏鄉人民政府,屬張家邊區(區公所)。
1986年,稱西椏村村委會,屬張家邊區辦事處。
1990年,仍稱西椏村村委會,屬張家邊區辦事處西椏管理區。
1993年,仍稱西椏村村委會,屬中山港區辦事處西椏管理區。
1995年,仍稱西椏村村委會,屬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即中山港街道)。
2002年,稱西椏村自然村,屬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六和行政村。
2008年1月4日,稱西椏小區,屬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六和社區居民委員會。
歷史文化
掌故
鎮龍社山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鎮龍社山頂有一個天湖,天湖上住著一條小白龍,年復一年地行雲布雨,保佑著這一帶四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不知哪一年,一條孽龍掙脫了天廷的枷鎖,私下凡間,其勢洶洶地要搶占天湖作它的地盤。白龍奮起還擊,卻不是它的對手。眼見白龍被孽龍逼得無路可退,敗鱗殘甲滿天飛舞,湖中冒出一根根沖天的水柱,接著,潮水暴漲,就要向山下的村落漫過來。這時,村民突然發現不知從什麼地方來了一位橫槍躍馬的白袍小將,大喝一聲,殺向孽龍。白袍小將和白龍雙戰孽龍,打了三天三夜,終於把孽龍刺死。村民們正待歡呼,卻發現白袍小將一頭栽在地上,一探氣息,才知道他已力竭而亡。他那身負重傷的龍馬,一聲悲鳴躍入湖心,從此不再冒出頭來。至於戰死的白袍小將,則和孽龍屍體一起,糾纏著沉入湖底。這一場正義與邪惡的決戰,以白袍小將與孽龍的同歸於盡而告終結,但村莊和大片良田,卻得以保存下來。村民們為了紀念白袍小將的功績,從此把這座山改名為鎮龍社山,在他犧牲的地方聳立起一塊碑石,以示其事。直到今天,每當雲消雨散的時候,人們還可以在雲彩間看到已化身為神的白袍小將橫槍躍馬的英姿呢!
蜘蛛墩
在明朝嘉靖年間,楊公(楊公是楊偉業的太祖)來到西椏定居,西椏還是一片汪洋海水。他住在龍壇坑口山邊以捕魚種地為生。他每逢捕魚都是划船到石州蜘蛛墩處。因這裡水深,魚群較集中,在墩邊張網捕魚收穫總是兩三斤。
有一次,水面飄來一具屍首,在靠近楊公的繒網處轉來轉去。楊公很恐懼。他三番四次把屍首推往別處,想讓它飄往遠方。第二天,楊公又來捕魚,浮屍仍是漂來原處。楊公無計可施,便自言自語道:“我楊某很窮,無錢買棺木將你安葬,只能做點好心將你拖上岸,找個地方挖個坑安葬就算了,但你要保佑我打漁順利,家庭平安。”說完就鼓起勇氣用繩子將屍體拖上岸,迅速划船回家拿鋤頭和祭品。楊公剛走,四周的泥士鬆起來,把那屍首覆蓋。楊公拿鋤頭來到時,見那屍首被覆蓋,大吃一驚,見四周也無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楊公拿鋤頭整理好墓形,焚香拜祭後便回家。
次日,楊公又來此捕魚,數量明顯增加,捕到幾十斤。楊公滿心歡喜,莫非是“白骨公”顯靈?從此楊公每次捕魚都滿載而歸,耕田豐收,六畜興旺,家庭平安。楊公生活從此富裕起來。人們都說這是楊公做了好心得到回報。事隔幾年,有位風水先生因看風水尋找龍穴路徑西椏。從西椏村民口中得知蜘蛛墩有件奇事,便查問此山墳何人,村民說是楊公的,那風水先生便去拜訪楊公。楊公帶那風水先生到蜘蛛墩探個究竟。風水先生拿出羅盤格向,贊此山果不尋常,是生龍穴地,稱之為“三龍貫氣,遷江過峽,牽絲過脈,一斗芝麻三分貴”(三龍貫氣,指三條石龍貫在一起,一條貫伸朱家祠,一條貫伸鎮龍社山腳的蓄牧場,一條貫伸江尾頭後門山腳的學校同時伸展到蜘蛛墩;一斗芝麻三分貴,指將來子孫如芝麻那樣多,並有三成人做官)。又問楊公此山怎樣得來,楊公便將前因後果向風水先生說了一番,那風水先生贊口不絕,說此處風水好,楊公好福氣,並建議楊公將“白骨公”出土用骨塔收存,並葬於正穴(即蜘蛛口)。從此楊公更是錦上添花,生活更加富裕了。那位風水先生自以為為楊家立了大功,故此,便在楊家白吃白住起來。
有一天,因飯菜不怎合那風水先生的胃口,風水先生想把楊公的母雞宰了做送灑的菜。楊公的妻子陳氏極力反對,說道:“你在我家白吃白住還不夠,還想宰了我的母雞,你還是人嗎?”那風水先生聽了懷恨在心,覺得楊家忘恩負義,於是產生了破壞楊家風水的念頭。他對楊公說:“如將你的祖先遷葬於蜘蛛口,那你家的風水將更好。”楊公信以為真,便將祖墳遷到蜘蛛口。這樣一來,蜘蛛墩的風水格局被破壞掉了。再加上楊公在蜘蛛背上開了一口坑,使風水格局完全被摧毀,連修復的可能也沒有。楊公聽從風水先生的唆擺把蜘蛛的形相破壞了,但村民一代傳一代仍稱此墩為蜘蛛墩。
阮氏嫁女
阮氏太祖來西椏定居近五百年,子孫勤勞奮勇,以圍墾開荒種地為生,因此古代阮氏家族擁有大量的產業,如土名南洋的耕地除了一嶺是外姓外,其餘均為阮氏所有。阮氏曾出高價想買回這嶺田,但對方為一口氣不肯賣出(此嶺曾稱排銀嶺)。後門山的荔枝等果樹也均屬阮氏石泉祖所有。在古代,阮氏家族在西椏算是最富的。
傳說朱氏太祖來西椏定居比阮氏遲。朱氏太祖來西椏定居是一無所有,憑一隻小船載著少量缸瓦來換廢品為生,生活很貧困。後來洪氏建議改行,以捕魚為生,在後門山仔(山名)腳搭一草棚棲身,用繒網在山腳下石鼓邊捕魚,後來生活有所改善。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朱氏一脈不覺又過了幾代人。某年,朱氏有一兒子品行兼優,受到村民的稱讚,但因家境清貧,尚未成親。話說阮氏有一閨女年方十八,生得眉清目秀,尚未婚嫁。朱氏請媒到女家試提親。阮氏也了解到男方品行良好,也不介意其家境清貧,同意將女兒嫁給朱家。男家得知女家同意,滿心歡喜,便商議擇日辦理婚事。阮氏也為女兒籌備嫁妝,又劃了幾畝良田給女兒妝嫁。正當女方出嫁之前,卻連日下大雨,道路崎嶇路滑難行。阮氏叫人抬谷鋪路方便男家抬轎迎親。婚後第二天新娘回娘家探望父母,新娘滿面愁容。當父母面前放聲大哭。父母便說,婚姻是大喜,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是正常的事,你為什麼要哭呀?女兒回答父母道,你們為什麼要把女兒嫁給一個窮光蛋呀?連煮飯的火棒也沒有。父母安慰女兒說,窮也會變富的,靠你夫妻二人的勤奮,將來生活會好的,沒有火棒是簡單的事,我們把後門山仔送給你,你可上山斬樹枝作火棒。女兒接受父母的教育後也沒有什麼要求了。男家深得女家的支持,從此夫妻相親相愛,勤儉持家。
相繼幾代人後,朱氏族人繁榮昌盛,丁財兩旺,人口增長迅速。到清朝年間,朱氏族人大興土木建造祠堂、廟宇和家園。朱氏戶數、人口至今居於西椏首位。
傳統習俗
土地誕
農曆二月初二土地誕,是西椏村民十分隆重的傳統節日。相傳很久以前,有位白袍小將軍為保護村民而與作惡多端的孽龍英勇戰鬥,直至同歸於盡,後人為紀念小將軍,特在本村後門山上設一土地壇祭拜。多年來,村民沿此習俗定在二月初二這天為小將軍的忌辰年年供奉,家家戶戶都殺雞宰鴨,奉上餅食鮮果等上乘祭品,誠心誠意上山祭拜,一為答謝神恩,二為祈求在新的一年裡保佑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解放前,這一天少不了醒獅,甚至舞龍、‘放煙花、燃燒花炮,十分隆重。村民還邀請親戚朋友前來共慶佳節,主家備好豐盛菜餚宴客敘餐。解放後,村民對此習俗熱情不減,甚至華僑、港澳同胞每次回鄉一游時,必上山拜祭一番,以求身體平安,萬事享通。
土特產
石洲甘蔗
石洲甘蔗是火炬開發區有名的土特產,歷史悠久。解放前種植面積己遍及石洲(土名)。石洲地處西椏涌流經地段,五桂山山水長流,溪水清澈,灌溉方便,土地肥沃。甘蔗生長有以下特點:節疏,色澤金黃,肉質爽脆而不堅,汁多清甜可口。甘蔗生長筆直,每條均達 3 米以上,重量約5-6市斤,常年畝產量約 6000 市斤。每年農曆二月左右開始種植,經過培土,多次分期施肥、除蟲、除殼等種植操作環節,一直生長到九月就開始收蔗,每年收蔗期可延至跨年二月份。
在舊時,收蔗後,蔗農多用木車運往各地圩場擺賣,逢農曆每月初一、四、七為三鄉、欖邊圩期,初二、五、八為南朗、長沙、翠微圩期。蔗農一大清早用木車裝滿一車,一人在前拉車,一人在後推車步行到目的地出售。由於石洲甘蔗是名牌貨,一般都很快售完,而且價格也比其他地方的甘蔗高出一點。同時,還有很多小販跑到種植基地購買,每逢收蔗季節,人來人往十分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