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7年12月,原廣東省交通廳斥資50萬元,在惠陽專區西枝江上興建腳踏車道木結構橋樑,全長220米,寬7.5米,於1958建成通車,北橋頭與永平路相接。
1971年9月,西枝江大橋由原木結構橋改建為5孔橫跨40米的鋼筋混凝土雙曲橋,全長婆腿棄236米,寬9米,其中兩邊行人道各寬1米,總面積2124平方米,橋面為雙向兩車道,於1973年建成通車、1987年成為城市主幹路。
1991年8月,惠州市政府在原西枝江大橋上游側新建橋樑,為5孔跨徑40米、全長245.8米剛架拱橋;鑽孔灌注樁基礎,高樁承台實體橋墩,組合式橋台;設計荷載舊標準汽—20、掛—100,雙向四車道、無人行道。
1992年7月1日,新建西枝江大橋建成通車,至此,西枝江大橋成為由西側舊橋和東側新橋共同組成的雙幅橋樑。
2000年以後,隨著社會車輛數量激增,西枝江大橋超負荷使用,多次維修加固後仍無法改變危橋狀態。
2008年4月8日,西枝江大橋啟動改造工程;同年5月,拆除西枝江大橋下游舊雙曲拱橋。
2009年9月1日,西枝江大橋下埔高架橋竣工通車;11月16日,下埔大道和金華悅門前的A、B匝道開通,完成下埔與斑璋瑚路對接;12月29日,西側橋建成通車。
2011年幾記榜白2月18日,西枝江大橋東側幅橋(上游新橋)主拱合攏;4月28日,西枝江大橋主體工程全部完成。
橋樑位置
西枝江大橋位於中國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境內,北接橋東街道東部、南接橋西街道與河南岸街道交界處;北起
東平半島南岸,南至
西枝江水道南岸;凶樂民探東距上游
金山大橋約3千米、西距下游
水門大橋約1.4千米;全橋路段為惠州二環路組成部分,北橋頭接東湖西路、東湖路與永平路,南橋頭接麥地路、西堤路、下鋪路、惠沙堤一路和惠沙堤二路。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截至2013年12月,西枝尋紋獄江大橋主體部分由主橋、北引橋、南引橋、跨線高架橋以及多個立交匝道組成。主橋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箱形上沉式連續拱橋,為東西兩側雙幅橋設計。北引橋、即東平引道,採用半苜蓿葉型立交;南引橋、即下埔引道,配置跨線立交橋;全橋主線無平面交叉口,次幹路、支路等車輛經匝道匯入或駛離主橋;大橋兩岸利用橋孔涵洞與沿江道路分隔。整座大橋設計既擁有高通行能力、又擁有與城市建築相協調的景觀。
設計參數
截至2013年12月,西枝江大橋線路總長1.1千米,其中主橋全長241.1米,南引橋下埔大道改造段257米、下埔高架橋全長201米,北引橋東湖路改造段440米、東平東湖西路改造段357米。橋面主線為雙向八車道城市主幹路;其中北引橋東平側上橋段單向三車道、橋東側上橋段單向兩車道、東平至橋東匝道單向一車道,下橋段單向四車道;南引橋中下埔高架橋雙向四車道。主橋寬39米,設計速度50千米/小時,匝道20千米/小時,兩側各設2.5米寬非機動車道和2.5米寬人行道;設計荷載公路-I級;設計洪水頻率一百年一遇;抗震標準:地震動峰值加速度係數為0.05。
設備設施
截至2013年12月,西枝江大橋下埔跨線高架橋下方路口以及北引橋接東湖路位置均設有交通信號燈。
運營情況
● 通行事項
西枝江大橋兩端匝道數量和行人較多、坡道較陡、車流交叉組織複雜,注意觀察路牌指示、減速慢行。
● 交通流量 1958年,西枝江大橋每天只有兩三輛汽車經過。
1993年,西枝江大橋每日車流量達2000多輛次。
2004年,西枝江大橋每日車流量達4萬輛次。
2007年,西枝江大橋每日車流量達7萬輛次。
文化特色
西枝江大橋兩端河岸均建有綠化公園、休閒廣場,橋頭堡上設有題名黃蠟石碑,北橋還設有文化時鐘。
建設成果
西枝江大橋改建涉及管線遷移、航道、地震、防洪等內容,其中管線遷移和拆除舊橋是兩大難點。改造動工前的管道遷移共涉及15個單位,包括光纜、燃氣、自來水、公安等,附近居民生活將受到戀永嫌一定影響。由於橋樑結構原因,拆橋的工作難度較大,稍有不慎將造成整橋垮塌。西枝江大橋是五跨連跨拱橋,施工比普通橋樑難,需對稱施工。為維持兩岸交通,施工需在保持半邊通車情況下,先拆除下游老橋,新建西側橋;然後再拆除另外半幅橋施工。改造是在老橋基礎上建設新橋,拆除老橋結構物尤其是水下部分難度很大,歡盼頸因水下地質條件複雜,拱橋施工需按受力特點進跨墓行;大橋地處鬧市片區,一定程度上加長工期。
價值意義
西枝江大橋是惠州市中心重要橋樑之一,承擔著惠州城區二環路跨江交通功能,交通量密集,為連線江北、東平等片區的重要通道。
(《南方都市報》 評)設備設施
截至2013年12月,西枝江大橋下埔跨線高架橋下方路口以及北引橋接東湖路位置均設有交通信號燈。
運營情況
● 通行事項
西枝江大橋兩端匝道數量和行人較多、坡道較陡、車流交叉組織複雜,注意觀察路牌指示、減速慢行。
● 交通流量 1958年,西枝江大橋每天只有兩三輛汽車經過。
1993年,西枝江大橋每日車流量達2000多輛次。
2004年,西枝江大橋每日車流量達4萬輛次。
2007年,西枝江大橋每日車流量達7萬輛次。
文化特色
西枝江大橋兩端河岸均建有綠化公園、休閒廣場,橋頭堡上設有題名黃蠟石碑,北橋還設有文化時鐘。
建設成果
西枝江大橋改建涉及管線遷移、航道、地震、防洪等內容,其中管線遷移和拆除舊橋是兩大難點。改造動工前的管道遷移共涉及15個單位,包括光纜、燃氣、自來水、公安等,附近居民生活將受到一定影響。由於橋樑結構原因,拆橋的工作難度較大,稍有不慎將造成整橋垮塌。西枝江大橋是五跨連跨拱橋,施工比普通橋樑難,需對稱施工。為維持兩岸交通,施工需在保持半邊通車情況下,先拆除下游老橋,新建西側橋;然後再拆除另外半幅橋施工。改造是在老橋基礎上建設新橋,拆除老橋結構物尤其是水下部分難度很大,因水下地質條件複雜,拱橋施工需按受力特點進行;大橋地處鬧市片區,一定程度上加長工期。
價值意義
西枝江大橋是惠州市中心重要橋樑之一,承擔著惠州城區二環路跨江交通功能,交通量密集,為連線江北、東平等片區的重要通道。
(《南方都市報》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