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半島

東平半島

東平半島,又叫橋東半島。是廣東省惠州市區惟一的都市半島,位於歸善縣輔楊門(俗稱東門)外,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0萬人。擁有大路口,林崗頭、長崗嶺、窯頭村、翟屋、梁屋、劉屋等10個自然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平半島
  • 別名:橋東半島
  • 行政區類別: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
  • 面積:8平方公里
  • 人口:10萬人
  • 方言:惠州話,客家話,潮汕話
  • 車牌代碼:粵L
主要樓盤,歷史,古地名,名勝古蹟,

主要樓盤

東平半島形成高達205萬平方米的高尚生活板塊,擁有東方威尼斯、東湖花園、荷蘭水鄉、頤景花園、新世界長湖苑。
東平半島
東平半島
東平半島

歷史

南北朝禎明二年(588年)歸善縣從梁化移治白鶴峰。
自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設縣治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歷來是東江流域水陸貨運集散地,歷史比地處橋西的府城還要久遠。
乾和三年(945年)就有東平半島的人文記載。據《十國春秋》,是年封惠州水東廟二神曰興祚王、泰民王。宋·唐庚在惠州所作《水東廟記》曰:“廟中神象二:其一介冑按劍而坐者曰興祚王,其一烏巾紫袍端笏而坐者曰泰民王。觀興祚之名,疑南漢時所封,而不敢遂以為然者,蓋無所考也。吾始至惠州,屏居於南山之上,北望西江之東,林木之間夜夜有燈蘊然,里人云此水東靈廟也。”水東神廟,就位於東平半島的東新橋橋東橋頭南面。該年份距今已經1063年,是整個惠州1400年的歷史長河中較早的人文類記載。
蘇東坡被貶惠期間,也主要居住在東平半島。根據《蘇東坡寓惠行蹤考》,紹聖元年(1094)十月,蘇軾貶來惠州,在橋西合江樓居十六天后,遷橋東嘉祐寺。《蘇軾年表》也有記,紹聖三年(1096)七月,蘇軾侍妾王朝雲在白鶴峰新居落成前不久病逝。直到紹聖四年(1097)四月,東坡被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才帶著兒子蘇過離開白鶴峰新居。期間,蘇東坡曾兩次居住在嘉祐寺,前後一共一年又二個多月。東坡居惠期間,主要居住在東平,西湖則成為其主要活動場所,為惠城留下了大量詩作佳篇和人文故事。後人為紀念東坡,主要在西湖邊,東坡足跡走過的地方興建了大量紀念類建築。
東平半島在歷史上有過重大政治影響,東平翟屋村,是農民起義領袖翟火姑故鄉。
1854年(清鹹豐四年)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直接影響下,廣東“天地會”發動一場波瀾壯闊的大起義,反清烈火熊熊,燃遍粵、桂、湘、贛、黔五省。東江流域,先是何祿於6月10日,在東莞石龍率眾起事;繼之,歸善縣東平村農民翟火姑又於8月11日,在歸善縣三棟沙坳揭竿起義。是日,翟火姑與官橋(今三棟鎮官橋村)人何亞璜聚眾盟勢,亮出“大元帥翟”、“平東王何”的旗號,下封飛龍、飛虎將軍,分帥千餘部卒,義軍公開宣稱“馬安府、三棟縣、官橋沙坳皇帝殿”,翟火姑領導農民起義,前後達12年之久,在清代惠州地區規模最大,時間最長,影響最廣的農民起義,起義軍以官橋沙坳一帶為根據地,攻縣城,殺官吏,破反動民團,向惠州府挺進,先後攻占了海豐、河源、博羅等縣城,並攻克九龍司城寨,同香港英國當局隔海對峙。1855年5月,清提督昆壽率兵瘋狂反撲,起義軍轉戰粵東,1865年1月,義軍和平攻入江西,先打定南廳,後圍信豐城,1857年3月,翟火姑陣亡於江西信豐,所部加入太平軍石達開部,東平半島的變遷,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東平半島陳年開發,第二個階段,新中國成立後,東平半島開發建設,達三階段改革開放,推進東平半島拓展延伸。
1950年夏,廣東省交通廳,匯同惠州鎮人民政府建設科,對東平半島進行規劃測繪。(注)一是發展公路汽車運輸業,成立東江公路處,廣汕公路惠州段無橋樑,分為三步方法,1951年夏,成立東江渡口所,用汽船渡江解決無橋難題,渡江口岸,設在下水北至拱北橋江邊,由廣州調進渡江汽船1艘(後仿造數艘),1952年春,開通了廣汕公路汽車運輸業,這時廣汕汽車運輸路程,從水北用汽船渡江,通過市區東新橋,經東平窯頭出口,實現廣汕公路第一步通車。這時汽車運輸業剛起步,企事業單位汽車甚少,據惠州汽車統計,客運汽車49輛,貨運汽車65輛,總計汽車114輛。隨著工農業生產發展,工商業繁榮昌盛。營運汽車不斷增加,惠州人流量與日俱增,市區交通有礙廣汕汽車通往。1956年8月,進行環城改線7.1公里,廣汕汽車繞道走,江北汽船渡江後,通過菱湖路經佛祖坳汽車站,往西枝江河邊。1957年12月,由省交通廳投資人民幣50萬元,興建西枝江木橋1座,實行一橋二地(深山、廣汕)惠州段公路橋,由東平窯頭出口,廣汕公路第二步通車。
1978年7月,有省交通廳投資1080萬元,興建東江大橋,東街東平半島,西聯西岸江北,是廣汕公路惠州段公路橋,橋長806米,寬12米,其中兩邊行人道各1.6米,總面積9672平方米,淨跨75米,是空腹式等截面懸鏈箱型拱橋,1981年1月建成通車,此橋建成後,廣汕車輛來往,無需經渡口所汽船渡江,減少市內繞道里程約8公里,由江北大道過東江大橋,往東平窯頭出口,減輕市區交通壓力,提高運輸效率。

古地名

東平窯
東平半島有"九龍、三象、二古窯"美譽。九龍是指九龍崗,人煙稀少,荒涼遍野,雜草叢生,北宋年間,東平鄉窯頭村是北宋瓷窯。據惠州市文物志記載:它由三處推滿瓷片的廢窯而成品刑的山崗,民眾習稱“窯頭山”,山高8.4至8.8米,範圍600×700米。朱屋村北宋瓷窯,位於窯頭山西南面,東平鄉朱屋村,距市區約3公里,窯址在村口右側的一座小山丘,山丘高4米,地表雜草叢生,殘破瓷片府拾皆是,在山丘斷面露出的瓷片堆積厚達3米。從表土挖出的標本看,器形有瓷碗,瓷碟、匣缽;釉色為青釉,青黃釉;花紋裝飾採用刻花,劃花,並程冰裂紋,碗心及圈足刻有“十一、十二”等陽文印記,這些數字是記符號,表示工匠所完成生產額,這是東平早年工業見證。
九龍崗
東平半島“九龍崗”的由來,約在1855年前歸善縣城,有一富翁領著地理先生,在東平半島尋找先人墓地,站在窯頭山,向西枝江河邊望去,認為中部(今冷凍廠)有一龍穴,名曰“九龍過江”,從此九龍崗開發墓地迅猛而起,舊中國九龍崗,安葬先人墓地約有數萬座,總面積6萬多平方米。
三象崗
三象崗的由來,它由三座小山崗組成,靠近東江河邊的叫“虎山”,靠近南津村的叫“象山”,靠近林光頭的叫“獅山”,三座小山以象山為統稱,舊社會這三座山,東平村民,也開發為安葬先人墓地,還有墾荒農業、手工業、小販、店員等業謀生,這是陳年開發情況。第二階段,新中國成立後,東平半島開發建設,列入省、地、鎮人民政府議事日程。
惠陽地區冷藏廠
20世紀50年代,東平半島建立食品基地,將九龍崗,三象崗開發利用,動員市民遷移墳墓,經歷數百年墳山,累計墳墓數萬座,用了二年時間,全部墳墓遷移完畢,劃給4單位開發建設;九龍崗劃給惠陽地區商業局,興建惠陽地區冷藏廠,由省商業廳投資200萬元興建,土地面積6萬平方米。1958年春,惠陽地區冷藏廠籌建處成立,負責人鄭紹昌,從惠州商業局抽調80人組成,分為2組進行工作,第一組技術業務組,人員由丁炳汗等九人組成,派往廣西商業廳屬下冷藏廠實習,時間原定1年。第二組留在惠州搞基建,動員遷移墳墓,廠房建設,設備安裝,經歷二年籌建,墳墓全部遷移完畢,建築廠房11座、面積300多平方米,其中有冷庫、機修車間、化驗室、辦公室、食堂、員工宿舍等。1959年專區調整,撤銷惠陽專區,惠州劃歸佛山專區管轄,惠陽地區冷藏廠停辦。1967年7月,恢復惠陽專區,惠陽地區冷藏廠投入生產,填補了惠州冷藏業的空白!第一屆廠長褚學明,投產初期,有海產品、三鳥、鮮牛肉、水果等,日藏量300噸,基本滿足了需求。
惠州市食品公司屠宰場
隨後,蓮花山劃給惠州市食品公司,興建機械化屠宰場,土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
惠陽地區食品進出口公司三鳥養殖場
窯頭山一帶,劃給惠陽地區食品進出口公司,發展三鳥養殖場,土地面積約6萬平方米,這時冷藏廠、屠宰場、三鳥養殖場成了三位一體,以確保惠州市場供應,又擴大了出口。
惠陽縣食品公司屠宰場
隨著食品擴大出口,三象崗劃給惠陽縣食品公司,發展食品加工出口,土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在"獅山",建立生豬保養場,騾馬棚;在"虎山"建立三鳥周轉倉;在"象山"建立牛豬屠宰場,腊味加工場,隨後在"獅山"荔枝園,辦起三象崗養雞場。這場一度聞名省內外,中南三省養雞現場會,在惠州召開!博得在廣州學習的越南留學生及澳大利亞養雞專家10多人,到惠州參觀考察。

名勝古蹟

橋東(東平半島老城區),著名的歷史遺蹟包括江孝子故居、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的水東街、歸善學宮、嘉佑寺及東新橋古碼頭等。其中,水東街在清末民初曾是惠州的商業旺地,這一帶的騎樓建築有著惠州特有的文化風情,這條中西合璧風格的繁華街道也是惠州市區的發源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